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橫插一腳之後,中國的造車大家庭更熱鬧了。
從老牌車企廣汽、北汽、比亞迪,到新勢力蔚小理;從網際網路大佬百度、小米、360,到家電龍頭海信、康佳和創維。截至今年5月,國內新能源整車企業高達650家以上。平均下來,每個省超過20家。
人機互動場景從PC到智慧手機如今再到新能源車,中國從來不乏和正在湧現全球第一的品牌——聯想、華為、小米,和正在路上的世界新能源車巨頭。
仰賴天性勤勞的中國人和他們催生出的巨大市場,沒有人懷疑我們單靠銷量的數字就能寫出無數漂亮報表和新聞。當然這要在晶片管夠的情況下。
無論怎麼解釋,這個前提都像是一種羞辱。全世界都在買國產的電腦、手機和汽車,為什麼中國的打工人看起來還是這麼累?
1
諜影重重
這週一,寶鋼股份發了一條公告。日本製鐵幾天前將公司告上東京地方法院,要求賠償200億日元,理由是寶鋼侵犯日本製鐵電磁鋼板相關專利。
電磁鋼板全稱“無取向性電磁鋼板”,國內叫做矽鋼。這是一種利潤高於其他鋼板的高功能鋼材,被用於新能源汽車馬達,是去碳化時代的關鍵技術之一。
一同被告上法庭的還有日本豐田,不過對於後者而言,敲打的意味更濃。豐田也是日本製鐵最大的客戶之一,不惜得罪客戶也要正視聽,恐怕意在對其他汽車廠商發出警告——豐田和特斯拉都在接受寶鋼供貨,其它車企一跟風,這生意可就沒法做了。
寶鋼是中國最大鋼企,也是國內唯二完成新能源全車系認證的兩家鋼企之一。國外同樣具備這種供應能力的,只有日本的JFE鋼鐵、日本製鐵和韓國浦項鋼鐵等寥寥幾家。
產業鏈公司的可替代性決定了它們天然的強競爭關係。去年7月,豐田開始從寶鋼採購高等級電磁鋼,此前這種產品主要由日本製鐵等企業供應。寶鋼橫刀奪愛,日本製鐵當然要翻臉。
不客氣地說,這塊鋼板簡直是日本製鐵的掌中寶。若要追究起來,其實頗有些狗血,日本製鐵圍繞它所做的文章,甚至可以追溯到34年前。
順著時間線往前捋。早在起訴寶鋼之前的2012年,當時還叫做新日鐵住金的日本製鐵已經將韓國浦項制鐵告上了法庭,緣由同樣是與電磁鋼板相關的竊取商業機密和專利侵權。
商場如戰場,商業間諜無論古今中外都不罕見。日本製鐵之所以掌握了浦項制鐵盜取專利的秘密,不能怪間諜做事不乾淨,主要是浦項制鐵自己鬧了個烏龍。
更早之前在2008年,浦項制鐵以“向中國鋼鐵公司洩露機密”之名起訴了一名研究員。他在韓國高等法院被判有罪,但在庭審時堅稱自己無罪。
該技術人員表示,浦項制鐵對他的起訴理由不成立,因為所謂的商業機密是浦項制鐵從新日鐵竊取的,他只是將浦項制鐵從新日鐵竊取的秘密交給了中國企業。
先不討論此人是否涉嫌同時為中韓兩國充當商業間諜,這份證詞卻著實令新日鐵大為震驚。畢竟無論哪國得到這份機密,受傷的總是自己。
早在1980年代,新日鐵就開始推進有關電磁鋼板研發資訊被洩漏的調查,沒想到最後的契機竟是一份間諜證詞。
2015年9月,新日鐵有關浦項制鐵的訴訟宣告終結,後者以支付300億日元的代價與新日鐵達成和解。
近10年之後,日本製鐵再將寶鋼告上法庭。不過這次只要求賠償200億日元,還算比較夠意思,畢竟兩家公司之間淵源頗深。
2
死而不僵
假如一種資訊被重複傳播,大腦就會更傾向於將它判斷為真的,比如三人成虎。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illusory-truth effect”——即所謂“虛幻的真相”效應。
一提起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人們多半會緬懷一番上世紀80年代的“亞洲之光”,然後提起1985年那張著名的“廣場協定”,把其衰退歸結於美國發起的金融打擊。
關於日本,這應該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則“虛幻的真相”。事實上一直到2000年之前,日本半導體仍然擁有全球前三大半導體公司中的兩家,保持著如日中天的地位。
日本半導體潰敗主要是沒跟上時代,這多半還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是對極致品控的追求過於苛刻,導致在晶片生產效率上被韓國、臺灣等後起之秀甩在身後;
另外一點是拒絕參與國際分工。晶片技術的迭代日新月異,為了維持領先優勢需要巨大投入,因此國際範圍內的設計與製造分工如今已成常態。
但日本半導體企業總是幻想將從設計、製造到封測的全產業鏈都掌握在自己手裡,誠然這能夠造就一時無兩的輝煌,但終究會在投資上難以為繼,屬於是自己把自己卷死了。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某種意義上日本半導體並沒有死,而是“零落成泥碾作塵”,以一種悲壯的方式造就了鯨落而萬物生的奇觀。
去年“缺芯潮”初露崢嶸時,有一則舊聞又被廣為傳播。說的是一家日本味精廠在處理工業垃圾時發現一種隔熱材料,研究員將之加工成絕緣薄膜,從而誕生了革命性的ABF材料。這家味精廠一舉成為全球知名的半導體細分材料龍頭,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味之素。
ABF代替了之前的絕緣塗層,被英特爾等各大晶片廠商納入封裝材料採購系統。去年在疫情和新能源車同時爆發下晶片需求猛增,味之素存貨不足,竟使各大晶片產線一時無法開工,卡脖子這塊拿捏得死死的。
日本在各種“細枝末節”處卡全世界脖子的技術還有很多,比如長期壟斷真空蒸鍍機的核心技術,一度主宰了OLED屏產業鏈。
在矽片、光刻膠、電子特氣和掩膜膠等半導體核心材料,日本有三項佔據70%的份額,最新一代EUV光刻膠領域專利甚至超過80%。2019年日本禁止向韓國出口光刻膠,三星、SK海力士無不震動。
說白了,消費電子領域無論終端還是上游產業鏈,能掌握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總是沒錯的。
再說回寶鋼。40多年前寶鋼工程興建時,曾從新日鐵引進成套裝備、技術和現代管理。千餘名寶鋼人東渡日本接受培訓,新日鐵也派出大批技術專家參與、指導寶鋼建設。
然而即便手足兄弟與摯愛親朋,也敵不過一句加錢。曾經的“師徒”之所以反目,無非是一個利字——矽鋼已是強弩之末,卡不動脖子了。
3
大國重器
關於“虛幻的真相”效應,曾經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謠言,說是中國每年生產幾百億支圓珠筆,卻造不出來一顆小小的圓珠筆芯。
謠言傳了很多年,甚至直到現在都有人深信不疑。後來寶武太鋼一怒之下燒了一爐筆尖鋼,足夠全世界人民用好幾年——不是沒技術,其實是這生意不划算,不想做。
提起大國重器,人們自然想到光刻機、航空發動機、深海潛水器等大傢伙。這些技術當然是必需的,並且要集中力量攻克。
當年日本半導體產業起步時,同樣集中了日立、富士通、東芝、三菱和日本電氣等頂級電子企業之力,這才一舉取得壟斷性技術創新。
但真正能直接惠及人民的,往往是那些在龐大產業鏈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細分領域埋伏著的“隱形冠軍”,它們意味著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優越的薪資。
只要能卡脖子,無論脖子粗細,都意味著高附加值。高附加值產業能在更短的工作時間內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就用不著全民996來以時間搶空間。
反例就是,墨西哥平均每年工作時長2255小時,和中國相差無幾。德國卻只有1354小時,每週工作26個小時,日本每年也才工作1738小時。
其中的奧秘在於,日本電子產業雖全線潰敗,但在材料領域的矽晶圓、光刻膠、鍵合引線、引線框架、模壓樹脂等;裝置領域的塗布/顯影裝置、清洗裝置、氧化爐、劃片機、探針器等仍近乎壟斷。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唸叨的“專精特新小巨人”。
這麼一想,國家忙於設立北交所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中國不缺少在資訊科技、高階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領域專業、精細的中小企業。只是起步晚,需要幫上一把。
資本市場為它們提供了融資平臺,是最重要的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歷史告訴我們,錢給夠並不一定能把事情變好。
對待創業公司需要多一點耐心。發達國家在這方面一般有更多成熟經驗,比如被認為最適合創業國家之一的丹麥。
在初創企業提交PPT後,丹麥會派出Startvaekst部門為其講解政策。公司組建團隊後,會有Vaekstguiden幫忙做產品定位和競爭力分析。在公司執行有所成效後,還會有RBDC機構輔助協調各類經濟和裝置資源。
當然,政府在對每個環節進行輔助的同時,都伴隨著大量的創業基金補助。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創業成功率,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另外一點就是科研能力方面的提高。日本在專利申請數量和質量上的執著堪稱變態,這一點全球知名。大量的專利建立在紮實的科研能力之上,20年20座諾貝爾獎是實打實的。
楊振寧先生對從小培養孩子學物理的呼籲,和他當年發展晶片半導體的建議一樣珍貴。
4
結語
我的家鄉世代流傳著一個故事。
說上世紀國內一所知名高校打算落戶北方,選址定在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六線小城。前期工作完成差不多了,最後卻在當地領導那裡出了問題。決策者不肯劃出一大塊土地來蓋大學,認為有礙工農業發展,建校方案被一紙否決。
後來的結局我們都聽說過,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前赴後繼地離開生育他們的家鄉,在農田和工廠裡徘徊的只餘白髮和皺紋。
傳說的真實性待考,但不妨礙人們從中學到教訓。一代人的眼界和格局無論好壞,總會應在下一代頭上。這並不是抱怨的藉口,否則中國人別的不用幹,整日大罵慈禧就行了。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無論如何也要完成。從三座大山到技術封鎖與金融核彈,我們從未脫離兇險,好在如今更有實力和底氣。
建國至今,九枚共和國勳章代表的含義不同,背後的氣節總是一脈相承的。雖說和平久了,社會審美風氣總會漸漸轉向陰柔,但這一點浩然氣,總不能在你我身上泯滅。
艱難險阻唯一的意義在於,它要麼將我們困在原地,要麼迫使我們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