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於檢查,埋下禍根
我今年46歲,2020年春天,我騎車去郊區路突感頭暈乏力,稍事休息後,可能事出疲勞,自感沒事,所以沒有第一時間去醫院檢查。
三個月後,我頭暈症狀越發嚴重,一次突發的暈眩差點使我從腳踏車上一頭栽倒在地上。這下重視了,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檢查報告顯示,這次暈倒是由腦部腔隙性梗塞引起的,屬於輕微腦梗。
“幸好及時檢查發現了問題,不然可要闖大禍了,這可是性命交關的大事啊,”醫生當時的話至今仍回想在我耳邊。
心腦防線,險些失守
2021年冬天的一個傍晚,我突然感覺到胸悶心悸、坐立不安、呼吸困難。幾小時過去了,胸悶症狀仍沒有好轉。趕緊打車去醫院掛了急診。很快,檢查報告就出來了:由於長期血脂異常,接連心臟動脈的主要血管阻塞情況嚴重。第二天,醫生綜合考察了我的身體狀況和檢查指標,當機立斷給出了治療建議:可採用支架介入手術配合藥物治療的綜合方案。
我至今能清晰地回憶起手術那天的情形:“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記得醫生剛把支架放到阻塞的心臟血管中,我立馬就感覺到胸悶心慌減緩了不少。”術後,醫生告訴我,要根據他康復調整的優劣來決定是否要繼續放第二個支架。同時,需要配合消心痛、拜阿司匹林等藥物治療。
張弛有道,懂得取捨
由於醫院堅持悉心康復調理,第二個支架始終沒有機會放入我的身體內。我也摸索出對該病“亦張亦弛”的生活哲理:無論運動鍛鍊還是飲食調理不能求全,應懂得取捨。
比如,並不是所有運動都適合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慎騎腳踏車。因為患者一旦出現急性血管阻塞容易引起短暫性頭暈眼花,如果此時恰好在騎車就可能出現摔倒等意外。相比之下,太極拳和慢跑是比較適合心血管病患者的運動專案。
飲食上也不能盡挑些好吃的,要從餐桌開始管住自己的嘴。要吃清淡少油的菜式,比如:黑木耳燉湯、醋拌海帶絲、山藥蒸著吃。蒸煮、少鹽、低糖、常食醋是避免血管硬化的不二法則。此外,還有每天保持著堅持服藥的好習慣,還要掌握精準用藥的原則。
我真實抗病經歷告訴病友:第一是“勿以小恙而不為”。如果感到身體不適,要及時去正規醫院檢查。實際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往往是無聲無息的。
第二,“勿以年輕而為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保證心腦血管暢通的前提。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長期高熱量飲食、肥胖不運動、吸菸、精神壓力等等這些生活方式,會早早地在我們體內播下病魔的種子。因此保護心腦血管,預防粥樣硬化,要管住嘴,邁開腿;戒菸酒,有張馳。
第三,得了心腦血管病的患者,也不要悲觀。不斷進步的藥物和醫學技術已經能越來越多地挽救生命,維護健康。但要提醒大家的是:放了支架並不是就一勞永逸了。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規律服藥,定期隨訪,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血管暢通,保障我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