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縣是由四川進入西藏的必經之路。1951年,為了給西進部隊提供一個穩固的空運通道,西南軍區決定搶修這裡的甘孜機場。為了不打擾當地百姓,戰士們就在附近的山坡上挖窯洞解決住宿,僅7個多月時間,就在海拔3500多米的甘孜縣改擴建出一座高原機場。
而今,十八軍窯洞群遺址已成為川藏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就在緊鄰窯洞群的吉絨隆溝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移民群眾也過上了幸福的小康新生活。
從康定出發,途經道孚縣、爐霍縣,記者驅車來到甘孜縣斯俄鄉的布絨朗山。
十八軍修建的甘孜機場跑道附近的小山丘上,能看到當年十八軍動手挖的解決住宿的窯洞群,當時是一共挖了3000多孔,現存的還有1000多孔。
甘孜縣十八軍窯洞群遺址解說員 黎陽:當時的窯洞群整個只有1米左右,與其說它是窯洞群,其實不如說它是地窩棚之類的。進去的話只能是弓著身子進去,他們有的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只能在這裡打地鼠或者是去捕捉一些麻雀,當時整條跑道機場完全靠人拉背扛來把它修建出來的。
頂著最惡劣的環境,採用最原始的方法,英雄的十八軍僅用了7個多月時間,就修築出1條長3200米,寬120米的碎石飛機跑道和一個能容納18架飛機的停機坪,張素英老人的父親就是參與甘孜機場建設的十八軍戰士,從小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她,至今都被深深地感動著。
十八軍後代 張素英:十八軍在這裡的時候天氣寒冷,這風沙又大,還有高原反應,有些是流鼻血,有些是頭昏頭疼。邊修路還邊打仗,我爸爸就經常講,那麼多人犧牲了,應該把前面沒完成的事業完成。我覺得他們那麼苦都走出來了,我們還要繼續傳承下去。
而今,在甘孜,一座現代化的高原機場——格薩爾機場已通航近兩年,開設了飛往成都、重慶、拉薩、昆明、廈門五條航線,從甘孜縣飛往成都僅需1個小時。70年來,這千孔窯洞見證著十八軍的感人故事,更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發展變遷。在窯洞群旁的這片土地上,151戶易地扶貧搬遷的藏族百姓搬進新家,開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緊鄰十八軍窯洞遺址的易地扶貧安置點,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太美了,家家戶戶都是庭院式民居,院落整齊雅緻,鮮花環繞,不僅有水、電、網,還有太陽能熱水器,不到500米的地方就是學校和醫院。
易地搬遷群眾生龍伍青是甘孜縣北二村村民,從山上搬遷下來的一家人住進了120平的二層小樓,不僅居住環境、生活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讓自己的一技之長有了用武之地。
甘孜縣易地扶貧搬遷吉絨隆溝集中安置點居民 生龍伍青:以前我們房子在山上,木頭房很破,下雨晚上睡不著,怕房子垮了,路也不好走,泥巴太大了。國家幫我們修了房子,去哪都很近,孩子讀幼兒園只有幾百米。之前在山上打工都遠,現在打工收入一個月2000元。
搬下來,還要穩得住。和生龍伍青一樣,搬遷至此的村民還有590人,縣裡不僅對每個人的專長、技能進行摸排,幫他們與企業、單位結對子,解決就業崗位,還組織開展技能培訓,讓每個人都能有一技之長,靠自己的力量擺脫貧困。
甘孜縣鄉村振興局工作人員 魏忠波:家庭結構、專業特長,根據意願去哪打工,對接人事局、酒店、施工企業,我們就積極推薦聯絡,就近就地務工,平均收入每年每人9000元左右。
為了增加群眾收入,甘孜縣還依託十八軍窯洞遺址、雪山和格薩爾王城等資源,將安置點打造成紅色藏鄉,透過旅遊入股分紅增收。在安置點,這六孔復原的十八軍窯洞已經成為搬遷群眾的活動室,更是甘孜縣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
甘孜縣易地扶貧搬遷吉絨隆溝集中安置點村委會主任 伍絨波:當年十八軍修路修機場,為的就是藏族百姓的幸福生活,在這個活動室,我們經常能感受到那段歷史。我們搬遷群眾從曾經的窮鄉僻壤,到現在距離學校和醫院僅百米的距離,搬遷帶給我們的是切切實實的實惠,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