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以來,印軍在邊境地區的動作不斷,先是無故挑起事端,干擾我軍在主權領土內的巡邏。隨後,在中印軍長級會談由於印方的無理取鬧不歡而散後,印度又開始大舉向邊境地區增加部署軍事力量。日前,環球網援引《南華早報》訊息,繼米格-29戰機和蒼鷺無人機首次進駐前沿機場後,印軍近期還動用美製CH-47運輸直升機,向邊境地區部署了3個團54門M777輕型榴彈炮,試圖使邊境印軍能夠擁有更強的遠端火力,以形成對峙上的優勢。
面對印軍在邊境地區的調兵遣將,我軍亦緊鑼密鼓開始在邊境排兵佈陣,10月20日《南華早報》訊息,最新資料顯示,解放軍在邊境地區部署的PCL-181卡車炮和PHL-191遠端火箭炮總數,已經達到200輛,是印軍最先進火炮數量的四倍。而且,其中PHL-191遠端火箭炮發射370毫米火箭彈時,最大射程300公里,發射近地彈道導彈時,最大射程500公里,可以十分輕鬆的覆蓋印度首都新德里。
而PCL-181卡車炮的效能在同類型裝備中亦是出類拔萃,不僅在部署數量上,是印軍M777輕型榴彈炮數量的兩倍,該型火炮配置的最大射程70公里的火箭增程制導彈藥,在打擊距離上亦是印軍M777輕型榴彈炮的兩倍有餘。可以說,中國邊境炮兵無論是規模還是效能,都要明顯超過印度在邊境部署的火炮部隊。
然而,儘管中國炮兵部隊在邊境地區,佔據著顯而易見的規模數量和效能質量雙重優勢。但是,眾所周知,作為亞洲名列前茅的陸軍大國,印度陸軍的總體炮兵力量規模,長期以來也不可小覷。從更大的視角看中印炮兵實力,哪一方的炮兵規模更大,火炮效能更先進。哪一方擁有更多的能夠在高原作戰的先進火炮,明顯要比比當下中印邊境炮兵力量的簡單對比,更加值得深思。那麼,中印炮兵究竟孰強孰弱呢?
5454門對4514門,中印陸軍炮兵實力總體規模對比
二戰結束後的70年裡,伴隨著制導彈藥的高速發展,以及空中力量在90年代數場區域性戰爭中的崛起,火炮作為曾經的“戰爭之神”,確實已經式微。但是,連沉迷於空中支援的美國也承認,建設反應迅速的資訊化炮兵是十分重要的。相比空中力量,傳統的地面遠端火力在執行戰場遮蔽,戰線推進,戰場攻堅以及飽和火力覆蓋等任務時,擁有更好的打擊效果和成本優勢,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軍隊最近十幾年來,一直在花費高價大量採購M777輕型榴彈炮。
中國和印度作為蘇聯“大炮兵主義”的繼承人,自冷戰時期就十分重視炮兵的發展和應用。尤其是我國,對越對印自衛反擊戰,我國皆投入了相當規模的炮兵部隊,著名的老山炮戰,中國炮兵部隊更是一日內向越軍發射3400噸炮彈。甚至,即便是重新整理我軍世界觀的海灣戰爭,也未能阻止我軍炮兵的發展,“火力不足恐懼症”,反而使我國更加重視現代化炮兵的建設,於新世紀研發推出一系列新型自行火炮和新型自行火箭炮,用於取代老舊的牽引式火炮。
根據全球火力指數資料,中國陸軍至2021年時,裝備有1234門牽引式火炮(位列世界第十二),2250輛自行火箭炮(位列世界第三),1970輛自行火炮(位列世界第三),全部火炮數量相加5454門,炮兵規模僅次於擁有7468門火炮的韓國和14865門火炮的俄羅斯。而且,中國炮兵的裝備結構非常健康,主要以自行火炮和自行火箭炮為主,且以03式遠端火箭炮和05式自行榴彈炮代表的國產火炮效能都十分先進,非經常掉鏈子炸膛韓國火炮可比。
印度陸軍雖然也裝備有多達4514門火炮,不過由於印度尚不具備完全自主研發批次生產先進自行式火炮的能力,龐大的印度炮兵部隊,自行火炮和自行式火箭炮的裝備比例其實非常之低,自行火炮僅100輛韓國K9自行榴彈炮。自行火箭炮雖然有國產型號,但是印度花費40年研發的皮納卡火箭炮,目前仍存在技術問題而不能批次裝備,印度樂觀預計5年後才能批次裝備,國產火箭炮的不給力再加上沒有引入國外產品,印度陸軍至今僅裝備374輛自行火箭炮。
中國炮兵不僅規模比印度大,高原部署能力也很強
可以說,與具有完善的火炮研發裝備體系,並且患有“火力不足恐懼症”的中國面前玩炮兵,還未進入資訊化炮兵時代,仍停留於冷戰老式炮兵的印軍完全此次可以說是自取其辱。由於炮兵資訊化水平高,炮兵部隊機動部署能力強,中國不僅在炮兵總體實力規模明顯超過印度,中國炮兵部隊在高原山地地區的最大火炮部署規模和能力,同時也是印度軍隊望塵莫及的。
解放軍PHL-191遠端火箭炮
就拿目前中國在邊境地區部署的火炮來說,中國在邊境地區部署的火炮,其實遠不止PCL-181卡車炮和PHL-191遠端火箭炮這兩種,還有大量的諸如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等口徑相對較小的機動性火力支援裝備。而且,戰鬥全重45噸的PHL-191遠端火箭炮都能登上高原,說明包括45噸重的05式自行榴彈炮和43噸重的PHL03式自行火箭炮為代表的許多國產重型火炮,都是可以透過中國更加完善的基建道路,乃至運輸機部署到高原地區的。
毫不誇張地說,不考慮後勤因素,只要有需要,近5500門火炮隨時都可以被部署到西南邊境地區的。而印度雖然佔據地理優勢,理論上可以更加輕鬆的向邊境地區部署大量火炮。但是,印度的邊境基礎設施極差,除了從韓國引進的K-9自行火炮以及300餘輛自行火箭炮,其餘的幾千門牽引式火炮想要部署到高原地區使用,大多需要拆解後才能由卡車慢慢的拉上去。
像M777這樣的5噸級輕型火炮可以由直升機直接送上去。不過,在印度的4040門牽引式火炮中,輕量化的M777輕型榴彈炮總數僅100餘門。也就是說,其他的3900餘門諸如蘇式M46型130毫米牽引式火炮,瑞典FH77B型155毫米牽引式火炮等等,超過美國CH-47運輸直升機6噸掛載能力的火炮,其實都不具備快速部署上高原的能力。事實上,印度不僅火炮難上高原,物資上高原也非常困難。
後勤優勢才是中印炮兵的最大差距
2020年邊境對峙期間,印度4個山地軍的1萬餘輛卡車,近5000匹騾馬,在大雪封山前6個月內,日夜不斷地向邊境地區輸送物資,但由於交通能力差。印度最後也未能確保邊境印軍的食物和過冬物資供應,導致許多印軍士兵凍傷,部分士兵甚至被凍死,食品分配也一度降到平均每日兩斤,大量印軍士兵心有積怨。基礎物資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印度又如何能夠向高原地區運輸大量牽引式火炮和必需的炮彈彈藥。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建設的通向邊境的219國道,日物資吞吐運輸能力高達12萬噸。這是什麼概念?印度邊境的22萬軍隊6個月大雪封山期所需要的物資總量也僅為80萬噸。中國邊境地區如此強大的後勤運輸體系,不要說支援大規模的炮兵部署,裝甲部隊也沒有問題。
而之所以沒有這麼做,而是僅部署200餘輛PCL-181卡車炮和PHL-191遠端火箭炮作為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代戰爭炮兵所有還能發揮作用,但強大的空中力量同樣能夠執行支援作戰。而且,中國在公路地區擁有完善的鐵路-公路需要體系,和平時期並沒必要在前沿地帶部署大量軍力來形成所謂的“對峙優勢”,只會在有必要時,比如印度在邊境的M777數量增多,我國才會向邊境運輸部署一定規模的PCL-181卡車炮等裝備予以應對。畢竟,無論從各種角度看,孰強孰弱都是一目瞭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