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彭水縣桐樓鄉桃子埡,隨著張貴宇的榨油坊開工,整個村子裡又瀰漫著菜籽油的清香味。
在機械化榨油已經全面普及的今天,張貴宇仍然堅守著傳統榨油老工藝。
由於傳統方法榨出的菜油香味濃郁,榨油過程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因此吸引了許多農戶前來加工,以至於整個夏季,張師傅的傳統榨油坊都處於十分繁忙之中。
菜籽油是一種常見的食用植物油,也是人們最為主要的食用油品之一。
每到初夏季節,就是油菜籽的成熟季節,農民們把油菜籽收割後再進行晾乾,然後送到榨房裡加工,經過幾道加工程式後,油菜籽瞬間就變成了清香撲鼻的菜油。
在過去,榨油工藝比較原始,他是用牲口拉著石碾把油菜籽碾碎,然後做成油餅上榨,經過撞擊榨出菜油。那種榨油方式是個力氣活,要不是身強體壯,絕對難以勝任。
當年有句順口溜:“楠木撞杆鐵包頭,撞在青山鬼都愁”,可想而知,當年的榨油工人有多麼的辛苦。
解放後,隨著液壓榨油機的出現,一下子讓榨油變得輕鬆起來,榨油再也不是鬼都害怕的苦活了。
張貴宇的榨坊就是使用的這套液壓榨油裝置,和現代化的全自動榨油機相比,張師傅的榨坊屬於半傳統工藝。
張師傅今年68歲,從事傳統榨油已有50年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初,他就進入生產隊的榨油坊榨油。
土地放下戶的時候,他和另外三個村民合夥,以400元的價格買下了生產隊的榨坊,四人一起繼續經營這個榨坊。
幹了十幾年後,由於孩子上學需要學費,他就退出榨坊,遠赴大連、杭州、河北等地打工,希望能夠掙到更多的錢,這一干就是十多年。
2015年,已滿62歲的張貴宇回到家裡,用800元的價格從合夥人手中又買回了這套液壓榨油機,重新開始了老行當,專為鄉親們榨菜油,每斤油菜籽收1毛錢的加工費。
榨油的程式很繁瑣,首先是炒菜籽,這一步最為關鍵,必須掌握好火候,拿捏不準會影響出油。
老話說:“炒是師傅打是匠”,由此看出炒菜籽的重要性。
第二步是磨粉,在過去,磨粉是用石磨或是石碾,不但費勁,效率也很低。現在用粉碎機,速度快,質量好。
第三步是蒸粉,蒸粉的過程大約需要幾個小時。
第四步程式是踩餅,餅坯做好後就可以上榨。
經過液壓機的擠壓,到達一定的壓力後,菜籽油就會嘩嘩地從餅坯中湧出,流到一個專用的容器中。
榨油過程中,炒籽要焦,打粉要細、蒸粉火候要合適、壓榨要及時、功夫要到位。
對於傳統技藝的秘訣,張師傅都熟記於心,否則稍有不慎,就榨不出油或少出油、出不了好油。
從今年開始,張師傅決定不再做來料加工,他採取自購菜籽,自銷菜油的方式經營他的傳統榨坊。
今年的菜籽購進價格每斤3.3元,菜油售價每斤13元。
傳統榨油比機器榨油出油率低,每百斤菜籽大約能出油30餘斤。
張師傅每天加工300斤菜籽,出油90多斤,除去菜籽成本,每天能掙到200元左右的工錢。
對於年近古稀的他,就在家裡每月還能掙到幾千元錢,他感到十分的滿足。
他說:如果身體允許,就會將這項傳統工藝繼續做下去,直到做不動的那一天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