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
應該說,“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一詞屬於某種意義上的舶來品,因為先有了英文的這個詞語,而後經國內學者的引進和翻譯而流行擴散開來,並逐漸成為了與“科普”這個詞彙並行存在於使用的一個詞語。當然隨著國內科普實踐和理論研究的不斷演進,這兩個詞彙很多時候也同時出現在與科學大眾化有關的場景之中(二者之間的差異不是本文所論述的主要指向,因而在此處不做詳細區分)。
實際上,自科學誕生以來,甚至是在科學並未建制化,科學家並未職業化之前,對科學進行普及和傳播這一現象就已然出現了,畢竟科學家(scientist)一詞直到1834年才被惠威爾仿照藝術家(artist)、經濟學家(economist)等詞語“杜撰”出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對科學傳播這一現象的關注,尤其是從理論上行加以研究的歷史相對較短,至今也不過40餘年的時間。而恰恰是這短短的40餘年,人們開始從理論的視角對科學傳播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以期能夠找到一些普遍性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雖然其研究成果往往還是出現在專業的學術期刊上,但至少已經表明研究人員希望把科學傳播當作一門學問來對待,而不能僅僅依靠直覺。
當然,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傳播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沒有完全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只不過它正在從隱學走向顯學的道路上。這既帶來了一定的機遇,也呈現出了不少的挑戰。機遇在於我們可以從多種視角去探索和研究這一項“邊界工作”,而挑戰則是我們一時難以為科學傳播確定邊界,從而也出現了某些怪現象,比如借科學傳播之名頭而做非科學傳播之實踐的行為等。也正因如此,對科學傳播這門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如果稱得上是學科的話)之探討則更加緊迫。
自2012年起,美國科學院陸續召開了三次“科學傳播的科學”(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研討會,首次提出了“科學傳播的科學”這一理念,隨後《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出版了前兩次研討會的“科學傳播的科學”專輯,出版了《有效的科學傳播:研究議程》一書,牛津出版社也出版了《科學傳播的科學研究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該手冊從六個部分探索了科學傳播的科學,分別是綜述科學傳播的科學、在以攻擊科學為特徵的情況下找到並克服科學麵臨的挑戰、對科學進行傳播的失敗與成功之處、精英中介在傳播科學中的作用、媒體在傳播科學中的角色,權力和危險以及克服在極化的環境中傳播科學的挑戰。從歷次研討會,出版的系列成果來看,研究人員認為,科學不是鐵板一塊。科學的各個方面,或者說被傳播或被辯論的科學的應用是科學本身性質的一種功能/函式,科學或它們的社會啟示以及有關新興科學的社會動力機制使得這種型別的應用得以成為可能。傳播是一個過程的必然組成部分,這個過程就是描述科學發現的特徵,讓科學家對科學發現進行參與,以及同決策者和不同公眾分享這些科學發現的過程。
自這一新提法出現以後,很多研究人員把焦點也放在了“科學傳播的科學”之上,並且出現了一些相關的理論成果,比如6月25日-26日,歐盟召開了未來的科學傳播(Futur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會議,與會者討論的科學傳播的科學這一理念的需求和目標,以促進研究與實踐之間的合作,同時讓科學傳播觸達目標受眾等;再比如,曾擔任澳大利亞科學傳播者(Australian Science Communicators)主席的科密克(Craig Cormick)在其新近出版的著作中就直接以科學傳播的科學為標題(The 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The Ultimate Guide)。
誠然,如果從純理論研究的視角來看,這個理念有換湯不換藥之嫌疑,因為研究人員當前關注的主題和領域依然是之前一直所關注的,比如科學家對科學傳播的參與,科學的媒體化,公眾參與科學與公民科學專案,科學家與(新)媒體的關係,科學與社會的融合,等等。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從業者開始關注到,這一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它本身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科學”,而且透過研究,我們是可以發現這其中所蘊含的規律、模式和方法的,同時這些發現也能夠有效地指導相應的實踐,從而“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相較於國外的研究進展,中國,無論我們稱之為科普還是科學傳播,都有著廣闊且豐富的實踐,是一個值得深入發掘的“富礦”, 國內的從業者,無論是理論研究者還是實踐者,都努力從事著相關的工作,力求做出一流的成果,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了包括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科普資訊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和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工程在內的5大工程,這既為科普和科學素質工作指明瞭方向,也必將進一步豐富我們的科普實踐,為相關研究提供豐富的樣板和經驗借鑑。
7月9日,以“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為主題的首屆“賽先生”科學傳播蘇州論壇也將在蘇州舉辦,相信經過與會專家與學者的研討,必將產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科普/科學傳播理論,推動學科的發展,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科普學/科學傳播的科學。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