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抗日電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漢奸用“太君”一詞稱呼日本軍人。但事實上,日語中並沒有以“太君”稱呼軍官的說法,那麼這個詞的來源究竟是什麼?日本又有多少“太君”呢?
事實上,“太君”一詞在中國古已有之,它是封建時代官員母親的封號。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楊家將裡的“佘太君”。不過,漢奸之所以如此稱呼日本人,倒和這一用法無甚關聯。
關於這一稱呼的由來,研究者們先後提出過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稱,“太君”一詞是日語中“大人”(たいじん,讀作taijin)一詞的音譯。在日本,大人一詞有成年人的意思,也常被用於指代德高望重的人或頭領和長者。可能是當初侵華日軍要求漢奸們稱呼自己為“大人”,而漢奸們不懂日語,便用了讀音相近的“太君”來代替。
另外兩種說法也同第一種說法相近,認為“太君”可能是日語中“大君”(たいくん,讀作taikun,意為外國將軍或天皇),或者“隊長”(たいちょう,讀作taichou,意為隊長)的諧音。
在這三種說法中,“大人”的讀音和“太君”最為靠近,而將天皇奉若神明的日本人不太可能會採用“大君”一詞。因此目前人們一般認為,第一種說法是正確的。且當時的一些歷史文獻也從旁佐證了第一種觀點。
根據上文的內容來看,“太君”這一詞只是漢奸對侵華日軍的所謂“敬稱”,而非是一種官職或身份,因此也就無從判斷當時的日本有多少所謂的“太君”。不過時至今日,還有一些網友會在文字或者表情包中使用“太君”一詞,但根據語境判斷,這種說法目前已經延伸成了一種調侃或蔑稱。
其實,看似不起眼的語言文字十分能體現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歷程。就例如前些年網友熱議,戲稱“大媽”一詞可能會被收錄入《牛津英語詞典》,也是因為近些年來,許多人將目光轉向了老年人群體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