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對世界各國的經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雖然各國的疫情已經基本上放緩,但是其造成的影響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同時美國貨幣持續放水,造成不少國家包括中國、韓國的物價接連上演“大幅漲”。
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愈演愈烈,而且限制了我國很多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導致許多產品的關鍵部位被卡脖子。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傳統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也紛紛透露出疲態,那麼未來的幾年我們的日子可能生活得艱難,那麼中國的百姓該怎麼辦?
出口遇到的難題
由於中國的制度優勢,在疫情的早期便將疫情進行了封鎖,並嚴格抑制了疫情測傳染途徑,同時全民接種疫苗疫情控制的效果最為顯著。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擁有完善的產業鏈結構,所以在疫情的初期我國的出口有了一次短暫的大幅度增長。
隨著各國疫情的放緩,各國開始逐步恢復生產,國際供應鏈條也開始轉動,但因為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出口額開始回落。
由於全球經濟的蕭條以及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各類出口企業不只要面臨訂單減少的局面,同時所得利潤也開始大幅下跌。以某一電子產品出口企業為例,2009年前後出口單價是300千美元,現在出口價格已經跌到單價180~160美元,產品利潤大幅降低。
該電子公司所遇到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其產品具有較高的科技附加值尚且如此,那麼國內大部分從事加工製造等相對低端的產品,其銷量和利潤可能更低、處境更慘。
對於那些原本靠薄利多銷的企業來說,一個產品的利潤可能只有百分之幾或者零點幾,完全靠著訂單數量的巨大來維持企業運轉。此時如果訂單數或者價格有一個百分之幾的波動,其利潤空間可能立刻清零甚至變成負值。有的企業可以透過裁員節流堅持一段時間,有的企業只能選擇倒閉。
據資料顯示,目前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中,新的出口訂單指數已經連續多個月低於50%,這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是衡量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其在經濟先行指標中佔據重要位置。其指數高於50%則經濟表現形式向好,如果低於50%則代表經濟向著蕭條發展。從海關總署公佈的貿易資料來看,到今年的1~9月我國出口增速明顯放緩,未來增速下行壓力十分巨大。
受疫情催化,我國醫療類產品出口量巨大。但是隨著疫情的放緩,醫療類產品未來出口量一定會面臨巨大下行壓力。同時我國出口產品大多是機械、小商品等低端的加工製造業,科技含量較低的產品。
產品技術含量低導致產品附加值無法提高。同時由於缺少技術壁壘和核心的科技,導致准入門檻過低,國內外的同質競爭對手過多,且對手數量還在持續上漲中,過多的對手不但導致了市場競爭的慘烈,更是帶來了價格的負向競爭。
當一個企業費盡心血在某一領域佔領了一定市場後,其產量和市場,又成了別人眼中令人眼紅的肥肉,會引來大批對手。由於技術壁壘弱,很容易被資本攻破。導致前期所佔領的市場,一朝便被全數吞併。
由於近些年來人們被各類思想的衝擊,導致剩生育率不斷降低,人口紅利逐漸疲軟。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各項制度變得完善,國內的人力成本優勢變得越來越不明顯。
資本是逐利的,嗅覺也是最為靈敏的,包括許多本國企業在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生產工廠遷移到越南、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在那裡他們可以享受相比中國更低的人力成本優勢。
而遷移到東南亞的各類工廠,其所生產的產品幾乎都是我國原來所加工生產的那些中低端產品,這會再次加大了國內出口的壓力。
投資拉動經濟的困境
投資一直是我國經濟可以持續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其拉動效果明顯且見效快。我國投資主要表現形式是基建投資,如修築鐵路、搭建公路、橋樑、房地產、建設機場、高鐵等基礎建設。
我國擁有眾多各類的世界級基礎建設,世界十大高橋中國自己就佔據八座。在全球十大港口中,中國獨佔5座。
可以說,我國擁有世界上里程最多的高鐵,截至到2019年我國高鐵運營總里程達到了3.5萬公里,佔據全世界高鐵總里程數的60%以上,超出了第二名的日本十倍以上。即使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我們也已經開通了全長1956公路的青藏線,同時高鐵覆蓋了95%以上的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型城市。
截至2020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1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遠超排名第二美國的7.5萬公里。其中對於3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覆蓋率已達97%,其中不僅僅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等均建設的四通八達,就連鄉村間的村村通都已普及到了絕大多數鄉村。
在橋樑建設方面,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大橋,丹昆特大橋全長164.8公里,總投資300億元,其由4500個900噸的橋箱組成,造就了世界橋樑建築史的奇蹟。
機場、車站等基礎設施也在轟轟烈烈的基礎建設中開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機場總容量已達14.2億人次,這些基礎建設不但大力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確確實實地為百姓的生活和出行等方方面面提供了巨大便利。
但正是我們的起點經過這些年的建設變得越來越高,其可拓展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上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下到偏遠地區的小山村,均已經被基礎建設的網路所覆蓋。所以不出所料,在傳統的道路、鐵路、機場、橋樑等方面,基礎建設可發揮的拉動空間有限。
再說一下房地產,自1998年開始,我國的房地產行業經歷了輝煌的二十年。但是隨著房屋建設的逐漸增多,房地產已經進入了存量時代。隨著近年各種限制政策的相繼出臺和加碼,還有國家一再強調的“房住不炒”等資訊的釋放,可以預見在未來,房地產對經濟的大拉動作用將極其有限。由此可見,曾經的投資拉動經濟的時代,似乎有點到達天花板的意思。這樣就更加劇了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
消費能力和意願不足
我國消費市場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消費意願在逐漸變低,消費能力也在持續走低,疫情衝擊過後世界整體經濟形勢都變得低迷。我國雖然率先跳出本次陰霾,但是整體經濟不可否認地受到了影響。
在這個期間人們面臨著失業,減薪等現實困境。同時疫情也使人們對於消費變得更加謹慎,對於未來也變得悲觀,能不花錢的就儘量不花錢,將錢存起來用以應對日後可能遇到的困境,這種思想已經深入大多數的內心。
在任何國家,一個健康的經濟環境都是由經濟內迴圈和經濟外迴圈兩大部分共同組成的。對於國際貿易等因素,上面已經說了此處不作贅述。而對於國內經濟迴圈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於本國內部市場的體量。
我們常常看到有人說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所以我們擁有著巨大的市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說得不夠全面,或者是說僅僅提及了人口基數這一點。雖然這一點很重要,但是考驗一個國家市場體量的大小,絕不僅僅靠人口基數就可以的。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市場體量約等於人口基數與購買力的乘積。也就是說一個市場的體量至少由兩點決定的。舉個例子,假設團隊A有10個人,團隊B有100個人。現在分配給團隊A每個人可支配財富為20個單位,團隊B每個人可支配財富為1個單位,那麼計算團隊A的整體購買力為200,而團隊B的整體購買力就是100。從結果來看,一個具有很大人口基數且具備購買能力的市場才是一個真正的好市場。
雖然近些年我國整體的經濟增速高於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同時我國也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的社會發展時間與發達國家還是存在一些差距的。
其實,我們真正開始快速發展是從改革開放之後,這落後於發達國家幾十甚至上百年。而且現今居民最大的消費支出仍是房產,而且每月可支配收入去掉用在房產上的,能用於其他日常消費的比例就很小了。
目前還有一種摒實向虛的現象正在出現,隨著眾多的網際網路企業興起,大量的直播帶貨造就了許多造富神話開啟了流量時代。流量時代的特點就是資源基本會流向頭部的企業和個人,這種流動會導致大多數人越來越沒錢。
基於消費意願變低,消費能力變弱的現狀,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顯得也不那麼明顯了。
未來如何脫困破冰
那麼面對諸多的困局,我們應該如何躲過這個寒冬呢?從國家層面來看,其實早在多年前,國家就開始著手大力的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對於原本從事低端製造業的企業給予了多種發展思路。
從企業自身來說,管理者應當在產品的核心技術本身上多下功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產品研發上去,摒棄以往製造的低端迴圈。同時企業應對產品的各個領域深耕,對細分領域進行更加垂直的發展。隨著細分領域的增加,企業間產品產生差異化將會在市場競爭上具備極大優勢。
當然,在產品領域深耕的同時,企業也應當注重產品的科技含量及品牌運營,在加大產品競爭力的前提下增加附加值。這樣在出口國外的過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本公司產品的競爭力,進而再次開啟海外市場。
舊的投資形式現在已經逐漸遇到天花板,投資中最重頭戲的基建也迎來了又一輪“新基建”的蓬勃發展期。我國擁有領先基數的5G行業,目前大力推動的人工智慧行業,未來加工製造所必須的工業互聯行業,以環保出發的新能源行業,未來都將是投資的新寵兒。在這些方面的投資,將會重新起到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三次分配的概念提出,社會財富將會逐漸打破少數人佔據絕大部分資源的現狀,使得數量最多的普通百姓手中的錢會越來越多。而且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們對於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擔憂也將逐步被化解。
雖然國家在各個方面上早已佈局,但是這個效果未必來得那麼快,那麼可能在未來的幾年內,在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下,還是需要過一個寒冬期的。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呢。
最重要的一點在未來的幾年中,應以穩為主,不要冒進,有工作的即使工作壓力開始增大,薪資沒有明顯變化,那麼也應當努力的保證自己穩定的收入來源,不要冒然的辭職尋求其他工作,因為寒冬之下工作的崗位也將緊縮。一份穩定的收入是度過寒冬必不可少的保暖外衣,或許略顯單薄,事實不至於將人凍死。
手中有存款的可以考慮收益穩健的理財產品,如果理財經驗不夠的話,也可以選擇最穩妥的銀行存款,但記住千萬不能輕易投資,保證當下的財產才是度過寒冬的口糧。總之未來可期,但是當下可能很苦,請備好上面所說的“衣物”和“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