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日本演員千葉真一感染新冠去世。這個名字也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他在《風雲》中飾演的雄霸,卻可能是不止一代少年的共同記憶。
他塑造的雄霸橫跨影版和劇版兩個版本。電影版中,無論是鄭伊健塑造的翩翩公子聶風,還是郭富城的不哭死神步驚雲,都堪稱經典。
但真正傳播更廣的,還是劇版。無論是何潤東的洗剪吹造型,還是五毛都沒有的特效,以及那首可能從小到大聽了少說也有五百遍的「別對我說永遠永遠永遠,永遠不是我要的明天」。
電視劇版《風雲》
OST(Original Sound Track),也就是影視原聲。曾經是一部影視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些童年影視劇的主題歌,只要一放出來,歌詞相對應的畫面,我都能記得清清楚楚。
這件事放到現在,已經幾乎不可能再重現了。
如今的現狀是,一部影視劇再火,你可能都沒聽過它的OST。
前年的《慶餘年》,去年的《三十而已》,今年的《贅婿》。都算是在熱搜裡安了家的熱門劇。可你還記得其中任何一段音樂嗎?還有哪首歌能有全民級的影響力嗎?
如今一首OST要是想「出圈」,太難了。
這期影片,我們來聊一個懷舊話題,內地影視劇OST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是如何衰亡的?
01
追根溯源,內地觀眾對影視劇OST的認知,和港臺影視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其中,又以功夫、武俠劇和瓊瑤言情劇為代表,誕生了最早一批具有大眾影響力的影視劇OST。
1983年,由麗的電視臺(亞視前身)製作的電視劇《霍元甲》,被廣東電視臺引進,成了第一部在內地播出的港劇,隨後又在中央電視臺等各電視臺重播。
一時間,那個穿著港式開襟衫,看著儒雅帥氣,打起架來卻勇猛無比的大俠霍元甲,成了當時人們爭相模仿的物件。
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更是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迅速走紅。「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成了街里街坊的接頭暗語,只是,大家夥兒唱得麼,麻麻得啦。
《霍元甲》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
我也是長大之後,才能逐漸聽懂,原來大人們總在唱的「帆水巴寧」是這麼個意思。
如果說,《霍元甲》的熱播,點燃了當時人們,尤其是男人們的功夫夢,那麼,1985年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被引進,則掀起了一股全民的金庸武俠熱潮。
不誇張的說,內地觀眾對於武俠世界的最初視覺化想像,就來自於這些TVB製作的金庸劇。
片頭《鐵血丹心》的旋律一響起,風沙蒼茫馬蹄聲亂,一輪紅日樹影斜,最後定格於郭靖彎弓射大雕的剪影,成了一個時代的影像記憶。
除此之外,《世間始終你好》《一生有意義》等其他歌曲也紅遍大街小巷。
而這些歌,大多是被稱為「輝煌組合」的顧嘉輝和黃霑創作的。
左:顧嘉輝 右:黃霑
這兩人就像《笑傲江湖》裡面的曲洋和劉正風,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曲一詞,那是寫盡了江湖,幾乎可以和金庸武俠影視劃等號。
比如,徐克曾邀請黃霑為電影《笑傲江湖》寫歌,寫了六次,龜毛的徐克都不滿意。
黃霑也很頭大,只能翻書找靈感。
後來,在黃友棣的《中國音樂思想批評》中讀到一句古話,「大樂必易」,於是想到了古樂中的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立馬思如泉湧,再加上顧嘉輝的編曲潤色,交由許冠傑演唱,成就了金庸武俠的名曲《滄海一聲笑》。
《笑傲江湖》主題曲《滄海一聲笑》
在《射鵰》引進的同一年,上海電視臺還播出了另一部TVB製作的電視劇。這部劇有多火呢。據說啊,你去街頭轉一圈,男的,不管高矮胖瘦,都是一溜的黑風衣、白圍巾;女的,只要是長髮,那都照著女主角的麻花辮來梳。
同名主題曲更是深入人心。看到「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這幾個字,我敢肯定,你是唱出來而不是念出來的。
這部劇就是一代經典《上海灘》。
這三部劇拉開了港劇在內地風靡的序幕。而就在港劇風靡內地的時候,粵語歌也迎來了它的一個頂峰。
早期的許冠傑、陳百強、葉麗儀、汪明荃,後來崛起的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beyond,都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而粵語歌藉著電視這個媒介,迅速擴大了它的影響力,成為很長一段時間的流行樂代表。
比如在兩廣地區之外,我們的父母輩,甚至爺爺奶奶輩,大多不會說粵語,但一定會哼上幾首粵語歌,而這些歌,基本都是和電視劇相關聯。
另一邊,以《一剪梅》為代表,臺灣電視劇也開始進入內地市場。
費玉清《一剪梅》
大家印象中的「苦情劇」,《一剪梅》可以算作源頭。
這部電視劇1988年曾在央視引進播出。不過,比起電視劇,這首由費玉清演唱的同名主題曲《一剪梅》好像更紅。畢竟,他的嗓音很有辨識度,清亮高昂,又細膩綿長,結合詞的悠遠意境,讓這首歌很快就流行起來。
不過後來,聽到「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我能想起的只有尹正。
尹正在《夏洛特煩惱》中自帶《一剪梅》bgm
在這之後,廣為流傳的ost大多出自瓊瑤劇。
說起來,瓊瑤還是金庸的表外甥女。要論港臺流行文化,用現在的話來形容,這兩個人是妥妥的頭部IP。
1988年,瓊瑤回到內地探親。當時,還只是一枚普通記者的歐陽常林,憑著湖南老鄉的身份,以及死纏爛打的勁頭,約到了獨家專訪的機會。
在這之後,瓊瑤就和湖南經視(後來是湖南衛視)建立了合作。
從《婉君》《望夫崖》到《青青河邊草》《梅花烙》等,瓊瑤劇在內地颳起了第一波熱潮,而由李翊君、高勝美等演唱的主題曲,同樣成為當時的熱門。
比起金庸武俠主題曲的蕩氣迴腸,瓊瑤劇的歌曲情韻纏綿,和劇情一樣,走的是濃情那一掛。
02
當年的港臺劇之所以如此流行,這些ost能被人傳唱至今,一個背景原因還是因為80年代,國內的電視行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出現了一波大躍進式的發展。
電視機的產銷爆發是硬體基礎,四級辦臺體制建立則是提供了大量的頻道資源。
但相比之下,電視行業在內容製作方面才剛起步。直到1981年,我們才有了第一部電視連續劇,而本土綜藝更是要到90年代才誕生。
影視產業尚在襁褓裡,依附於影視劇的OST,必然更加落後。
畢竟,那時候,改革開放才剛剛開始,各行各業要做大做強,還得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比如,現在看來部部是經典的「四大名著」系列,就是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陸續開拍的。
不過,當時拍攝這些劇,可以說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還是很明顯能看到「計劃經濟」的影子。
像是《西遊記》劇組曾經到香港取經,邊拍邊學,斷斷續續拍了六年;
《三國演義》缺群演,於是調動了北京軍區、南京軍區、武警等總共四十萬人參演;
《紅樓夢》國家出資了350萬元,但拍到一半,錢不夠,幸好得到山東濰坊一位叫做陳增友的企業家慷慨捐贈,才能繼續拍完。
漫長的製作週期,不計成本的人力物力投入,放在這個資本氾濫的時代,是不可能再現了。
而在這其中,最為大眾所熟悉和喜愛的,還是老少皆宜的《西遊記》。
這麼說吧,可能你的、我的、他的,80、90、00後,大家的童年都不一樣,但看《西遊記》一定是一樣的;
《西遊記》超過3000次的重播次數,讓《敢問路在何方》等歌曲也成了早期國產影視音樂的代表之作。
《西遊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
但整體上,內地的電視內容資源還是相對稀缺的,這也使得引進港臺劇,甚至外國電視劇填補需求成為了行業必然。
所以,那會兒,除了港臺劇,其實我們還能看到日劇,還有《一休哥》《鐵臂阿童木》《灌籃高手》這樣的日本動漫;還有新加坡劇、美劇等等。
而且,一部電視劇,往往先是被幾個電視大省的省臺引進播出,然後再是其他省臺跟進播出,再到市臺播上幾輪,再授權到各區縣電視臺再播。到最後這一級,一部劇可能已經被觀眾看了三四遍了。
在這其中,港臺劇說到底和我們使用的是一國語言,文化上同宗同源,所以大家看起來更有親近感,也更具傳播力。
金庸的武俠世界,快意恩仇,看得人人都想行走江湖,行俠仗義;瓊瑤劇,雖然現在來看,那些男男女女們為愛痴狂,痛生痛死的濃烈感情,有點接受無能。
但別忘了,那個年代,是鄧麗君會被定義為靡靡之音的年代,是經歷了動盪迎來新生的年代。
不管是在滿足吃穿用等物質需求,還是滿足想要娛樂、想要花前月下的精神、慾望需求方面,都是極度飢渴的。
這些電視劇,打開了人們認識新世界的視窗。
就像在《上海灘》播出之前,上海更像是一座工業城市。你們大概也都聽過上海牌腳踏車、上海牌縫紉機、上海牌手錶什麼的,那都產自「工業城市」上海。
直到劇集播出,大家才意識到,原來十里洋場、黑幫火拼的上海並不是傳說。這裡也有過物慾橫流,也有過浮華亂世。
而歌曲也成為電視劇熱播的載體,甚至影響力更強大。
因為歌曲人人都能哼唱,口口相傳才是最低成本且最有能量的傳播媒介。
尤其那會兒的主題曲,和劇情往往十分契合。即使你不看畫面,光看歌詞就能想象場景。
比如《上海灘》這首歌,雖然黃霑很凡爾賽地說,花了二十分鐘就搞定了詞,只是一直在糾結黃浦江到底有沒有浪。為此,他還徹夜讀了兩本關於上海的書。結果,黃金榮和杜月笙的那些故事倒是搞清楚了,但這浪有沒有,還是不知道。
影視金曲《上海灘》
這首詞,雖然在他眼裡,是急著交差的「行活」,但配上許文強和馮程程、以及丁力的愛恨糾葛,和黑幫勢力的明爭暗鬥,既唱出了百轉千回的深情,更襯得黑幫世界也是豪情萬丈。
很多時候,這些OST,都是劇情內容的延續,讓大家能夠久久沉浸其中,從而更加難以忘懷。
03
不過,對於和我同齡的大部分人來說,以上第一批引進的港臺劇,只是趕上了個尾巴,就算跟著大人們一起看過,腦海裡也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畫面。
和十四寸的黑白電視,需要手動調整天線搜尋訊號,以及夏天手搖的蒲扇,幾毛錢一根的冰棒,成了記憶裡模模糊糊的聲響。
真正伴隨我們80末90初一批人步入青春期的,是臺灣偶像劇。
2001年,一個叫做柴智屏的製作人,從綜藝轉戰戲劇領域,找來了四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以及當時被定義為諧星的大S,拍攝了一部日本漫畫改編的偶像劇《流星花園》。
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
這部劇,至今也是臺灣偶像劇無法超越的巔峰之作。
但一開始,它是被放在週六深夜檔播出,沒想到第一天就火了,主題曲《流星雨》也隨之爆火。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這個劇的時候才三年級,當時我姐姐看得如痴如醉,每天拉著我坐在電視機前看。說實話,劇情什麼的,我當時看得懵懵懂懂,現在更是一點都記不起來了。
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學校對面小店裡的本子、文具、貼紙,一夜之間都換成了F4,然後這些文具本子,迅速佔領了班裡女生的座位。
F4
我第一次對「火」這個詞,有如此直觀的感受。
話說回來,就是因為它太火了,柴智屏當然不會放過這塊香餑餑,於是趁熱打鐵,讓四位男主演組成了團體「F4」,簽在自己的公司可米瑞智旗下。
緊接著,就是一套偶像包裝的組合拳,出唱片、巡演、跑校園、上綜藝,繼續演戲。
我之前說過,資本最喜歡的就是複製成功經驗。這套方法論,成為了臺灣造星工業的標準流程。
那些年你很難找出哪個臺灣偶像劇的男女主演是純演戲不發專輯的,你也總能發現那些你喜歡的歌手,某天帶著尷尬的演技,出現在偶像劇裡,和另一個熟悉的面孔頂著不同的身份談戀愛。
比如,在「F4」之後,臺灣一家叫做喬傑立的經紀公司,依樣畫葫蘆,推出了5566、183culb等人氣組合。
當時還簽有陳喬恩、王心凌等藝人,推出了《MVP情人》、《天國的嫁衣》、《王子變青蛙》等偶像劇,同樣獲得了高人氣。
一首首主題歌都是年度流行曲,比如什麼「命中已註定,是我太任性」。
《王子變青蛙》
還有我個人在中二時期最喜歡的飛輪海,現在回過頭去看當時他們的現場表演,只能覺得吳亦凡的業務能力好像也沒有差到低。
那個時候我不太懂,還以為那些藝人都是多才多藝。現在一看,大家都是流水線產品罷了。
04
不過,在臺偶流行的那些年,國產劇也已經開始集中發力。
整體來說,承包我們這一代人青春的電視劇主要出自兩家公司。
一家是已經倒閉了的海南周易影視製作公司。可能光聽名字,你還沒什麼感覺,但要把它的作品都拿出來曬一曬,你一定會恍然大悟。
比如,內地穿越劇鼻祖《穿越時空的愛戀》,不僅捧紅了徐崢和張庭,也讓陳冠蒲演唱的歌曲《太多》、《就讓你走》走紅,現在則成了短影片的熱門配樂。
周易也是古裝奇幻劇的集大成者。比如,讓張晉和蔡少芬結緣的《水月洞天》以及之後的《靈鏡傳奇》、《神鬼八陣圖》等,都是周易出品。
連古龍的《蕭十一郎》,都被一番「魔改」,走起了奇幻風。但說實話,吳奇隆唱的片頭曲《轉彎》還是挺好聽的。
另外一家,就是開創了仙俠劇潮流的唐人影視。
早在2003年,唐人就計劃開拍根據遊戲改編的《仙劍奇俠傳》,男主的最初人選正是憑藉《流星花園》走紅的周渝民。
但受限於偶像人設,他沒有接。兜兜轉轉,這個名額就落在了新人胡歌身上,當時同樣是小透明的彭于晏也在其中有出演。
我記得,這部劇在播出後那一整年都是大家討論的熱點。我當時的同桌,花了幾個晚自習的時間,在課桌上一刀一刀畫下了趙靈兒的側臉。
那畫功和刀工,我是服氣的。當然,我更佩服他的勇氣。後來這位同學被罰跑操場不說,座位還被調到了講臺邊上。
《仙劍奇俠傳》貢獻了太多經典OST。內地影視劇金曲不少,能如此高密度地貢獻金曲的影視劇,《仙劍》系列是少有的。
仙劍同時也讓來自香港的麥振鴻名聲大振,由他配樂的《莫失莫忘》等曲子,到現在,依然可以說是仙俠劇的頂配。
在這之後,從《天外飛仙》到《仙劍奇俠傳3》,再到《軒轅劍之天之痕》,仙俠成了唐人的一大招牌,金曲則成了唐人劇的一大標籤。
《一眼萬年》、《千年淚》、《生生世世愛》、《此生不換》等ost,大概是我們共同的回憶。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震懾人心的歷史劇主題曲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康熙王朝》,「向天再借五百年」;《大宋提刑官》,「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嘆;空悵望人寰無限,叢生哀怨;泣血蠅蟲笑蒼天,孤帆疊影鎖白鏈……」
國產電視劇的產量在新世紀之後,越來越多,我們自然也就聽到了更多國產ost。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大環境的變化。
我前面提到的,雖然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為代表的國有單位在八十年代初就嘗試了市場改革,也有一些個人、或企業會給電視劇投資,但八九十年代大環境還是計劃經濟,民營資本真正成規模地進入到電視劇製作,要到1992年之後。
世紀之交是電視體制變革的又一個關鍵節點。1999年,廣電總局明確提出「製播分離」政策。意味著電視節目創作主體不再侷限於電視臺。
也就在世紀之交,省級衛視基本完成了「上星」,透過衛星,一大批省級電視臺能被全國人民收看。
無論是製播分離,還是上星,都意味著電視臺需要大量的資金維持運轉。
而電視臺最大的資金來源是廣告。廣告商,那都是看收視率投錢。
播出週期長、容易出爆款的電視劇,就成了首選。於是,大家夥兒一窩蜂地都想著把電視劇業務給整好。
從2003年,電視劇產量突破萬集大關;到2007年,達到529部、14670集;那一階段,是國產劇的大發展時期。
這也意味著,廣告多了。
大家應該都有印象,以前放一部電視劇,基本操作是,片頭放完一首歌,插一段廣告;片尾之前,來一段廣告;到後來,變本加厲,播放過程中都會插播幾次,可能只放了15分鐘的劇情,廣告卻有十來分鐘。
而這種方式的源頭,其實是那幾部承包你我童年的瓊瑤清宮劇。因為收視率實在太高了,廣告商們恨不得排隊送上門。
以至2011年底,廣電總局出臺了政策,禁止電視劇插播廣告。
某種程度上,我們之所以對那些主題曲,尤其可能是插曲印象如此之深刻,就是因為廣告太多了。
每放一遍廣告,結束之後,就會來一段高潮的副歌,告訴你該準備了,電視要開演了,重複重複再重複,你不想記住都難。
05
現在回想起來,21世紀前十年也是影視劇ost能夠在大範圍內流行最後的榮光。
因為,差不多同時期,一股能夠重塑我們行為習慣,甚至能改變各行各業形態的網際網路浪潮也在悄然發生著,並且逐漸展現出它的威力。
最直接的說,電腦開始普及,電視已經不是那個唯一能夠獲取大量外界資訊的視覺化渠道了。透過網際網路渠道下載,甚至線上觀看影視劇的行為逐漸普及。
BT下載和字幕組為內地市場帶來了海量+第一時間能看到的影視劇內容,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一部分影視劇觀眾。
更大規模的分流還在來自線上影片網站。
和現在開啟愛優騰就能看影視劇不一樣,國內早期的影片網站,發展上都奉行拿來主義。
比如,早期的土豆、56網、優酷、樂視、pplive,pps、暴風影音等,模仿的都是YouTube,走的是UGC模式。
這也就意味著,影視劇這樣的PGC內容,在影片網站多半是盜版。
那段時間,可以算是影片網站大亂斗的草莽時期,一度有多達200家影片網站。它們的生存70%都是靠盜版,以影片分享來賺取流量和廣告費用。當然,在今天,這其中的99%都成了歷史名詞。
2010年,打擊網路侵權盜版專項治理的「劍網行動」轟轟烈烈展開,倒逼著影片網站另尋他法,購買影視版權就成了新的出路。
當然,這背後是各種燒錢大戰。版權、頻寬、流量,哪哪都是錢。直到現在,即便剩下這三足鼎立的優愛騰,都還是在虧損,只是誰多誰少的問題。
雖然網際網路沒在影片網站上賺到錢,卻成功改變了觀眾的習慣。
從資料上看,2013年,各大省級衛視75%的電視連劇平均收視率已經低於0.5%的及格線。
最直觀的資料還是廣告收入。2014年,國內電視廣告收入為1278.5億元,2015年為1219.69億元,2016年為1004.87億元,可以說,從2015年以來,就是逐年下降的趨勢。
2010年,幾個大學生在校園裡舉著一部DV,拍出了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網劇《毛騙》。
2014年之後,影片網站開始大力征戰自制劇。如今,自制劇已經成為影視市場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在網上追劇,最大的區別在於時空的自由。
觀眾不僅可以選擇什麼時候看劇,不再需要服從電視臺的安排,而且看劇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進度條的存在,使得觀眾可以選擇看哪一部分,跳過哪一部分。
於是片頭和片尾就成為了最大的犧牲品。自動跳過片頭片尾,很早就成了影片網站的基礎功能。
就這樣,片頭曲和片尾曲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而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將時空的自由提升到了極限。
手機追劇,不僅擴充套件觀劇的場景,更將碎片化的內容消費習慣帶到了影視劇中。
1.5倍速看劇,進度條關鍵點提示,讓一部45分鐘的影視劇成為了可以快速消化吸收的內容。
而短影片剪輯號的存在,以及年輕人的「微博追劇」,更徹底地消解了劇集原本的一切形式意義。
燈光、佈景、剪輯、攝像、音樂都變成可有可無的存在,因為觀眾看到的時候,這一切都經過了二次加工,甚至變成了一張張截圖,一段段文字。影視劇被解構成純粹的劇情載體。
你以為這就是極限了嗎?並不,因為短影片網站上單集時長3分鐘的小短劇正在崛起。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影視劇都快要無法守住自己的原始形態了,再談OST為什麼不能爆火出圈就更沒有意義了。
這十來年,雖然還是有那麼幾部大爆的電視劇;有奔跑怪物、完美青春等專門做OST的音樂營銷公司;有周深、毛不易、鬱可唯、張靚穎等熱門OST歌手,但真正有出圈OST的少之又少。
近兩年,真正稱得上「出圈」的影視歌曲,恐怕只有《雪落下的聲音》和《last dance》了。但「出圈」和「國民度」之間,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06
而伴隨著電視時代、伴隨著影視劇OST一起逝去的,還有一個名為「共同回憶」的東西。
我到現在都記得,《流星花園》火的那陣,我和鄰居家的姑娘一起上學,一路上,她興奮說話的樣子和唱歌的聲音;雖然,我們現在已經各奔東西。
記得老家樓下有一個耳朵很不好的老奶奶,有段時間每天都在看《啞巴新娘》,燃燒!燃燒!燃燒!的歌聲,一度成了我學習的噩夢。
《啞巴新娘》畫面
記得寒假去外婆家玩,外婆陪我一起看《仙劍奇俠傳》,我每天把歌詞抄在小本子上。
這些是我的私人記憶,但也許和你的記憶也有所相似,只不過你可能是在不同的時空,和我看了同一部影視劇,有同樣的記憶和感受。
所謂的共同回憶,也許就是這樣。
而如今這個時代,不再有大家聽同一首歌的共同回憶,而是你聽落日飛車,我聽五條人,他聽周杰倫。
也不再有萬人空巷看一部劇的事情,而是你看《致命女人》,我看《覺醒年代》,他看《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
一切都是「細分」、「長尾」、「個性推薦」,一切都是「小眾」、「獨立」、「地下」。
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快樂,但卻再也沒有共同的快樂。
而當我們失去了共同的快樂,也許也就在失去共同的話語,也就在失去對彼此的共情。
這也是像奧運,像春節檔,這些全民話題的可貴雖在。在為數不多的時候,它讓我們覺得我們還是和所有人站在一起,彼此連線,彼此共享。
而那些經典歌曲依然被我們所欣賞,意義也就在於此。因為我知道,當年你也我看的那部劇,你也聽過我聽的那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