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怎麼測?正常值是多少?
/ 體溫監測的時間 /
一般來說,在發熱的治療過程中,需要檢測四個時間點的體溫:上午6點、上午10點、下午2點、下午6點。
對於一些持續高熱或者特殊疾病的患者,還可以加測晚上10點的體溫,甚至可以每1-2小時就重複測量一次。
/ 測量體溫的方式 /
有腋測法、口測法和肛測法,腋測法最為常用。
/ 體溫的正常範圍 /
測量的方式不同,體溫正常範圍也會有所差別。腋測法的正常溫度為36-37℃;口測法正常溫度為36.3-37.2℃;肛測法正常溫度為36.5-37.7℃。
/ 發熱的分度 /
一般來說,發熱的分度以口測法為準。低熱為37.3-38℃,中熱為38.1-39℃;高熱為39.1-41℃;超過41℃,就是超高熱了。
發熱都有哪些型別?
經過體溫的監測可以發現,有的發熱是有規律的。
臨床上,把發熱大致分為六種: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迴歸熱、波狀熱和不規則熱,各有特點,也提示了不同的疾病。
另外,女性在經期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體溫升高,這是正常的生理性發熱。
如果沒有其他特殊不適,無需治療,月經結束後體溫即可恢復。
發熱時為什麼會怕冷、寒戰?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發熱的時候,明明體溫是高的,怎麼還會覺得冷?
畏寒和寒戰,往往會在發熱初期的時候出現。這是由於細菌、病毒等致熱源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後,會使體溫的調定點發生變化。
體溫調節中樞就會透過一系列反應,來重新調節體溫,比如骨骼肌的陣發性收縮,就會出現畏寒和寒戰。
所以,畏寒和寒戰其實是一個產熱的過程,畏寒和寒戰後,體溫會明顯升高。
發熱時為什麼要做血常規?
發熱時,醫生往往會讓我們去做一個血常規檢查,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血常規可以幫助初步篩選發熱的原因,初步判斷是否為感染性發熱,從而指導下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比如,細菌感染時,一般會有中性粒細胞的升高;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會有淋巴細胞的升高。
因此就可以對症治療,細菌感染,就給予抗菌藥物;病毒感染,就給予抗病毒藥物。
但是,也需要注意,就算血常規結果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因素。
發熱合併其他症狀應怎麼判斷?
發熱+頭痛、嘔吐、昏迷、甚至神志改變:首先考慮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比如病毒性腦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除了常規的感染檢查外,還要做頭部CT或者磁共振,甚至做腰部穿刺來檢查腦脊液情況。
發熱+咽痛、咳嗽: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下呼吸道感染。
可以做血常規和痰培養明確感染的病原體,也可以做胸部CT等影像學檢查來明確診斷。
發熱+淋巴結腫大、出血:多見於血液性疾病,包括急性白血病、噬血細胞綜合徵等,需要進行進一步化驗。
發熱+腹痛:腹部感染性疾病可能性比較大,還要根據腹痛的位置、特點、程度來進行判斷。
比如,中上腹痛,考慮胃、十二指腸、胰腺疾病等;右上腹痛,考慮肝膽疾病;轉移性右下腹痛,考慮闌尾炎等;全腹痛,則可能是空腔臟器發生了穿孔,引起了瀰漫性腹膜炎……
發熱+黃疸、肝區不適:可以見於肝膽感染性疾病,或者病毒性肝炎、膽管結石伴隨感染等。
需要查血常規、生化檢查包括肝功能、谷丙轉氨酶、膽紅素等,還可以做CT、磁共振、腹部超聲檢查肝膽情況。
發熱+尿頻、尿急、血尿:比較常見的是泌尿系統感染,比如急性腎盂腎炎等,尿血還可以見於泌尿繫結核、腫瘤。可以做血常規、尿常規、尿培養,或者超聲、CT等明確診斷。
發熱+關節痛:可以見於感染引起的化膿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免疫性疾病,比如結核產生的關節痛。
因此要做血常規、血培養、免疫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
點選閱讀原文,瞭解更多相關內容
參考資料:
醫學微視官網-齊文傑主任醫師《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