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位為了防止抽搐的孩子咬到舌頭,將手指塞進孩子嘴裡的媽媽,贏得了很多人的點贊。
蝌蚪君在看到這位媽媽的行為時,除了為這位媽媽點贊,更是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這位媽媽應該也沒少看影視劇,沒錯過其中的一些經典橋段——“咬舌自盡”。
電視裡的人物執行任務失敗,為了不暴露秘密,增加故事線,不等盤問就咬斷舌頭,口角流血,原地去世,留下主角一臉遺憾‥‥‥
小時候看得津津有味的畫面,現在一想起來蝌蚪君其實有點尷尬想笑:為什麼被刀劍傷了都能堅持幾分鐘,而咬舌就能在幾秒內迅速死亡,咬舌自盡真的像影視作品裡演的那樣嗎?
電視劇《巡迴檢察組》中的沈廣順咬舌自盡,沒有成功
其實,咬舌自盡只是武俠小說杜撰的一個說法,如果咬舌自盡真的那麼容易,我們平時受的傷害可就大了。相信大部分人在進食的時候都有不小心咬到舌頭的經驗,瞬間疼得一個激靈,趕緊照照鏡子發現舌頭只是破了一個小口,有時候甚至只是紅腫了一點,可想而知咬舌自盡有多不切實際。
太痛啦,下不了嘴
而古人持有這種想法,可能是因為想到疼痛+流血=死亡‥‥‥所以覺得咬舌殺傷力巨大,可以用來自盡。
但從醫學角度來說,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完全就是一個謠言,是對大家極大的誤導。
01舌頭的結構
舌頭,醫學中稱為舌,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由骨骼肌和表面被覆的黏膜組成,其骨骼肌為多條獨立且方向不同的肌肉束,控制舌頭做出各種靈活的動作,幫助我們進行食物攪拌、吞嚥以及輔助發音;黏膜上皮中則含有許多味覺器官,感受食物的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舌頭上有豐富的血管分佈,包含舌動脈、舌靜脈以及毛細血管,舌動脈遷延較長,分佈於舌根後深部,舌靜脈多與舌動脈和神經伴行,舌毛細血管則密佈舌體,組成了全覆蓋的毛細血管網。雖然舌體富集血管網,受損傷容易出血,但是咬舌自盡還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行為。
02咬舌自盡不現實
首先,組成舌頭的肌肉是十分強壯的,我們正常的咬力很難將其整個咬斷,同時舌頭表面佈滿了神經末梢,對外界感知相當敏感,一小點傷口都會痛感明顯,而咬舌產生的巨大疼痛會對大腦產生刺激,機體的本能反應會趨利避害,條件反射驅使機體不“忍心”咬下去。
咬舌是非常疼的,圖片來源:Pixabay如果真有人能狠心咬斷自己舌頭,那也不可能“當場去世”。舌頭分為舌根、舌體和舌尖三部分,通常我們伸舌時牙齒咬到的部分,最多是舌尖以及舌體前面三分之一,分佈的也基本都是細小的毛細血管,咬傷之後不會導致大量出血,而且血管損傷後機體會收縮血管,合成凝血因子幫助止血,因此出血量會大大減少。即使不小心咬斷隱藏在舌頭深部的大血管,導致大量出血,也需要機體短期快速失血量超過1000mL,才會有休克症狀,即機體“報警反應”,而超過2000mL才會導致迅速死亡,這意味著咬舌之後需要短期內吐血3-4瓶可樂的量才會當場“自盡成功”。
吐血,圖片來源:電影《唐伯虎點秋香》
03咬舌自盡可以“成功”?
在極個別的情況下,是有咬舌自盡成功的可能性的,而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多是窒息死亡,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憋死”。醫學解剖來說,人體的呼吸氣道包括鼻、口、咽、氣管、支氣管以及肺,咬舌自盡時,劇烈的疼痛使人昏厥,舌根收縮會將氣管堵住,同時咬斷的舌頭後墜阻塞咽喉,大量出血湧入氣管,造成嗆咳,肺中的氧氣置換不到機體中,人體供氧不足,引起窒息死亡。
窒息,圖片來源:Pixabay
但即使是這種情況,也非常非常少見,臨床案例中,目前僅有一例記載,該患者在患有的精神疾病發作中咬舌,引起出血和舌腫脹導致窒息。而多數咬舌自盡的患者,都是咬到一半疼痛難忍,趕忙去了醫院,也有部分患者咬斷了舌體也生存下來的案例,但會留下了舌體殘疾,不僅影響了外觀形態,各種功能包括語言和味覺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舌損傷儘快去醫院就診,圖片來源:Pixabay
總而言之,咬舌自盡只是一個“戲劇手法”,大家合理觀看,不要被誤導。當然,更不要去嘗試。如果因為某些意外損傷了舌頭,也不用過於慌張擔心,不會出現小說中“一咬斃命”的情況,要做的就是趕緊去醫院接受治療,早期恢復好的話對生活也沒有什麼太大影響的。
參考文獻:
[1]何尚寬,徐達傳,王興海,王增星,靳世英.舌動脈的形態型別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1998(02):29-31.
[2]倪偉波.人體的最強肌肉真是舌頭嗎?[J].科學新聞,2014(1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