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則關於“器官移植”的新聞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據媒體報道,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成功完成了一項將豬腎臟移植給人體的手術。
這顆豬腎臟幾乎立即開始了過濾廢物和產生尿液、肌酐等正常運作,並且沒有出現免疫排斥反應。
事實上,這並非是首次將動物器官移植到人體,早在1894年,就有人嘗試透過手術手術將狒狒的心臟移植給一名心臟發育不全的垂死女嬰。
但遺憾的是,由於機體排斥以及器官衰竭,在手術21天后,這名女嬰還是不幸去世。
而這項成功的器官移植,被不少媒體譽為“世界首例”來描述此次里程碑式的試驗,但是否表示,異種移植的時代,真的要來嗎?
(路透社報道截圖)
很遺憾,並不是
儘管此次“世界首例”是一次意義有限的探索,但還是遠遠達不到臨床應用的程度。
要知道,此次試受體是一位腦死亡的女性,研究人員也沒有將正常器官移植那樣,將腎臟移植到髂內動靜脈上,卻選擇和受體大腿的血管相連。
同時在接下來操作中,腎臟被放在受體體外儲存,異種腎移植手術並非為了拯救患者,只是一次在人體進行的技術驗證。
另外,在透過54小時觀察後,豬腎最後是什麼樣的運轉功能?人體急性排斥防疫又是否毀掉豬腎呢?
這些都並沒有任何新聞報道。
因此,此次的成功,只能說是一次在人體是進行技術驗證,但若想要依靠基因編輯動物器官用於人體移植,未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腎移植手術,目前還是同種移植比較多
對於腎臟功能已經不可逆轉,且走向終末期的尿毒症患者,腎移植都是最優的治療選擇。對比普通的維持性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移植患者的預期壽命要更長,生活質量也是更好。
但遺憾的是,據統計我國每年僅有不到1%的患者能夠獲得器官移植的機會,這其中屬於腎病患者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完成腎移植絕對稱得上是腎病患者抗擊病魔的重大勝利,那患者術後如何堅守住勝利果實呢?
一、飲食需謹慎
每天攝取適量優質蛋白質,如雞肉、魚肉、牛奶等。
為了保證熱量需攝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多吃新鮮的瓜果蔬菜及具有利尿功效的食物如冬瓜湯、米仁粥等,選擇低鹽、低脂以及優質蛋白的食物。
二、生活需自律
每日定時測體重、早晚兩次測體溫、血壓、記錄尿及進水量,讓患者瞭解移植腎是否與身體相處融洽。
術後半年是腎移植患者的關鍵時期,半年不建議患者進出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的,這極大地增加了患者遭受細菌病毒侵害的風險。
當然為了患者身心的健康發展,術後三個月,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做一些舒緩運動,運動過程中注意保護移植腎,不要讓移植腎的部位遭受撞擊。
三、預防慢性排異
患者需要遵循醫囑,絕對不能自行減藥。
據臨床資料表明,自行減藥,是目前導致慢性排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患者抱著僥倖的心理,殊不知慢性排異反應的發生過程十分緩慢。但長時間的積累,待症狀出現再去就醫,可能一切都晚了。
患者應避免過度勞累、熬夜、淋雨受涼,這些情況都可造成慢性排異。
除了需要按時用藥,更要謹慎對待其他藥物。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給本就脆弱的腎臟帶來更大的負擔,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多黏黴素、呋喃坦丁等。
人體對於器官移植的探索已經持續了數百年,如今隨著醫學的不斷髮展,已經逐漸攻克了同種異體器官移植的壁壘,但同時也有很多新的問題隨之出現。
對於異種移植的探索,我們需要知道: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有一個複雜醫學倫理爭議需要我們去面對。
此次的豬腎臟移植手術是值得慶祝,但也不能盲目樂觀,也只是萬里長征中的一小步。
所以在異種移植尚未大規模臨床應用之前,我們還需要愛惜號我們的原廠配件,積極控制相關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