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的中國戰區,日軍經常使用軍犬。日本軍犬的主要品種是來自德國牧羊犬的血統,後經改良,性情兇猛,被稱為日本狼青。
在抗戰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日寇發動了所
謂的“山林掃蕩戰”,使用狼青搜尋抗日部隊。有時抗日軍隊辛苦佈下的埋伏,就毀在日本狼青的鼻子底下;國民黨的多次撤退行動,都因被狼青追上而全軍覆沒。後為破解日寇的軍犬戰術,國民黨軍準備“以犬制犬”,聘請我國現代軍警犬鼻祖董輸良先生研究破敵之策。
董翰良是浙江長興縣人.自幼愛養犬,年輕時赴日本留學,入日本警察學校養犬科學習,後由日本派往德國警察學校警犬科深造。受聘研究破敵軍犬戰術後,他多方調查,發現其老家的一種俗稱“板凳狗”的矮腳土狗,性情兇猛好鬥,興許可以擊敗日軍的狼青。他緊急在浙江招募了一大批板凳狗。這些板凳狗經過短期強化訓練後,開始參加攻擊日軍狼青的戰鬥。
板凳狗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利用身矮的優勢,鑽到狼青的脖子下面,撕咬狼青的咽喉。每次戰鬥下來,戰場上總留下許多狼青的屍體。日軍不得不給狼青帶上鐵圍脖。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董翰良又訓練板凳狗咬狼青柔軟的腹部和襠部。這下日軍徹底沒招了,因為他們總不能給狼青穿上鐵褲權吧。在大大小小的戰鬥中,板凳狗累計咬死咬傷狼青數百條,也算給節節敗退的國民黨軍掙回點面子。
日本投降後,遺留下大量狼青,當時的國民黨南京憲兵司令部派人接收了大量的“狗俘”,並命令對這些“狗俘”進行再訓練,為己所用。這批特殊的“俘虜”剛開始被關在籠子裡,每日以肉和排骨餵養,伙食標準高於被俘日軍士兵。在日方飼養員的協助下,每天對這些“狗俘”進行訓導,希望它們能夠聽懂中方的口令。
一個月後,本以為這些“狗俘”會有所“悔改",就放它們出鐵籠,改為鐵鏈羈押。又過了一個月,將它們逐個放開,令其捕捉目標。不料,這些“狗俘”不僅不聽命令,反而撲咬中方飼養員,躲閃不及者,往往被咬得鮮血直流,有多名中方人員被咬傷。數月之後,這些“狗俘”屢教不改,除了日方口令,一概置之不理,並且一鬆開鐵鏈便惡性大發。後來,“狗俘集中營”的管理人員對這幫頑固不化嗜血成性的日本“狗俘”完全失去了信心,將它們都處以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