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5時,在經過了2個小時的直接炮火準備之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出動美軍第7師和南朝鮮軍第2師共4個營的兵力,在300餘門大炮、27輛坦克、40餘架飛機的支援下,分6路向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防守的,位於金化東北上甘嶺突出部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約3.7平方公里),發起了猛烈進攻。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此拉開了序幕。
“聯合國軍”來勢很猛,戰鬥第一天就向我軍陣地發射各種炮彈30萬發,飛機投彈近500枚,將表面工事大部分摧毀,堅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第135團2個加強連,在缺少炮火支援的情況下,依託坑道工事,抗擊敵人多次衝擊,給予敵人以慘重殺傷。至17時,除597.9高地主峰及西北山脊(陣地編號為3、0、4、5、6號)仍然在我軍頑強堅守之下外,其餘表面陣地均被敵人佔領,537.7高地北山表面陣地也被敵人佔領,我軍退守坑道繼續堅持戰鬥。
當天晚上,我軍以第135團共4個連兵力,在炮火支援下分為4路展開反擊,全部恢復陣地。隨即抽調第134團1營、第133團1營,分別作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預備隊,增強兩個陣地的防禦力量。
10月15日白天,敵人又佔領537.7高地北山表面陣地。晚上,第133團1連發起反擊奪回陣地。至16日凌晨,除了1、2、3號陣地之外。其餘表面陣地再次被敵人2個連佔領。我軍為了全部恢復並鞏固陣地,遂決定以第133團9連2個排(1排和3排)於16日傍晚再次實施反擊。
9連線受任務之後,首先召集班以上戰鬥骨幹,研究了敵情和地形,爾後確定了以小群兵力、翼側迂迴、依溝奪堡、順溝發展的戰術手段殲滅敵人,恢復陣地。
10月16日15時30分,連長劉作義率領3排,副指導員王乃友率領1排,由菊亭南山運動至537.7高地北山主峰(1號陣地)坑道待機。16時50分,我軍炮兵實施5分鐘火力急襲,反擊部隊跟隨彈幕發起衝擊。
3排以7、9班為突擊隊,9班從正面攻擊,7班從側後迂迴,一舉突破4號陣地,隨即以後三角隊形,迅速勇猛地向敵人縱深發展進攻。先頭2個小組遇到敵人頑抗,隨即交替前進,迂迴敵後,以2人打1個地堡,10分鐘之內連續炸燬地堡20餘個,將地堡裡面的敵人全部擊斃,順利地佔領了4、5號陣地。這個時候,6號陣地的敵人還在頑抗,9連長在戰鬥中負傷,司務長與師工兵排長率領3人,由側面迅速向6號陣地迂迴攻擊,殲敵20餘名,佔領了6號陣地。
1排以1、2班為突擊隊,1班從右翼,2班從左翼,向7、8號陣地攻擊,以後三角隊形跟隨彈幕前進,並在機槍火力的掩護下,以靈活的小群動作,2人擔任掩護,1人攻打地堡。打下第一個地堡之後,採用依堡奪堡的辦法,連續打下10餘個地堡,守敵大部分被擊斃在地堡裡面。8號陣地的敵人依託工事頑抗,1排以第二梯隊班(3班)迅速超越1班前進,與2班夾擊8號陣地之敵,將其全殲。
至此,537.7高地北山表面陣地又被我軍全部恢復。緊接著,敵人以2個排的兵力實施的多次反衝擊均被擊退,9連牢牢地守住了陣地。此次反擊,一共殲敵2個連,斃傷敵320餘人,繳獲重機槍2挺,各種槍支30餘支,9連僅傷亡8人,敵我傷亡比為40:1,以小的代價取得了勝利,體現了高超的戰術水平。
9連在戰前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反擊訓練,部隊在戰術、技術與作戰思想上的準備較為充分。接受任務之後,根據敵情、地形,細緻地研究了戰鬥隊形、戰術手段,幹部戰士都明確自己的任務,有著堅定的勝利信心。因此打得乾脆利落,殲滅了敵人,恢復並守住了陣地。
指揮靈活,衝擊時機掌握得好,動作迅速勇猛。在我軍火力急襲的同時,連長即指揮部隊迅速衝出坑道,緊隨彈幕前進,抓住敵人炮火沒有來得及還擊的戰機,果斷髮起衝擊。因而避免了傷亡。在我軍炮火延伸的時候,一舉衝入敵陣,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多數敵人還躲在地堡裡防炮的時候就被殲滅。
此次戰鬥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小兵群戰鬥動作。部隊對小群戰鬥動作運用得熟練靈活,在攻擊過程中,小組之間互相掩護,交替前進,2人掩護1人奪堡,迂迴側擊,依堡奪堡,使敵人尚未發覺我軍從何方攻擊即被擊斃在地堡裡,而且大大減少了我軍的傷亡。
步炮協同密切,遠戰炮火支援適時有力,步兵抓住炮火延伸之機,迅速突入敵陣。同時發揮了自身火器的威力,比如1排的輕機槍,邊衝擊邊掃射,打得敵人不能抬頭,掩護了小組攻擊。打地堡時以手榴彈、衝鋒槍近戰殲敵,使敵人無法逃脫。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