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大多都特立獨行,尤其喜歡搞一些副業,前面的都喜歡御駕親征,後面的都喜歡煉丹,修仙,怎麼說,這也是當皇帝的必然,要說心憂天下,想在祖廟中有個好的廟號的,還會好好處理政事,但是要是碰上有對這毫不關心的,那這天下可就難說了。毫無疑問,弘治皇帝的治理還是不錯的,大明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有效的修整,但是他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兒子,朱厚照,這個在歷史上褒貶不一,卻足夠聰明的皇帝,聰明是聰明,卻也不識民間疾苦,如果當個藩王還好,可惜他是帝王,要對這個天下負責,這無疑不是什麼好事兒,以至於後世對這位帝王沒什麼好的評價。
朱厚照,怎說,鐵打的太子,大明唯一的繼承人,因為他的父親弘治皇帝只有一個皇后,張皇后,在世的也只有一個孩子,朱厚照,可以說大明的國本毫無爭議,就是他,弘治皇帝對他有著很高的期望,當朝重臣都是東宮講學的老師,而且弘治皇帝也經常去東宮觀看太子學習,可朱厚照無疑是個不讓老爹省心的皇子,不認真學習,於是弘治留下最後的心願,太子年幼,不懂明間疾苦,望三位閣老能夠好好輔助他,就去世了,於是年紀輕輕的朱厚照就登基了。 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們幹什麼,想著玩唄,周圍還是劉瑾,古大用等太監蠱惑,剛剛上朝沒多久就天天溜出去玩,微服出巡是家常便飯,其實就是溜出去找女人,在正德皇帝看來,那些文人去煙花之地就是風流,就是名聲?為什麼自己不行,毫無疑問,處於叛逆期的正德皇帝恰好沒什麼人可以有這個威信管的了他,閣老們苦口婆心勸說也沒用,朱厚照反而更加肆無忌憚,最後把朝堂搬到了豹房,天天玩樂,這和弘治年間勵精圖治的畫風截然不同,大臣們一時無法接受。
於是內閣三人中劉健,謝遷上書彈劾劉瑾,並且以辭官威脅,一般這種情況,皇帝們都會權衡利弊,適當的約束一下太監們,朱厚照不一樣,他直接都同意了,於是閣老就剩下李東陽了。劉瑾也是開始權傾一時,靠著正德皇帝的信任和文臣斗的旗鼓相當,卻忽略了正德皇帝其實是一個聰明的人,後來面對張永的擠兌,李東陽的彈劾,劉瑾的哭聲就沒用了,迅速被清算,可笑他以為自己掌控住了這位皇帝,卻不明白這位皇帝有者自己的心思。後來他又寵幸江彬,直接出宮到江南一帶遊玩,大肆寵幸民間女子,不斷呲出封賞,這和大臣心中的皇帝是有出入的,在大臣眼中皇帝就應該在宮裡深居簡出,垂衣拱手而治,治理天下自然有文臣效命,正德皇帝無疑不吃這一套,誰能讓他如願,他就重用誰,那些文臣他才不去聽,當然,這些民間的東西固然讓他感覺很新鮮,卻也不是他最主要喜歡的,所以他喜歡到宣府,甚至修建了鎮國將軍府,宣府是九邊之一,更是京師的屏障,他喜歡到這裡目的不言而喻,韃靼。弘治時期韃靼到京城邊上燒殺搶掠無疑讓這位自恃聰明的小皇帝不服,尤其是父親和大臣們都誇獎那個蒙古小王子,他更加不服,一心想要比試比試,但是經歷過英宗大敗之後的明朝,怎麼說,條條框框都把皇帝限制在了宮裡,甚至出宮都有一堆大臣勸諫,這在正德皇帝看來無疑是不能接受的,於是他一有機會就往宮外跑,在宣府過得很開心,但是他的目標是大同,是韃靼。1517年,韃靼小王子伯顏領兵犯境,當然,這在當時是常規戰爭,畢竟一個擴張性民族偶爾出兵劫掠是正常的。正德得到訊息火速回京城佈置,大臣們經歷土木堡之變自然是害怕不已,紛紛勸諫,於是正德皇帝再次微服出巡,偷偷跑去了邊疆,史書記載“正德皇帝生氣後,不帶任何一個文臣”。其實就是偷偷溜出去。幾個月後,大臣們發現皇帝不見了,調查後才知道去了大同,驚慌失措下又得到了大將軍朱壽得勝還朝的訊息,一番詢問後,才知道這位年輕的皇帝已經擊退了韃靼的進攻,還約定不再入侵。雖然大勝,朝臣們卻不以為然,大明不缺一個會打仗的將軍(後來證明確實缺),皇帝就這麼一個,於是迅速跑去接皇帝回京。
正德皇帝很開心,這證明了自己的武力天賦,畢竟剛登基時的那些叛亂都不是自己帶兵打的,他認為一個皇帝就應該上戰場,和自己的祖輩一樣鐵馬金戈,這是一件很過癮的事情。不久之後就發生了寧王叛亂的訊息,朝臣們商議誰出征,正德就推薦大將軍朱壽,這就是變著法子想出宮,大臣們也攔不住這位任性的皇帝,還是王守仁手快,迅速平定了叛亂,正德卻不過癮,最終還是到江南巡查(遊玩)。那邊的王守仁把叛軍押送到了京城等待封賞,這邊的正德絲毫不想回京,最後王守仁把功勞都給了朱壽,正德卻不以為意,甚至還想著把寧王放走讓他再叛亂一次。不過確實,韃靼小王子實力比寧王強多了,之後的朱厚照在南方遊玩,想試試南方的船,自己划著玩玩,結果不慎落水,按理說一個馬上皇帝,身體不會差,結果卻差強人意,最終因為溺水而亡,治理了一個多月後,正德皇帝病故,這無疑是疑點重重的。
縱觀正德一朝,雖然正德皇帝荒誕不已,卻始終沒有放棄權利,對奏章也是確認自己必須看過,而且也沒有偏聽偏信,至於那些閣老回鄉,無疑是逆反心理,李東陽順著他,自然兩人相安無事,甚至還能聽從建議了。幾次下江南,對江南有著不小的衝擊,確實花費比較大,驚擾了民生,不過他的本意就是玩樂,擾民是江彬,錢寧等人的私心,他知道也不在乎,這點弘治皇帝說他不知民間疾苦確實是沒說錯。後來征伐韃靼無疑證明了他的軍事天賦,所以他的年號是武宗,歷史上帶武字的可不多,宋一朝都沒有一個宋武宗,可見一斑,漢武帝大破匈奴才是武,可見當時朝臣都是認可朱厚照的功績的,畢竟廟號不是自己選的,是後人根據你的所作所為給你加封的,武宗,名副其實,只能說是沒人能管的了,無法無天,若是弘治皇帝再多活五年,怕是又會不同。不過在我個人看來,朱厚照聰明無比,卻類似於楊廣,是個不在乎後世宣告的皇帝啊。不在乎民間疾苦,是很難做好一個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