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路透社報道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完成了一場特殊的腎移植手術。紐約大學朗格尼移植研究所所長羅伯特·蒙哥馬利(Robert Montgomery)博士團隊使用了一隻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豬,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豬到人的腎移植,且沒有立即出現排異反應。
此案例的探索是否可以緩解人類當前器官移植的供體短缺問題?對此,健康時報採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移植科吳成林教授進行解讀。
健康時報:該案例在國內有無複製成功的可能性?
吳成林教授:目前在國內複製還有困難,雖然手術是常規的技術,但有其它一些問題要解決:首先倫理是一大關卡。紐約大學朗格尼移植研究所這個成功案例是將豬的腎臟移植到一個同意捐獻器官的腦死亡的患者身上,倫理爭議相對較小,國內還沒遇到過類似問題,倫理上有爭議;其次,豬是“特殊”的基因敲除無菌豬,國內目前還未成熟應用;再者,該手術是體外移植,腎臟連線在患者腿部的血管上,觀察3天后患者就撤除了迴圈支援,未能長時間觀察,這種跨物種移植短期的可行,不能代表移植後患者的長期安全。
健康時報:為什麼豬的腎臟可以跨物種移植?
吳成林教授:豬的其他臟器也可以,比如心臟、肝臟、面板、角膜等,主要是因為豬的臟器大小與人類相差不大,生理功能也雷同。而且豬能大規模繁殖飼養,出欄時間短,所以有潛力會成為人類異種供體器官的首選。還有一大原因是在倫理層面上的,相對於狗、猴子等,豬更能被人們所接受。
健康時報:是否代表跨物種移植成功了?
吳成林教授:這無疑是全球移植領域一個里程碑,但目前移植的“豬腎”只是度過了移植成功後很早期的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哪怕已經敲除了豬身上部分可以導致排異和感染的基因,也不代表時間長了不會發生排異和感染等嚴重問題。目前也無法利用臨床試驗來驗證後續排異反應、長期生存情況等,還需要大量的後續研究,同時,科研倫理上也會有很多挑戰。
健康時報:距離臨床還有多遠?
吳成林教授:短時間內不會規模化在臨床使用,投入臨床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有待進一步評估。紐約大學朗格尼移植研究所這個成功案例使用的豬是在無菌環境下飼養的,且被敲除可導致排異和感染的部分基因,並不是普通的豬。由於不同物種間先天免疫不相容,跨物種移植患者在後續的生存中需要服用更大劑量的免疫抑制藥物來對抗排斥反應,過程中可能會對某些藥物、治療產生嚴重不良反應,而不像同物種移植那樣藥物使用相對“溫和”。另外,這個案例是首例,目前全球該領域學者對這種“豬到人”的跨物種移植後患者長期生存情況的探索是空白,但該領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機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