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的呻吟!!
世界上現存有四種鱟:美洲鱟、中國鱟、馬來鱟和圓尾鱟。成年雌鱟個體大過雄鯊。雌鱟體重一般在4千克左右,頭胸甲長約40釐米。雄鯊重約2千克,頭胸甲長約30釐米。中國鱟在夏季繁殖產卵,產卵盛期一般在6-8月。產卵場所通常選擇在接近高潮區退潮時陽光照得到的沙灘上。一般大潮加上4-5級西南風時,岸上的鱟特別多。雌鯊在靜置的水裡不排卵。雌鱟把卵塊產在事先挖好的穴裡,雄鱟再把精子排到卵上,一個產卵過程就結束了。一對鱟隨潮水漲落上岸,一趟可以連續產幾窩卵,每窩卵平均300-500粒。待鱟離開後,卵被湧進窩裡的沙子蓋住。從卵子受精到幼鱟孵化需50-60天時間。入秋,鱟群又開始從淺海游回深海過冬。幼鱟則在卵窩裡過冬,到第二年夏季才爬上灘面,隨潮水轉移到附近食物比較豐富的泥質灘塗上生長。
鱟營底棲、穴居生活。無論成鱟還是幼鱟大部分時間都喜歡把身體潛埋在泥沙裡。春季水溫回升到18攝氏度時,再游回淺海泥灘上尋找食物。成鯊對水溫很敏感,最適範圍在20-28攝氏度。水溫低於10攝氏度不利於鱟存活,水溫降到0攝氏度時,成鱟開始停止進食。成鱟很耐飢,連續幾個月不吃東西也不會餓死。鱟最神奇的地方是它的血液。血液中只含有一種多功能的變形細胞,能輸送氧氣以維持生命。有趣的是,在運動中,細胞經常地改變著形狀,有時方,有時圓,有時又多角。但它卻是一種低階的原始細胞,血液中缺少高階生物血液中作為生命衛士的白細胞。所以一旦細菌侵人鱟,就只有坐以待斃,別無出路。但是它卻能經歷4億年滄桑,是什麼東西使它免遭滅絕而成為活化石?這還是個謎。鱟的血液是藍色的,這是因為在它的血液裡含有銅元素,而多數高階動物中的血液含有鐵元素。鐵遇氧變紅,銅遇氧變藍,這是化學反應的結果。1968年,美國科學家試驗成功用鱟的血細胞凍幹品(鱟試劑)檢測細菌內毒素的方法。隨後這種方法被迅速推向臨床,用於快速診斷內毒素血癥、細菌性腦膜炎、細菌尿等急難病症,挽救垂危患者的性命。與傳統的細菌檢測辦法比較,鱟試劑法不但敏感、快速、可靠,而且成本低。1972年美國科學家庫柏又透過實驗證明,鯊試劑可以用於放射性藥品和注射品的熱源檢查,解決了藥品檢測中的一大難題。模樣古怪而醜陋的鯊,對自己的伴侶卻十分忠貞不二,成年的鯊總是成雙成對地活動,從不分開。一旦雌雄鯊結為伴侶,就像鴛鴦一樣,朝夕形影不離,雄鯊總是趴在雌鯊的背上;而雌鯊總是揹負著雄鱟四處活動。因此,每次捕捉鯊的時候十有八九捉到的是一雙。在廈門,如果有人只抓到一隻鯊,便認為不吉利,馬上把它放生。
中國鯊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沿海海域,少數分佈在日本九州以南、爪哇島以北海域。福建省平潭海域鱟產量曾經居全國第一,新中國成立以前,平潭海域常常是鱟多為患。每年入夏,漁村的房前屋後、田邊地頭到處是鱟,當地因此有“六月鱟,爬上灶”的說法。20世紀50年代以後,平潭鱟資源量明顯減少。即便如此,當時在敖東、馬腿等主要產鱟地區,每逢大潮,一個晚上還可以從幾百米的灘塗上捕獲1000多對成鱟。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近50年來,平潭的中國鱟產量逐年下降。20世紀70年代,平潭鱟產量比50年代末減少80%-90%.到90年代末,平潭鱟已形不成漁業。根據平潭縣海洋與漁業局統計的資料,平潭縣鱟產量為:1984年是1. 5萬對,1998年則僅3700對左右,至2002年則比1998年又減少3/4.
中國鱟數量銳減的原因除汙染和生態破壞之外,過量捕撈是主要原因。捕撈中國鱟一是為了提取鱟血以及生產甲殼素,二是為了食用。在美國生產鱟血的試劑,每次只抽取1/4的血液,之後放歸大海,鱟依然能夠生存;而中國的製造商卻是“抽光血,吃盡肉”,把抽乾血液的鱟賣給酒家食用。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每年要吃掉10萬千克的鱟。甲殼素生產廠家大量低價收購,大小不限,把鱟當做蟹殼蝦皮一樣提取甲殼素。加工1000千克甲殼素,約需8千克鱟,而1千克鱟,約有活鱟500對。在廣西北海,幾乎每一家海鮮餐館的菜譜上都有“酸甜鱟”這一道菜,有的還將“酸甜鱟”作為招攬顧客的招牌菜。海鮮餐館的老闆抓住了食客們的獵奇心理,向渴望嚐鮮的食客們(尤其是不瞭解鱟為何物的外地遊客)大肆推銷“酸甜鱟”。據估計,僅在廣西沿海,每年就有約100萬對中國鱟遭到捕殺。
由於鱟的美味和藥用價值給它帶來了厄運,更由於成年鱟總是成對活動的習性和貪婪的人類,使它遭到了滅門之災。長此以往,中國鱟的滅絕已經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