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蒼溪何開仲,我想找吳明智(音),跟他兩個很好,我們分開很多年了。”近日,四川廣元市蒼溪縣95歲的抗美援朝老兵何開仲,越發想念自己曾經的戰友,除了一起戰鬥倖存的吳明智,他還在唸叨著王班長、張於具(音)……
何開仲家住蒼溪縣石馬鎮青松村三組,1951~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一等功。如今,老英雄鬚髮皆白,體態清瘦,步履蹣跚,但言語清晰,還能給大家唱一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抗美援朝
浴血奮戰奪高地 被炮彈碎片打傷
何開仲出生於1926年,8歲時成了孤兒,靠給人放牛、打短工、做木工養活自己。1949年,他被潰逃過路的國民黨部隊抓壯丁,一個月後所在的國民黨部隊起義,改編整合進入60軍180師538團。
“我們在成都剿匪三個月,那些土匪兇殘啊,想起解放的新中國,我們啥都不怕……”何開仲回憶,1951年,180師538團緊急開赴東北,於3月22日晚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他被分派在538團擔架營一連一排一班,擔任副班長。
“全是步行,揹著炒麵和機關槍,白天敵機不停地轟炸,我們就隱蔽,晚上行軍,最艱難的兩里路走了一天一夜。”何開仲說,吃炒麵,喝河溝裡的水,條件很艱苦。
“在釜山,我和班長送物資到陣地,遭遇敵機轟炸,班長就死在我身邊,我被炮彈碎片打傷,帶傷堅持完成任務……”何開仲聲音哽咽,他說只記得班長姓王,全班13人,最後只剩下三個人了,他的腿上至今還留著被炮彈擦傷的疤痕。
輸送物資、轉運傷員,何開仲和戰友們在朝鮮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奮勇戰鬥,“奪取九九二高地(音),我打死三個敵人,繳獲了大量武器。”何開仲回憶起當年的戰爭,唸叨著犧牲的戰友,這個參加過三次戰役、榮立一等功的老兵早已老淚縱橫。
退伍回鄉
一等功臣投身家鄉建設 修水庫搞生產
1953年,何開仲退伍回到四川蒼溪老家,立即投身到家鄉建設。他當生產隊隊長,帶著全隊30多個壯勞力,揹著柴糧去修水庫。
“他的聲音特別宏亮,每天早上天剛亮就吆喝大家出發挖水庫,揹著柴火糧食,到了工地就猛幹,中午僅有一個半小時在工地煮飯吃,天黑才帶隊回家。”當年十來歲的肖貴方是何開仲的“迷弟”,跟著他修水庫搞生產。79歲的肖貴方介紹,何開仲帶著他們修的三合場水庫、東風水庫、中華水庫,如今已成為群眾發展產業致富奔康的源頭活水。
“對工作很謹慎,做事穩當,對黨忠誠,何大哥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當了幾十年村組幹部的肖貴方這樣評價何開仲。
說起老父親,何開仲的大兒子何家富感嘆,他一生辛勤勞作,給兒女們樹立了好榜樣,“18歲那年,我想入伍當兵,像父親那樣,但是家裡兄弟姐妹六個全靠父母養活,我是老大,心疼父母的艱辛,最後決定留在家裡。”如今,何開仲一家已是有40多個子孫的大家庭,幸福美滿。
“我們逢年過節來看望何大爺,前幾年每次都看見他在地裡勞動,鋤頭揮得多快,那時已經滿了90歲,真的是老當益壯,軍人本色。”石馬鎮黨委委員、宣傳政法委員王治文和何開仲已經是老熟人,提起何開仲肅然起敬。
青松村黨支部副書記周林說:“三年前,何開仲每天早上都還牽著牛放,順便還割一大背篼草。何大爺真的是一生都在勞作,我是聽著他的龍門陣長大的,他講解放前的苦日子,他最愛說要聽毛主席的話,他教育我們要憶苦思甜,不忘奮鬥。”
晚年心願
有生之年想再見山東戰友一面
“父親不講戰功,但是愛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當年他唱給我們聽,歌詞唱得很清楚;現在父親老了,只能斷斷續續地記得一些歌詞了。”二兒子何開新站在父親身邊,替他整理微皺的衣領。何開新樂於助人,去年鄰居家修房子,他主動幫忙抬樹,不小心砸斷了腿,跛著腳還樂呵呵地忙裡忙外。
肖貴方跟了何開仲快七十年了,何開仲跟他講抗美援朝,講犧牲的戰友,但是從來不提自己立功的事。
今年7月,青松村成功企業家羅保紅敬重抗美援朝老英雄何開仲,專程返鄉看望慰問,想看看他參加抗美援朝的一些紀念品,從老木箱子裡翻出了他的一等功證件,何開仲榮立一等功的訊息這才傳開了。
何開仲的老伴兒癱瘓在床兩年,村組幹部提議他去申請更多的補助,但是何開仲又開始說那句老話:“我是共產黨員,黨培養我就是要為人民服務,不為國家添麻煩。我現在每月領取國家補助,比起犧牲的戰友,這算什麼困難啊,如今的日子真的很好過啊。”
“我想見他,我只記得他是山東人,具體什麼地方的不記得。”何開仲說自己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再見戰友吳明智(音)。他介紹,吳明智有文化,人精靈,逗得大家都開心。
老年的戰鬥英雄何開仲越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越發想念當年的戰友,王班長、張於具(音)……
“要是他們沒犧牲,也能和我一樣過好日子……”何開仲兩眼含淚,凝望遠方,彷彿視線穿越座座大山,就能把曾經的親密戰友帶回今天,或許他們正青春。
青婧 紅星新聞記者 湯小均
編輯 張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