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華師一附中新入職教師有多名北大復旦博士,教師也內卷!
新學期有新氣象,對於華中師大一附中來說,同樣如此。
在其官方釋出的《華師一 2021 年新入職教師培訓圓滿完成》一文中,我們不難發現,該校新入職教師包括北大、復旦和武大等名校博士,甚至還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化學博士,真可謂人才濟濟,交相輝映。
問題是,管教高中生學習,需要用到如此“高大上”的教育資源嗎?
換句話說,這些當年的高分學霸或高考狀元,雖然一度憑藉出色的應試能力考上名牌高校,但是時過境遷,他們本身又沒有接受過教育專業的深入學習,如何能夠心甘情願地放棄科研夢想,投身於公益性十足的教育行業呢?
或許,讓這些應試人才進入中小學校,會進一步加劇應試教育的弊病。
01 名校博士為何“逃離科研”?
如今許多名牌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博士生,和一二線城市重點中學的“相互選擇”,有很多原因。
比如近年來,大學教師想要拿到長聘崗位非常難,很多志在科研、意在學術,尤其是“生化環材”專業的優秀大學生,還沒有畢業就早早選擇了考公務員、考研究生,甚至進入知名中小學校去擔任一線教師,從某種程度來說,意味著如今國內的科研之路不好走,這些原本應該投身於科研事業的優秀人才,不得不“逃離科研”,在教師崗位上“偏安一隅”。
這也是如今年輕人越來越務實和現實的選擇,要知道,對於一些從小接受應試教育,一切讀書學習都是為了考試分數的高分學霸來說,即便是考上了名牌大學,畢業以後最多幾年,當初在身上灼灼發光的“名校光環”就會消散褪盡。
與其這樣,還不如早些利用自己的“名校畢業生”身份,早早給自己謀一份好職業呢。
02 當老師“不丟面兒”。
當然在大多數高學歷人才的眼裡,中小學教師的崗位意味著輕鬆體面和駕輕就熟。
畢竟,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就像是溝壑天塹一般的中考和高考,在這些作為“過來人”的高分學霸面前,那都不是事兒!
況且有意向、有實力招攬名校博士的重點中學,必然是傾盡資財地給這些博士老師以最好的工資待遇、工作條件和尊重理解,這樣的優渥條件,相比他們在高校教授面前戰戰兢兢、噤若寒蟬的科研狀態,畢業後到企事業單位中要麼工作不滿意,要麼薪酬不理想的局面,那可真是太香了。
所以說,既然這些名牌大學的優秀畢業生自我感覺當一名中學教師“不丟面兒” ,即便是放棄曾經的科研理想和將來的科研工作也覺得無所謂,作為旁觀者,我們實際上還是應該表示理解。
畢竟,如今每年900萬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即便是名校博士,在求職就業和應聘面試的時候,也未必就能從知識積累與專業技能上達到能夠令HR主管和單位領導非常滿意的程度。
既然勤學苦讀了二三十年,好不容易成為名校博士,面臨的就業形勢依然如此嚴峻和不盡人意,那還不如在剛畢業就早做打算,先在教師崗位工作,邊實踐便謀劃,不讓自己的腦子生鏽,也不讓自己的學位浪費。
這不正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嗎?
03 學生和家長的“福氣”。
而且,在用功讀書、刻苦鑽研的博士人才中,確實有一些人是喜歡教書育人的。
如果是當大學老師,那麼競聘教職和評選職稱都會令人“頭大如鬥”,反倒不如憑藉自有的名校學位證,輕而易舉地“降維攻擊”,和那些師範院校畢業的普通大學生競爭起來更加輕鬆自在。
從家庭和社會的角度來看,教育資源的日趨集中和教育水平的水漲船高,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大學生擴招”,如今的趨勢,就是在社會經濟中和就業市場上“和學歷相匹配工作”的數量越來越少,導致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不得不被擠兌到和低學歷人才競聘崗位的窘境。
況且,如今的高校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向和社會發展的方向總是有著一些偏差和不匹配,導致在就業市場上,有很多領域總是一直缺少人才,而另一些領域則明顯人才過剩。這就導致我們的高校教育體系培養出的人才,和社會、專業和職業的發展需求總是大相徑庭。
那麼,武漢華師一附中新入職教師有多名北大復旦博士的“教育內卷”,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更懂“應試教育”和更懂中考高考的名校博士能夠成為中學老師,無疑是中小學生和家長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