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 實習記者 李益萌)“大腦是人體最神秘的器官,也是人類區分於其他生物的基礎,但目前我們對大腦的瞭解和認識還非常有限。”10月23日,中國中醫心身醫學2021學術年會在上海舉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林院士在大會發言中指出,人類意識的生物學基礎、記憶的儲存與提取、老年性痴呆症等科學問題均與腦科學有關。
2005年、2013年、2014年,瑞士、歐盟、美國、日本先後開啟“腦計劃”,而 “中國腦計劃”於2013~2014年開始醞釀,目前已正式啟動,名稱是“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綱要將其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專案,第一批專案已立項,第二批專案正在招標。
2018年3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由北京市政府、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8家單位共同參與,是“腦計劃”的北方中心;2018年5月,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在張江實驗室成立,是“腦計劃”的南方中心。
“2021年,已部署指南方向59個,國撥經費概算31.48億元。”陸林院士在會議發言中介紹,在腦認知原理解析方面,部署了20餘個研究方向;在類腦計算與腦機智慧技術及應用方面,部署了10餘個研究方向;在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研究方面,部署了3個研究方向;在技術平臺建設方面,包含2項新技術。在腦疾病領域,主要強調建立若干認知障礙相關重大腦疾病的精準早期診斷標準和干預手段,研發出能夠引領國際的早診、優治新技術,在孤獨症、抑鬱症、痴呆等疾病方面為國際臨床指南提供中國證據。
陸林院士表示未來我國將在腦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一些突破,“一是全生命週期解析發病機制,更多研究顯示,包括自閉症、痴呆在內的很多腦疾病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所以我們需要構建疾病發生髮展的變化軌跡模型,實現早期識別、預防;二是透過模擬腦疾病了解其發生發展規律,比如利用多能幹細胞建立腦網路、腦連線,甚至部分腦結構,來模擬大腦功能,以便我們開發出有效的診療思路。三是希望構建感知-干預閉環的神經調控系統,實現對腦疾病單病或共病的治療和干預。四是找到疾病的生物靶標,為腦功能異常提供個體化的治療。五是透過人工智慧輔助精準醫療,利用最佳化的機器學習演算法,構建早期預警、疾病分類、疾病和療效預測模型,方便醫生對疾病的理解、診斷、治療及後期康復。”
“我們要認識大腦的原理,瞭解兒童大腦發育的過程,解決相關大腦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利用類腦技術與腦機智慧,以及技術平臺,為我們未來理解孤獨症、抑鬱症、痴呆等重要腦疾病的發生機制、診斷、干預、治療措施,建立中國人腦健康多維度大資料庫,實現腦疾病的早防、早診、早治,全面解析腦疾病的發病機制。同時,透過與人工智慧的結合,實現產業化,以及臨床診斷治療技術的現代化。”陸林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