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雄心勃勃打造的世界號火箭發射又失利了,冠名“世界”也足以顯示韓國對這枚火箭寄予厚望。但是結果卻是和韓國之前的幾款火箭,包括3次發射1次成功的羅老號差不多。據韓國人自己稱,發射任務99%成功過,不過火箭是運載衛星等載荷的,不能入軌就說明還是有致命的短板。
世界號
實際上小國打造火箭實在是太困難了,缺乏相應的工業叢集,產業型別較為單一,沒有大國這樣強悍的資源整合能力。就連日本(日本無論是面積、人口、工業型別、GDP都是很不錯的)也沒有重型的火箭,不過也有了自己的運載能力,H2A火箭放在世界上也是一款優秀的火箭,也爭取到一些國際發射訂單,但是還是無法和中美俄相比。
韓國打造火箭的目的恐怕是不單純,因為小國家可以購買發射任務,不需要自己造火箭,而火箭的用途可不僅僅是發射衛星等,在軍事方面也很重要。在朝鮮已經有彈道導彈、運載火箭的情況下,工業更強的韓國卻沒有,這估計讓韓國人的心裡很不舒服。所以它們持續在航天領域投入,但是卻沒有落後者的姿態,每當我國載人或者其他火箭發射成功,韓國人都要出來酸一下。就像世界號這個火箭一樣,口氣很大,實際上還不如我國70年代的長征二號。
不過好處是韓國和國際上也有合作,他們也曾有航天員,當然韓國自己是沒有製造載人火箭和飛船、載人發射的能力,主要是靠俄羅斯進行載人發射。有同樣情況的還有日本,也是亞洲首先有航天員的幾個國家之一,不過日本的載人航天對俄羅斯的依賴也很嚴重,日本媒體就曾擔憂,如果俄日交惡,俄羅斯不給他們提供載人發射該怎麼辦。現在它們多了個選擇,那就是美國。
韓國首個航天員是女性,2008年4月,從3萬多名志願者中被選拔出來的、生物學出身的韓國人李素妍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她也成為了韓國第一位、亞洲第二位飛天的女宇航員。而李素妍的訓練全程靠俄羅斯,而且還花了2100萬美元的訓練、發射經費。李素妍一共在國際空間站中待了10天,對於中美俄這些大國而言,10天其實只夠完成某項技術。
像我國,在2003年開展載人飛行之後,也經歷了三五天、一週左右、30天左右的飛行,主要是驗證載人飛行相關技術,比如交會對接、中短期在軌駐留等,是技術驗證性質的,其實做不了多少實驗,就是驗證載人飛行的所需的所有型別技術,這是重點。韓國的這個李素妍,10天的太空之旅基本上也就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說出去好聽,證明他們是發達國家,他們也有航天員。
可是連日本都比不上,日本也有較為成熟的航天員培訓系統,在種子島的航天基地,他們主要參與國際空間站,今年還有日本的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期駐留開展任務。韓國的李素妍10天太空之旅只是匆匆一瞥,而且對韓國的技術沒啥幫助,因為韓國連成熟的火箭都沒有,航天員訓練靠學習還學得到,火箭製造和發射的相關技術,就是讓你在那看也看不懂。
這就是韓國目前的尷尬局面,他們想打腫臉充胖子,於是派遣航天員,也想比得過朝鮮,也想有自己的火箭,可惜多次嘗試基本以失敗告終,耗費很多資金。而拐過頭來,韓國花錢辛苦培訓的航天員李素妍,只是將泡菜帶到了空間站,從太空回來之後,李素妍在韓國航空航天研究院幹了兩年義務工。後來她辭職不幹了,跑去了美國修了個MBA經濟學碩士,而後移民美國。
這就是大國與小國的區別,有些人會說韓國也是發達國家不能小瞧,而且它們的火箭也發射成功了,只是入軌失敗而已。要知道世界號總高40多米,運載能力只有1.5噸,而我國70年代的長征二號在30多米高,運載能力1.8噸,等於說它辛辛苦苦還沒有達到我國70年代水平,現在可是2021年馬上2022年了啊。別管別的領域它如何強,這方面基本沒有追趕的機會了。
韓國如今的載人航天更不用提了,李素妍之後也沒有啥像樣的計劃,花錢買俄羅斯飛船坐席,上去了也沒多少事情可幹,等於說是先天不足,沒辦法,地大物博的好處就是產業型別齊全,航天技術能向更多的產業技術轉化,可以創造的經濟價值非常龐大,這是韓國比不上的。缺乏認同,就造成了韓國的自大自卑自負,啥都喜歡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