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了媽媽之後,最害怕的一個字就是“病”
有句話說得好:
“醫院比結婚禮堂見證了更多愛情,比教堂聽到了更多祈禱”
兒科更是如此,見識了太多的悲歡離合、人生百態...
之前看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時,由於都和孩子生病有關,感慨頗多。
紀錄片雖然以兒科醫生為名,但更多展現的是患兒和家屬的喜怒哀樂。
有句話這樣說:從他人的故事裡,窺見自己。
這部紀錄片可以讓父母們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才是養育一個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
成熟懂事的孩子
其實掩蓋了應有的童真
也有人認為,兒科醫生的工作很輕鬆,哄小孩順便看病。
哪有這麼簡單?兒科醫生不僅需要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充足的耐心和愛心。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成長中的幼童,需要他們俯下身、彎下腰,走進“小人國”。
節目裡出現的第一位醫生是年輕的彭琨,資歷尚輕,經常在急症室裡“磨礪”,這裡24小時無休,他也無止境地感受著病人的痛苦和希望、衝鋒在病魔與科學的對陣中。
對於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竅門。
一個孩子,額頭被磕破了一個洞,被送來急診,他非常勇敢地躺在病床上接受彭醫生的檢查,不哭不鬧。孩子爸爸說是被騎腳踏車的行人撞倒,希望孩子能儘快手術,不要被出差中孩子媽媽知道。
彭琨見狀,問孩子家裡誰地位最低,男孩很隨意地說“我媽是老大,我中間,爸爸最低”
爸爸擔心媽媽苛責自己粗心,沒有照顧好孩子;孩子害怕媽媽會擔心自己的身體,都希望傷口能早點癒合。
於是彭醫生向孩子承諾:我們一起向媽媽保密傷口縫針的事情。
男孩很開心地答應了。
擔心孩子在縫合過程會緊張、排斥,彭琨把自己畫的小豬佩奇送給他,還拿了零食給他吃,爸爸在邊上給男孩講故事,轉移注意力。
縫合中出現了大片血塊,孩子爸爸又心疼又內疚,捂住眼睛不敢看。他又擔心孩子的傷勢,又承受著妻子的壓力。
做完縫合,還要打破傷風針。可能是剛剛建立起了友誼,他敲開彭醫師的門,害羞地請求能否陪自己去打針。
這可能就是醫患的默契和友誼:“孩子的天真可愛,讓急症室不再辛苦”
紀錄片裡不僅有這樣暖心的環節,也有因疾病帶來的家庭問題。
8歲的男孩浩浩的腹部長了個巨大的囊腫,因此常常腹痛難忍、坐立難安。手術難度很大,手術費對於一天收入幾十元的浩浩媽媽來說更是天文數字。
浩浩心疼媽媽:“媽媽那麼辛苦,只能賺那麼點錢,如果可以就不動刀了。”
主治醫師李勇心疼浩浩的懂事乖巧,浩浩的事還讓他聯想到自己的經歷。他為了讓浩浩專注應付明天的手術,和浩浩講起來自己的故事。
他和浩浩的經歷非常相似,他年幼時因為家裡貧困,決定放棄讀書,但只有讀書能改變這些山裡孩子的命運,他的家裡咬牙堅持多年,才有了現在的主任醫師,李勇。
李勇對浩浩說:“不要擔心錢,要好好長大,實現你的夢想,這才是對爸爸媽媽最好的回報。”
浩浩滿眼含淚,承受插入胃管的痛苦,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成功後沒幾天就是浩浩的9歲生日。李醫生準備了一個火箭蛋糕,他希望浩浩可以堅強勇敢地長大,實現自己的願望。
圖片來源/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
這份關愛令人感動,浩浩立下誓言,絕不辜負李醫生的期望。
李醫生還對浩浩媽媽叮囑到,雖然他很懂事,但他不舒服的時候就要讓他發洩出來,壓抑病痛只會加速惡化:“孩子的成熟懂事,有時候是壞事,會掩蓋他的童真天性。不要讓孩子揹負這個年齡不該有的負擔,儘早發現儘早治癒才對”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
傷害孩子的身體與心靈
紀錄片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個三歲男孩。
孩子被媽媽踢成了下體裂傷,如果不是救治及時,他未來的排尿功能和生育功能都會受影響。
媽媽,只是為了“懲罰”一下孩子,並不是故意的。
我就是想治他一下,就猛踹了一腳,就一下失去理智。
就連醫生也對這個媽媽的話感到無語:
「我當兒科醫生這麼多年,沒見過家長對自己孩子下手這麼重的。這真的是親媽嗎?」
究竟什麼樣的原因,會讓一個媽媽失去理智,對自己的孩子下次猛手?
原來,男孩不想上課外班。
這個小男孩叫米多,米多媽媽是個典型的“雞娃媽媽”。
雖然兒子才3歲,她已經給孩子報了5個課外班:早教、英語、美術、鋼琴、平衡車...
3歲孩子的課外班要求不高,但米多媽媽性格要強,對兒子的要求高,另外給米多佈置了課後作業。
男孩牴觸學習,才會想盡辦法逃離上課。
當他再一次抗拒上課外班時,米多媽媽就氣不過,踢向了孩子的下體,把自己的兒子一腳踢進醫院。
這個故事看得人又氣又心疼,雖然米多媽媽已經非常自責了。
可以看到媽媽在手術前,不停地問主治醫生:會不會影響生育?會不會影響智力?以後還能排洩嗎?會不會留疤?
米多媽媽的悔恨和傷心,溢位螢幕。但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幸好,米多手術很順利成功,但是米多的心理上傷害,需要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去修復。
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大部分家長都有。
現在的教育形式和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內心的恐懼也被無限激發,對孩子的逼迫也越來越嚴重。
很多家長都和米多媽媽一樣,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擔心孩子未來過不上好生活……
然而,只知道焦慮緊張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催促和逼迫,只會消磨孩子進步的動力,學業對於孩子來說只是負擔,因而想盡辦法逃避,止步不前。
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先生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
大人再著急、再緊張,都不應該讓兒童承受父母的負面情緒和壓力。
別忘了,他只是個孩子。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醫院裡的悲歡離合,每天都出現太多次。
在兒科,更加令人揪心,在這裡,花朵還沒完全綻放,就面臨凋謝。
紀錄片裡還有一個叫哈哈的小寶寶,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十個月大的嬰兒,長期被病痛折磨。
哈哈的肚子像個籃球一樣鼓起來,四肢卻瘦得皮包骨。這個巨型的腫瘤已經佔據了她體重的四分之一,重達4斤。
雪上加霜的是,哈哈治癒的希望非常小。
動手術,寶寶有可能在手術檯上發生意外;不動手術,寶寶的身體就會逐漸衰竭。
上天好像不想讓這家人好過,高昂的醫療費對哈哈父母是一個沉重的壓力。
家裡還有一個孩子,哈哈的外公是口腔癌患者,如果錢都給哈哈治病,家裡立刻就過不下去。
奶奶也是媽媽,當然知道,放棄,有多麼殘忍。
但她還是硬心腸,提醒哈哈父母:如果手術失敗,就是“人財兩空”。
哈哈爸爸堅持要給孩子最好的手術治療,和奶奶大吵一架,留下奶奶一個人在病房裡痛哭。
知乎上有個問題:毀掉一對父母,有多簡單?
其中一個回答是:讓孩子生場病,就夠了。
孩子生了病,父母也進入了地獄。只有孩子恢復健康了,父母才重返人間。
哪怕只有一絲可能,父母就算是傾家蕩產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
上天無情,雖然哈哈的手術很成功,卻因病情復發,離開人世。
這樣的悲劇,可能每天都在兒科上演。這部紀錄片賺了太多眼淚。
在生死和健康疾病面前,一切都無足輕重。
陪伴孩子的成長,父母最初的也是最大的願望,就是他們能健康平安幸福地度過一生。
只是走著走著,大家忙碌著成為優秀的父母,卻忘了養育孩子的初心。
當父母為養育孩子感到迷茫或焦慮時,不妨問問自己:
在為什麼原因煩惱?
煩惱的事真的這麼嚴重嗎?
這件事和孩子的健康快樂相比,哪個更重要?
困惑的時候,停下腳步想一想,或許可以更好地迴歸初心,迴歸孩子本身,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