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吃的嗎?如果我給我計程車兵吃這些東西,他們一定會調轉槍口來打我!”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美國的總司令麥克阿瑟在嚐了一口繳獲的志願軍軍糧後,發出瞭如此的感嘆。作為一個供應穩定、長期養尊處優的軍隊高階指揮官,他從來沒有遭遇過什麼後勤危機,也沒有吃過真正的行軍之苦。他當時還不知道,被他嫌棄的這袋軍糧,叫做炒麵,已經是志願軍當時最好的供應了。志願軍的其他軍糧,或者是軍糧替代品,根本不是他能想象的。我們下面來盤點下曾經在那場戰爭中被志願軍當做軍糧的東西,看看當年他們是吃著什麼來擊敗敵人的。
石子
很多人看到這個東西,覺得以為是筆者在開玩笑。但是,用石子當“食物”的情況,確實出現過。那是在志願軍入朝之後不久,38軍奉命沿著清川江左岸向軍隅裡、新安州方向前進,阻止敵人北進。但是38軍入朝之後遭遇了好幾次意外,原定的戰略意圖已經無法實現,軍長梁興初只能派遣麾下112師第335團去搶佔飛虎山,去切斷北進敵人的補給線。
335團此時也是困難重重,由於起先行軍不順利,部隊到達指定位置時已經經過了兩天的急行軍,團長範天恩兩天只睡了十分鐘。但是在接到攻佔飛虎山的命令之後,範天恩二話沒說,再次命令部隊急行軍。但是此時,他們距離飛虎山還有六七十公里,而留給他們的時間還不到一天。範天恩為了按時抵達戰鬥位置,只能命令部隊輕裝前進,扔掉一切補給品和多餘彈藥,不顧一切地向前推進。
飛虎山戰役的第一階段是沒有懸念的,駐守在那裡的南朝鮮軍隊被335團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沒怎麼反抗就被打退。可是從第二天開始,南朝鮮軍第7師及美軍一部,在數百架次飛機和數十門火炮的支援下,向飛虎山發起了猛烈進攻。範天恩帶領335團的戰士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陣地始終巋然不動。
這一仗,志願軍的艱苦程度難以想象。之前輕裝急行軍的時候,大量的物資被拋棄,造成了335團缺糧少彈。範天恩發揮自己在國內的戰鬥經驗,透過撿拾敵人遺落的裝備解決了部分彈藥問題。但是糧食問題,是真的無法解決了。後來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主意,透過口含石子的方式,來欺騙大腦,達到降低飢餓感的目的。這個方法在335團中很快流傳開來,戰士人只要餓了,就去找一個石子放在嘴裡。靠著這股毅力,志願軍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的進攻,直到後來當地群眾送來食物,補給線也慢慢打通,335團的日子才算好過一些。
1950年11月8日,335團接到命令,撤出飛虎山陣地。在5天的時間裡,他們先後擊退了美軍、南朝鮮軍連以上單位的攻擊工57次,造成敵人傷亡1800餘人,自身傷亡700餘人。而他們“啃石頭打仗”的美名,也在全軍傳開。
土豆
以現在我們的視角來看,土豆是個好東西,不僅富含各種營養,還有很強的飽腹感。志願軍入朝之初,土豆一度是比較普遍的軍糧。這在當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在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之戰中,土豆卻暴露了自身的一個弱點,讓很多戰士們看著它卻吃不進嘴。
當時,朝鮮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寒流,長津湖之戰的主要戰場蓋馬高原,氣溫在白天也是在零下20度以下,到了晚上甚至會降到零下30多度。土豆在這個氣溫下,其中的水分會被凍成堅冰,直接吃根本咬不動。這個場景,在熱映電影《長津湖》中有所體現,戰士伍萬里想要吃一口土豆,結果反倒把牙膈了下來。
當然,想要吃土豆還是有方法的,只不過非常艱難。為了不被敵人偵察機發現,戰士們不敢生活,想要給土豆解凍,必須把它們放到腋下,用體溫慢慢融化,然後一點一點抿著吃。用這種方法吃一個土豆,往往得花上幾個小時。在極寒的天氣下,吃土豆和吃冰棒差不多,很多戰士的腸胃因此也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馬糞豆芽
由於補給困難,很多糧食都要優先供給戰鬥單位,一些運輸兵在運輸軍糧的時候,看著滿車的糧食卻不捨得吃。但是人是鐵飯是鋼,他們也非常餓。後來經過一些人的細心觀察,他們開始用所謂的“馬糞豆芽”充飢。
所謂的馬糞豆芽,顧名思義,就是馬糞里長出的豆芽。當時的運輸部隊有不少的騾馬,它們吃的飼料裡會有一些沒有被碾碎的大豆。當這些騾馬排洩後,糞便中的豆子遇水往往能發芽。這還是一個執行運輸任務的女兵發現的。後來女兵的戰友們檢查馬糞,竟然還真找到了不少豆子。他們將這些豆子清洗乾淨,煮熟食用,暫時緩解了自己的飢餓。後來這個方法在軍中推廣,還真幫助了不少人。
雖然現在想起來,從馬糞裡撿東西吃讓人有些噁心,但就是這樣的東西,志願軍們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很多人一生都用吃豆芽的方式,來懷念那一段歲月。
炒麵
炒麵是最為人熟知的志願軍軍糧了,沒有之一。這種軍糧脫胎於中國農村的一種叫做“焦屑”的零食。所謂焦屑,就是先把麵粉、豆粉、乾果放在一起炒熟,然後用白糖、豬油和熱水攪拌,製成的一種糊狀食品。焦屑的口感不錯,做完了香味普遍,暖身暖胃,是那個時代很受歡迎的小吃。不過,焦屑屬於高熱量、高糖分、高脂肪的三高食品,長期食用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抗美援朝開始後,志願軍的補給線長期受到敵人的騷擾,沒法運送太過複雜的軍糧。而且為了躲避敵人的偵查機,戰士們帶著糧食也不敢生火做飯,只能長期吃生冷的食物。野菜就著四兩生米,便是當時志願軍的標準食譜。長期吃下來,不少人都得了腸炎。
後來,國內開始有人想到,用製作焦屑的方法,製作一種便於攜帶、同時又能滿足能量和鹽份補充的食物,這就是炒麵。按照當時志司後勤部給出的標準比例,炒麵是用70%的小麥和30%的大麥、豆粉、玉米粉等雜糧,加上一定量的食鹽製作的。由於缺少乾果和豬油,炒麵的脂肪含量比焦屑要少,但是更有飽腹感。
雖然炒麵的出現讓志願軍的軍糧供應有了一定改善,但由於前方的需求和損失都比較大,很多戰士仍然難免捱餓。為了供應軍需,當時半個中國的老百姓都參與到了炒麵的製作中,在當時的世界上,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
這種炒麵,雖然暫時解決了軍糧的生熟和攜帶問題,但是對營養的補充卻是微乎其微。尤其是維生素的缺乏,導致很多戰士都得了夜盲症。維生素只能透過水果和蔬菜來補充,但是這兩樣東西志願軍都缺乏。在情況,毛主席曾經無奈地說,一步一步來,先解決吃飽,再解決吃好。當戰爭穩定在三八線之後,志願軍的後勤終於慢慢地好了起來。再加上自己的養殖、種植,戰士們的菜、肉供應才算穩定了起來。
除了上述的4種“軍糧”之外,志願軍戰士的軍糧還有炒黃豆、黑豆和樹皮、野菜等等。對比美軍標配軍糧中的麵包、餅乾、午餐肉、巧克力等精美食品來看,我們的後勤供應確實是太簡陋了。但就是靠著這樣的供應,志願軍戰士戰勝了囂張的敵人,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和平。即使到了現在,他們依然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