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陷入困局,量能萎縮,空間受限
本週滬指回補了10.12日缺口位置,隨後銀行股藉助首批三季報較好而發力明顯,推動滬指一度刺破3600點,但並沒有守住,指數依然很猶豫,並沒有突破,量能也是在萬億元成交的邊緣。這個情況下,對指數不必過分期待,還是以熱點交替為主。
滬指、創業板連續在嘗試突破位置,選擇低迷,而是拉鋸狀態,上行遇阻,就不可避免回踩考驗支撐。而個股漲跌比始終漲少跌多,顯露指數平穩之下,熱點切換,個股分化的因素。近期每逢到了指數尋求突破的位置,無論上下,都會顯得比較猶豫,甚至就是反走的情況,這也意味著指數短期還是沒有打破原有區間震盪執行模式的情況。
指數空間不大,也是來源於板塊之間的此起彼伏,如週期股群體大跌潮,對應地電力板塊就活躍起來了。之前消費強勢時,科技走弱;如今也有切換,這種蹺蹺板因素,讓市場指數空間不大,但熱點也算是較為豐富,只不過持續性在量能萎縮之下,變得較差,波段思路較為重要。
遊資渾水摸魚陷阱值得重視
煤炭股還是明顯的遊資渾水摸魚,大進大出的情況,10.20日群體跌停後,10.21日股市方面低開後衝高,但午盤後又大面積回落;22日再度跳水,可以說是進入到典型的“博傻”階段。管理層連續3天明確調控,一方面打擊投機炒作,並加大供給;另一方面也明確現貨的確緊張,需要時間解決。所以,這給了一些資金來打時間差,但國家調控政策是明確,這種逆勢是非常不明智的,哪怕有再多的賺錢效應誘惑,也不應該落入陷阱。
週期股已經是非常明顯的“危牆之下”了,哪怕誘惑再多,別輕易入局,燙手山芋,煤炭還有一些劇震的大波動,而類似鋼鐵、水泥等,幾乎是調整後就沒有任何起色的拋售,這也是要小心的。還有,近期市場中不少近期熱炒的品種也出現了高位股閃崩的情況,其實無論有沒有三季報因素,都是一個明顯異動走勢,類似北京-城鄉天地板的巨震,還有普洛-藥業這種突發一字板的走勢,都非常值得注意。
避風港效應暗示資金風險偏好降低
在上週末降準落空之後,央行明確採取“OMO+再貸款+SLF”組合熨平年內波動(政府存款變化將對流動性提供約19000億元支援。四季度流動性最大的缺口是共計24500億元的MLF到期,央行可透過等額續作或小幅超額續作方式予以對沖),年內貨幣政策維持量價平穩、結構性工具發力的特徵,碳減排支援工具大機率是綠色再貸款。所以,近期新能源發電領域配合三季報的情況下,持續走強。
銀行首批三季報不錯,平安-銀行、常熟-銀行等在10.21日領漲,也是對指數貢獻較多的。而這個板塊三季報方面整體是向好,從2020年讓利實體經濟,以及完善資產結構,銀行股在2021年是逐步向好的,且由於提前的梳理資產,其並沒有像保險股那樣受到地產負面因素巨大,而是業績持續走好的,所以銀行股整體的重心相對穩定,完成築底後,近期也是一步步抬高重心。從機構投資持倉來看,外資、公募、險資等都選擇了在一定程度上增持銀行,形成一種避風港效應。而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資金風險偏好降低的情況。接下來,針對消費股、週期股、還有新興行業各產業鏈品種,所在的趨勢,哪些風險,哪些機會,做一個詳細的梳理,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