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資深銀行家)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貨物進出口貿易國,應積極推動跨境貿易本幣結算,加強國家之間央行雙邊或多邊貨幣互換配套支援,降低跨境支付清算與外匯儲備管理的成本與風險,促進國際經貿往來的發展。
長期以來,發生跨國經貿往來的企業、機構等單位主體,考慮到不同國家的貨幣在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上存在很大差別,為控制可能出現的風險,支援對外交往廣泛發展,一般都會更多地選用世界主要國家的貨幣,而非發生經貿往來雙方所在國家的貨幣進行計價和支付結算,由此大大增加了國際經貿往來中主要國家貨幣的使用與儲備(美元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基本上在40%上下,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基本上在60%以上;中國作為世界最大貨物進出口貿易國,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和外匯儲備中的份額目前只有2%左右的很低水平)。這既增大了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自身貨幣管理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管理的難度,又增加了其他國家國際往來的成本和風險,這種狀況存續已久,理應加以改革。
其中,一個可能的選擇就是充分發揮國家的統籌功能,積極推動國家之間,特別是其經貿往來中可以相互抵消的部分採用本幣結算(LCS:Local Currency Settlement)。
本幣結算的主要設想包括:
一、以國家為主體,統籌雙邊或多邊之間經貿往來的基本原則,包括結算規則與匯率管控等。
對於直接發生經貿往來的企業、機構等單位主體而言,一國的出口企業並不一定會從進口方國家進口等額的商品,或者反過來說,一國的進口企業也並不一定會向出口國出口等額的商品,由此實現同種貨幣國際收支的平衡,避免承擔匯率風險。所以,直接由發生跨國間經貿往來的企業、機構等單位主體實施本幣結算,基本上是不大現實的。
但上升到國家主體來看,其相互之間的經貿往來儘管也難以完全平衡,但總會有較大比例的相互重合部分,這就為國家之間推動本幣結算奠定了重要基礎,需要國家從促進跨國經貿往來發展、降低跨境支付清算成本和匯率等相關風險的角度出發,制定國家之間或區域組織內經貿往來的基本原則和優惠政策等。
二、加強國家之間央行雙邊或多邊貨幣互換的配套支援。
中央銀行之間的貨幣互換(又稱貨幣掉期,Currency Swap),是指不同央行之間相互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以本幣或者其他可自由兌換貨幣,按約定的匯率、期限和利率進行互相調換的操作。其中,兩家央行之間的貨幣互換稱之為“雙邊互換”,多家央行之間的稱之為“多邊互換”。
中國目前不在美聯儲牽頭的貨幣互換體系內,但中國央行已與30多家境外央行簽訂了總額近3.5萬億元人民幣的雙邊互換協議。實際上,與美聯儲有互換協議的境外央行如歐元區、英國、日本、瑞士、加拿大、韓國、新加坡、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等,與中國央行也都有雙邊貨幣互換安排,總額達2萬多億元人民幣(約合3000億美元)。此外,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在東盟“10+3”框架下的清邁倡議多邊協議(CMIM)中,東盟與中日韓、中國香港之間還有一個總額24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
央行貨幣互換可以按照約定的匯率、期限和利率水平提供一定額度的外匯流動性支援,有利於維護互換各方的金融穩定,降低央行積累外匯儲備的必要性,可成為支援跨國經貿往來發展與開展本幣結算的重要舉措,需要總結經驗、積極拓展。
三、推動跨國經貿往來的雙方積極選擇兩國貨幣中的一種進行結算。
發生經貿往來的當事雙方確定結算貨幣後,付款方可以按照央行貨幣互換確定的匯率以本國貨幣購買結算貨幣進行支付。收款方也可以按照央行貨幣互換確定的匯率將收到的結算貨幣轉換成本國貨幣。所在國家要最佳化業務流程,使得經貿往來的參與主體和結算銀行能比直接使用美元等國際貨幣進行結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由此,將發生跨國經貿往來的匯率風險轉移給中央銀行統一控制,充分調動相關主體以本幣清算髮展國際經貿往來的積極性。
四、貿易順差比較大的國家應該積極推動其貨幣輸出。
由於不同國家的自然稟賦和國際分工不同,要完全保持國家之間經貿往來的平衡是不現實的。在國家之間經貿往來出現較大差額情況下,即使積極推動本幣結算,也會造成兩國之間很大的匯率損益風險,完全推給央行也難以承受。所以,還應該推動貿易順差國透過對逆差國擴大本幣的股權投資、政府援助、商業貸款(出口買方信貸)、鼓勵其來本國發行債券等方式輸出本國貨幣,透過擴大本國貨幣資本項下逆差,對沖貿易項下順差,實現雙方跨境收支的基本平衡,更好地支援貿易逆差國使用這種貨幣辦理相互之間的貿易結算。
可以肯定的是,積極推動跨國經貿往來的本幣結算,將大大減少對世界主要國家貨幣(如美元)的需求,降低跨境支付清算與外匯儲備管理的成本與風險,更好地促進國際經貿往來的發展,積極推動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深刻變革。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貨物進出口貿易國,理應在推動跨境貿易本幣結算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頭條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