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中國現有心血管病患者3.3億,心血管疾病位列我國居民死因第一位,仍然是直接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與心血管疾病搏鬥了半輩子的張國剛說起這個事實時,眉頭不展,即使年近花甲,他為祛除病患疾苦的心也從未放下。
近30年來,中南大學湘雅教授、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在高血壓病的發病基礎、危險因素控制及流行病學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首次提出高血壓防治“臨床-基礎”雙向探索模式,牽頭開展以社群為基礎的高血壓健康教育行動和規範化管理治療工作,在中國最早建立了長期、穩定、大樣本的高血壓病綜合預防基礎。
時間撥回41年前。17歲的張國剛,高考志願起初填報了上海化工學院。由於他的父母是基層衛生工作者,希望兒子能繼承醫生這個職業,他便將志願改為湖南醫學院。
回首這個“插曲”,張國剛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在後來的臨床實習中,他接觸到許多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深深感受到這類威脅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給患者帶來了諸多不幸。心衰、卒中、癱瘓、猝死,患者們飽受痛楚與折磨。那時起,他下定決心將高血壓與冠心病防治作為醫學奮鬥的終生目標。
“心血管疾病也是全球一大死亡原因,說心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一點也不為過。”但是在這類重大疾病的研究領域,存在著發病機制不明,理想動物模型缺失、干預策略受限等重大科學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
針對上述瓶頸問題,張國剛帶領團隊上下求索,刻苦攻關,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創成果:在國際上首次鑑定並命名了特異高表達於心血管組織的過氧化物酶家族新成員——血管過氧化物酶,系統闡明瞭其在高血壓及相關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學作用,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靶點;率先將表觀遺傳學理論和技術引入硝酸甘油耐受的機制研究,解答了困擾臨床多年的“硝酸甘油耐受”難題;建立並命名了新型微創小鼠心肌梗死造模方法——“閉式胸腔內冠脈結紮術”,建立了可以模擬人類疾病且適於研究的心肌梗死小動物模型。
在科研道路上他充滿激情和執著,在臨床治療中,他是患者心中有溫度的醫生。一位60多歲患有頑固性高血壓伴多種併發症的農村患者前來就診,由於病情複雜,住院科室難以明確,久久未能辦理住院手續。他知道情況後生氣地說:“救治病人是天大的事,臨床治療不能怕困難,哪能有畏難情緒。”立馬聯絡科室為他辦理住院手續。
對患者的一視同仁讓他關注到更廣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群體,怎麼從救治個體疾苦推廣到群體治療,如何從滿足患者個人所求到呼應國家與社會所需,成為他新的思考方向。
2007年,他帶領團隊創立中南大學高血壓病研究所,2018年建立湖南省危重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019年,他作為核心成員申請並獲批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中心,為廣大醫學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科研平臺與技術支援;2020年,他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致力於國家重大慢性疾病家庭監測裝置資料標準建立。
“要加強‘5G醫療’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以及5G配套設施建設,帶來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醫療效率,造福更多的患者。”2021年,他再一次聚焦慢性疾病管理,帶著《推動智慧醫療5G+醫療應用場景》的提案走進全國兩會。
時光不言,從醫30年,張國剛見證了中國從“治療”到“預防”的醫療體系進步。為了患者值守一生的他,時常勉勵學生的一句話是:“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之大者,在於精神堅守,在於初心使命,在於實現‘健康中國’的責任與擔當。”
(本報記者 趙嘉偉 龍軍 本報通訊員 杜庭語)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