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日,一架在南中國海執行例行偵察任務的美國海軍EP-3E“白羊座”間諜飛機與一架執行攔截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殲-8 II戰機相撞。空中相撞事件導致中國飛行員犧牲,美國海軍偵察機遭到重創,在中國海南島陵水機場緊急降落。這一事件引發了中美關係的緊張,事件持續了近兩週,在美方作出道歉後,中方最終了釋放24名美國機組人員和遭損壞的間諜飛機。根據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和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局長的指示,美官方評估小組於4月27日開始運作,4月27日至6月1日間收集資料和整理機組人員彙報,6月20日釋出官方評估報告的最終草案,6月25日向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和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局長就報告內容進行了彙報,7月15日釋出了就中美撞機事件官方評估報告的最終版。那麼在這份名為《EP-3E相撞事件:加密損失評估和事故回顧》的絕密官方評估報告中都披露了哪些內幕,美方就此事件擬採取哪些應對措施?
絕密報告中的中美軍機相撞事件
在2001年3月31日的19時47分(協調世界時),一架載有24名機組人員的EP-3E飛機(局編號156511)離開日本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以執行美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在中國南海的敏感偵察行動(SRO)任務。機組的主要任務是監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訊號環境,重點是中國的南海艦隊戰術通訊,雷達和武器系統。任務飛機從沖繩西南行進到在臺灣和菲律賓之間的敏感偵察飛行路線5Q2002,飛機,隨後沿中國海岸線,經過香港飛往海南島。
任務飛機隨後穩定地向西南方向飛往距海南島海岸60海里的國際空域,當時的訊號活動很少,只攔截到早期預警和空中交通管制雷達和例行軍事通訊檢查。 EP-3E在22,500英尺的220航線上穩定飛行,空速為185節,天氣晴朗,可見度為7英里,15,000英尺有散開的雲層。
在00時43分,EP-3E上的中文專家大約從00時43開始和Kunia地區安全運營中心(KRSOC)的操作員截獲了陵水機場主要頻率上的活動。通訊活動包括地面管制員和飛行員通訊檢查,戰鬥機飛行前活動,起飛程式,由地面控制的攔截行動,此時的EP-3E大約是應位於陵水以東約70海里,靠近出海航段的盡頭,接近其返回基地的折轉點。
在00時48分-00時49分之間,任務飛機Kunia地區安全運營中心已釋出關於中國對EP-3E的反應的通報。在00時51分,任務飛機透過加密衛星通訊確認已收到KRSOC的通報。
EP-3E報告在00時55分目視到兩架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殲-8 II戰鬥機。任務指揮官兼高階評估員決定在戰鬥機接近近EP-3E之前提前向東北方向最後轉彎。任務指揮官駕機開始緩慢左轉,在01時00分穩定在路線070上。在轉彎期間時,中國戰鬥機與EP-3E保持了約一英里的距離。
在大約01時02分時,一架中方戰鬥機開始了它三次接近動作的首個動作,從左後方接近任務飛機,另一架飛機則保持在距EP-3E近半英里的後方。在第一次接近動作中,戰鬥機距任務機的距離為十英尺。這位中國飛行員向任務機打了一個招呼,隨後後退至距EP-3E右翼離約100英尺的空域。
在01時03分,同一架戰鬥機第二次接近任務飛機,兩者的距離約五英尺。在與任務飛距離很近時,美軍人員觀察到中國飛行員的氧氣面罩未繫緊,他向EP-3E作了一個手勢。然後,戰鬥機下降至任務機到左翼約100英尺的空域。
在01時04Z,中國戰鬥機再次接近任務飛機,這一次的接近速度要比上兩次的大得多。明顯是為了降低他的接近速度,中方飛行員增加了他的攻角。儘管這種動作確實降低了接近速度,但這個動作使戰鬥機直接處於任務機的下方,並且非常靠近EP-3E的左翼。01時05分,中國飛行員報告稱,他無法機動,被EP-3E吸住了。
在01時05Z,殲-8 II與EP-3E的左舷螺旋槳發生相撞,左舷螺旋槳當時位於殲-8 II的垂直尾翼前方。造成的結構損壞導致殲-8 II斷成兩半並失去控制飛行。發生碰撞時,EP-3E正處於自動飛行狀態,直線水平飛行中,來自中國戰鬥機的碎片摧毀了EP-3E的鼻錐,損壞了1號和3號螺旋槳以及1號引擎。這種損壞導致EP-3E向左滾動。幾乎倒轉,失去控制的下降,下降超過800英尺高度後,飛行員才恢復了部分控制。由於無法保持高度或機艙增壓,EP-3E繼續下降了6000英尺,直至飛行員完全恢復對任務機的控制。兩架飛機相撞發生在北緯1735,東經11055附近,約距海南島東南約70海里處。
在飛機仍處於下降狀態時,任務指揮官命令乘員組做好跳傘準備。然後,在恢復部分控制但飛機仍在失去高度的情況下,任務指揮官下達命令機組人員準備海上迫降。在01時13分,飛機透過加密衛星通訊發出了緊急求救訊號,並表示任務中止,航向為300節,時速240節。在飛行機組能夠將保持在8000英尺時,他們權衡了跳傘和迫降選項。出於對機組人員跳傘生存的不確定性,破損和難以控制的EP-3E在海面上成功迫降的可能性很小,任務指揮官選擇設法降落飛機。
1號發動機損壞的性質和飛機其餘部分損壞的未知程度要求儘快降落,在飛機狀況進一步惡化之前。引航員將路線引導至陵水機場,飛行員在01時34分成功進行了無襟翼降落。沒有機組人員在事件中受傷。在01時41分,任務飛機透過加密衛星通訊報告說,“已在陵水降落。”
任務機在降落之前,EP-3E 在國際遇險頻率(243.0 MHz)上反覆進行了急救呼叫和請求幫助,中國空中管制人員沒有予以回答。EP-3E繼續嘗試與陵水塔臺聯絡,但未能取得成功。任務飛機在降落前在陵水飛機場進行了一次通場飛行。降落後,飛機在卡車護送下滑行,停在跑道邊緣,並在關閉發動機之前,繼續運轉發動機約十分鐘。大約20-24名中國軍方人員在EP-3E附近,其中六至八人裝備了拴式步槍。中國軍方人員沒有將槍只指向機組人員,但任務指揮官認為,他們正變得不耐煩。在大約02時00分時,任務指揮官命令機組人員下飛機,機組人員和飛機被置於中國控制之下。
情報洩露審查與評估
主要結論如下:美國對中國戰術訊號情報偵察能力的潛在損失。由於戰術來源和方法遭洩露,美國對中國實施戰術訊號情報偵察能力的潛在損害為中等程度。
由於材料被洩露而使美國對中國整體訊號情報偵察能力的潛在損害為低程度。
中國在情報獲取的最大可能性是在分析和潛在模仿美國通訊情報訊號分析裝置和方法,尤其是LUNCHBOX PROFORMA處理器和MARTES訊號分析工具。
美國能夠獲取和定位中國潛艇相關訊號的事實遭到洩露。
美國國家級訊號偵察行動(例如,特別收集行動,衛星臨空偵察,秘密訊號情報)的來源和方法沒有受到損害。
截至2001年7月,美國密碼系統尚未偵測到中國或其他國家/地區的通訊因中美軍機相撞事件而發生變化
遭洩露的訊號處理能力不會使中國在利用美國加密系統方面取得任何進展,也不使中國發現其自身通訊保護中的任何缺陷。
就控制和庫存已部署的訊號情報材料和裝置沒有適當的配置管理流程。
EP-3E帶有完整的訊號情報材料和對中國進行敏感情報收集任務所需的裝置。除已安裝的裝置外,還有六臺隨身攜帶的計算機。危害最大的遭洩露物品是隨身攜帶的LUNCHBOX PROFORMA處理器和一臺裝有MARTES軟體工具的行動式計算機,該軟體工具用於收集,分析和處理訊號。該飛機還以硬複製和電子媒體形式廣泛儲存了訊號情報文件。
由於材料被洩露而使美國對中國實施戰術訊號情報偵察的損失程度估計為中等。戰術收集(由EP-3E等移動收集平臺執行的任務)僅代表整個密碼系統來源和方法的一個方面。有關美國國家級美國訊號情報收集來源和方法的資訊,例如特殊收集服務,衛星臨空偵察或秘密訊號情報並未受到影響。此外,第二和第三方外國合作伙伴國家的訊號情報來源和方法也沒有受到影響。因此,由於材料遭洩露,美國對中國訊號情報偵察活動的努力遭受的總體損害被評估為較低程度。
資訊保安審查與評估
由於密碼裝置和材料洩露造成的總體損失評估為低程度。中國資訊保安收益的最大潛力在於分析領域並可能效仿美國資訊保安的技術手段。
美國密碼裝置包含複雜的數學加密演算法或密碼邏輯。大多數美國密碼系統都設計用於多種作戰環境,包括戰術環境,並且假設,下發的裝置最終將落入敵人的手中。
密碼裝置的設計應使重要加密過程的一部分可以頻繁更改,通常每天一次。這可變性採用稱為金鑰的隨機數流的形式。金鑰基本上告訴內建加密系統如何根據傳輸的每個字元來改變自身。美國國安局的設計理念使我們的對手無法閱讀美國通訊。在密碼系統使用是正確的情況下,沒有金鑰,即使他們已經獲得了邏輯和訊息流量,也無法閱讀美國通訊資訊。
調查結果
儘管大多數(估計為95%)敏感的COMSEC材料(金鑰和密碼本)被拋棄,機上有限數量的金鑰材料遭到洩露。任務飛機上攜帶的資訊保安裝置和材料超出了任務需求。很難及時獲得任務組準確的資訊保安物料和裝置清單。機組將機上剩餘的所有加密裝置清零。機組人員沒有銷燬飛機上剩餘的加密裝置。所有通訊金鑰材料,除全球定位除外系統(GPS)全球金鑰,已在EP-3E降落在中國15小時內被替換。 GPS全球金鑰已在2001年4月12日被替換。先前保留在飛機上的所有加密裝置曾被洩露過,但並不是直接針對中國的。如果中國有能力利用或解密,重建保留在EP-3E上的金鑰材料,3月下旬至4月初的一些太平洋戰區通訊可能則容易受到中國解密活動的攻擊。
建議應採取的措施
• 確保任務指揮官和其他負責緊急銷燬的人員充分認識到飛機上所有飛機上的機密材料的範圍和性質,符合 USSID 3的相關規定。
• 審查 USSID 3 對 通訊情報系統和所有加密級別資料的保護規定。
• 釋出政策以增加情報資料庫存的詳細資訊,以支援對所有敏感和機密資料,包括硬碟、CD ROM 和軟盤上的所有檔案的全部重建。
• 在每個任務的地面支援設施儲存所有電子資料的精確備份副本。
• 制定書面程式,在每次任務之前,指定特定地面人員來核實飛機的情報資料和電子資料備份。
• 根據需要審查和更改受損的操作資訊,例如無線電呼號和頻率。
• 在行動部署前的正式的緊急銷燬程式中培訓機組人員,包括緊急銷燬課堂培訓和機組人員檢查期間的機上演練,要包括所有司令部的所有機組成員。
• 參與行動。 要求在分遣隊駐派期間定期進行緊急銷燬演習;包括在同時發生的緊急情況下進行緊急銷燬(例如,不明來源的火災、救援準備和/或海上迫降),並且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
• 在任務前簡報中包括緊急銷燬的責任和程式,類似於迫降、救援和來源不明的火災。 釋出個性化的書面緊急銷燬程式,飛行前所有機組成員的快速參考格式。
• 將緊急銷燬作為所有北約資格的一個子領域。
• 確保任務機上緊急銷燬工具的型別和數量充足。
• 制定實用程式來實施機密材料的銷燬或者扔出機上的機密材料,進行並記錄定期緊急銷燬審查,以確保程式與技術和任務環境的這化保持同步。
• 就當前緊急銷燬程式未涵蓋的任何裝置,需要新程式和培訓才能允許裝置上飛機
• 從飛機上拋棄機密材料提供國家級指導。
需要包含現代資料保護或者刪除方法的新指南。越來越多地,我們的能力不是嵌入在硬體中,而是記錄在軟體裡。美國需要一種改變正規化的回應,以使用現代技術保護資訊的裝置和材料,例如加密和快速覆蓋硬碟。雖然銷燬可能總是首選,但它並不總是可能的。幾個情報界組織目前正在開發此類應用程式並已將這些功能進行了規模有限的部署在。這些努力應該是交叉的,融合成一個連貫的計劃,並且遷移到操作平臺和任務中。鑑於更多機密和敏感的能力有可能在危險環境妥協遭到洩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下,破壞是不切實際或不可能的,因此,這一點具有迫切性。
重點關注和積極關注機密資訊的保護不應由重大的公共損失所引發。自滿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因素。在美國享有的情報和技術優勢的受到挑戰時,我們不能因為疏忽而冒這種失去優勢的風險。機密資訊的保護應放在與我們必須精通的任何其他緊急程式相提並論。這一事件具有警醒效果,情報部門已採取了許多行動來修復不足。然而,在所有層面上行動的跟進和制度化不應在事件從人們的注意力上消退,記憶的消退或者使資源緊張的緊急問題而弱化。如果不能果斷地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會繼續存在未來損失的可能性,而且這種可能性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