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電視劇《突圍》已經可以在正版影片平臺前3集觀看。基於目前已經播出的3集劇情內容來看,這部電視劇講的故事,應該是一個巨大的集團公司內部,在某地方的分集團下屬的礦業公司方面,出現了問題,靳東和閆妮分別飾演的男女主角,要聯手一起解決問題。簡單講,就是礦業有問題,總公司派人來解決問題了。
問題和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典型的戲劇衝突。不過,三集過後,對於觀眾而言,能夠留下的戲劇印象,就是這個煤礦上經常出現漏水問題,下井工人的工資已經無法保障了。而對於為何會出現這類問題,電視劇《突圍》目前給出的答案,非常之少,也只有集團總公司的大會上的隻言片語:煤炭價格下降了。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顯然不能滿足於這種說法。煤炭價格下降了,礦業便出現了工人工資都無法保障的問題,並且成為集團的“負資產”,甚至於可能被清理出去了。那麼,當年煤炭價格高升不下的時候呢?礦業是否賺錢了呢?賺的錢又到哪裡去了?為何就無法保障下井工人的工資了呢?這家煤礦真正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這些問號,其實就是電視劇《突圍》三集劇情蓄勢之後,積累起來的觀眾問題了。而這部電視劇能否成為優質劇的最核心的一點,便是編劇周梅森能否透過自己的故事,把這些問題回答清楚,並且讓觀眾認可,具備現實主義層面上的價值。也正是基於該劇目前並未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所以我認為,電視劇《突圍》是典型的“矛盾後置”,是娓娓道來的作品。而這種娓娓道來,可能會讓部分觀眾有疑惑。
目前能夠看到,部分觀眾的疑惑是,已經播出了三集內容,怎麼老是開會啊,這些開會的內容,對主線的發展,起到的助推作用不大啊。我在該劇的第一篇劇評文章當中便講到,老編劇周梅森在該劇當中,堅持了一種敘事悠緩的原則,這和其創作的《人民的名義》開局便是高燃劇情不同。對於這種悠緩,估計不少觀眾因為抓不住敘事重點,而產生了不少的迷惑。
出現這種問題,我願意給出兩個解釋性的猜測。第一個,老編劇周梅森喜歡運用自己這個年齡段熟悉的娓娓道來,不慌不忙。我們很多老編劇創作電視劇作品,都是不慌不忙的。這和我們很多年輕的劇本內容不同。我們年輕的劇本內容,講求開局便出現有效的矛盾衝突性,讓觀眾知道整部電視劇的“行為目的”。部分老編劇的作品,則慢慢講,甚至於講到三分之一劇情的時候,才亮主線,和主矛盾衝突。
第二個解釋性的猜測,則是原著小說作者自己操刀電視劇的劇本改編,也容易出現這種“拖泥帶水”。小說創作,和電視劇的劇本創作,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在敘事的主線條上,還是非常不同的。小說有自己的獨特魅力上的語言推動力。而電視劇劇本,推動力必然來自故事,有衝突,才有劇情的推動力存在。小說原著作者自己操刀電視劇劇本改編,容易出現“敝帚自珍”的問題,厚語言,輕故事矛盾衝突性。
當然,從電視劇評論的角度講,我們不能輕易說,矛盾後置、娓娓道來的電視劇,就不是好劇。相反,故事慢慢講,但能夠把故事講清楚了,依舊不失為優秀的作品。目前對於電視劇《突圍》而言,它能否成為優質劇的關鍵,就是能否把這家煤礦公司何以如此講清楚了。觀眾們需要看到真實的、現實主義層面上的“講清楚”。
對於前三集的《突圍》而言,還是在“立人”,而不是“立事兒”。基本上該出場的每一個角色都已經紛至沓來了,甚至於不少的角色已經被放到了非常光明的位置上,顯然,這部電視劇的最終主旨,是致力於歌頌的。若是能夠在後續的劇情當中,把“何以如此”的“事兒”立住了,則不失為一部好劇。
這類電視劇,敘事原則應該是如下過程:是什麼,為什麼,怎樣。整個的集團公司是什麼狀態的,下屬集團公司是什麼狀態的,個別的礦業子公司,又是什麼狀態的,個別的礦業子公司,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又將如何解決。老編劇周梅森似乎想要用自己的這部電視劇,當作一個“立論文”來處理了。該劇質量到底如何,現在依舊看不出來,“為什麼”與“怎樣”的劇情出現之後,才能知曉。(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