【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零八。(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黃帝內經》裡邊的這段提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傷了氣之後形就不足,什麼意思呢?後天脾胃不好了之後,形就弱,什麼表現?面黃肌瘦,渾身乏力。脾胃好的人長的特別壯實,脾胃不好的人就是乾瘦,怎麼也吃不胖,渾身沒勁,上班提不起精神來,下了班想睡覺,還睡不著,這就是就脾虛,這叫“形不足者”,形不足者怎麼辦?《黃帝內經》講的叫做“溫之以氣”,要用溫補的方法進行治療。
很多人說形不足者能不能涼之以氣,為什麼非得溫呢?大家注意,脾胃喜歡溫的還是喜歡涼的?我相信大多數聽眾都會回答說喜歡溫的。我們每天喝水是不是喝溫水胃會舒服?保溫杯裡邊的水是有溫度的,喝下去之後對身體有好處。要喝涼水進了腸胃,整個胃是寒的,你要是喝了一口溫水進入腸胃之後,整個身體都是溫暖的,人體舒服,內臟強壯了之後,外在的機能就發揮得好,當然競技水平高,所以喝溫水是很重要的。
脾胃喜溫不喜寒,很多人就會反駁我,說彭博是你說的不對吧?我們年輕人就喜歡吃涼東西,就喜歡從冰箱裡拿出來就喝。那是你年輕,過了四十歲之後再喝那些東西可能胃就受不了。有的人天天喝涼的,喝到三十多歲胃就受不了了。還有的人說彭博士,我們一吃火鍋就想喝點涼的,吃點涼的,一吃辣也想吃點冰的、涼的,大家注意,那時候喝涼的是為了滿足嘴的需求,吃了辣的之後,口腔是不是熱?(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這時候你需要喝涼的東西,冰鎮一下你的口腔,讓口腔的溫度降下來,讓他不那麼疼,因為要是辣的過頭了之後就有點微微的疼痛,這時候需要用冰的飲料或冰水來鎮一下,口腔就會舒服。這是滿足了口腔的需求,但涼水喝下去對胃不好,對腸道不好。所以有可能吃一頓麻辣的食物,再喝很多冰水之後,第二天早上大便你會感覺大便粘膩不爽,或者是大便稀溏,這說明傷了脾胃。雖然嘴一時滿足了,但是胃受罪了。胃受罪了之後,就是內臟脾胃之氣受了傷了,所以這時候應該溫補脾胃。
所以中國古人總結補脾胃一定要有溫補,但是不要用熱,要用溫,溫就是微微的加熱,那要是熱的話,大火加熱那就不對了。所以中醫有句話叫做“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用小火慢慢的溫腸胃,腸胃就舒服,就生出氣血來了。要是用大火一燒腸胃,腸胃當時感覺好像火燒火燎挺舒服的,但是時間長了之後就把人體的氣給消耗了,就是“壯火食氣”。所以中醫學在溫補陽氣的時候一定是小火。
李東垣在《脾胃論》開的這些藥方,補中益氣湯也好,昇陽益胃湯也好,我們再看看張錫純的升陷湯也好,人家都是用什麼方法,昇陽氣、溫補的方法,沒有用附子、乾薑、肉桂這些藥,人家就是用比較簡單的,比如黃芪、人參、炙甘草、炒白朮這些藥,再加上升麻、柴胡、山藥。張錫純特別喜歡用山藥,都是用這些方法,他就知道腸胃過熱去刺激是不對的。所以我們看到古代的這些名家,包括民國時期張錫純這些名家在治病的時候,人家的用藥方式就是特別的精到而不粗糙。
我們對於現在的患者也要用這種方法。這個人脾胃非常虛,而且很寒的時候,你可以用乾薑、川椒給他溫,但是溫的時候你不能只用這兩味藥,你再合上人參、白朮、炙甘草,有時候再合上大棗,用這種方法來溫,這樣才精到,而不一看胃寒,你吃薑就行了,大家想想,單吃薑行嗎?這就叫“壯火食氣”,吃時間長了胃寒好不了,反而把胃給弄壞了,就是把身體的這些陰分全都給燒沒了。所以他就不懂用藥,他只會用姜。姜要是單純用的話是不對的,姜得配上有質有行的這些相對來講厚重的藥合在一起。姜在大隊的補脾胃藥當中起到溫補陽氣的作用,這才叫“形不足者,溫之以氣”,這是古人傳下來的方法。
我現在看到好多所謂的養生大家也好,還有一些醫生也好,雖然名氣非常大,但你一看他的方子就知道這是典型的沒有傳承,沒有老師帶,自己看幾本書就開始治病,有師承和沒師承完全不同,一看這種沒有師承的人,你就知道他這個方法是完全是按照自己想象來的。這樣治的話很多人就會受傷,用火氣特別多的藥去治病的時候,很容易把人的精血消耗沒,人體就枯乾,人體沒有精華,頭髮也白的早,這就是傷了精傷了氣。所以說一定要“形不足者,溫之以氣”,要慢慢的“少火生氣”,溫補起來。用藥也是非常講究的。(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零八。(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宣告: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宣告: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