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陝西網
“從我的爺爺、父親,再到我。我們一家三代人,從1947年一直守在這,一代傳一代,給前來參觀的遊客講毛主席在棗林則溝留下的足跡、中共中央轉戰陝北的歷史、棗林則溝會議的重要意義。”75歲老人吳子俊站在棗林則溝會議舊址的窯洞前,向我們說到。
7月23日,“賡續紅色基因 再走轉戰陝北路”網路主題採訪團來到榆林市清澗縣石嘴驛鎮棗林則溝,就在這名不見經傳、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中,召開了著名的“棗林則溝會議”,中國革命從這裡發生了重大轉折。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內戰全面爆發。1947年3月,胡宗南奉蔣介石之命率23萬國民黨軍隊從南、西、北三面向陝甘寧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當時在陝北的人民解放軍只有6個旅、2萬多人,僅為敵人兵力的十分之一,在裝備上也處於絕對劣勢。”吳子俊為記者團講解到。
1947年3月18日晚,在國民黨進攻延安已清晰可聞的槍炮聲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居住了十多年的延安,開始了轉戰陝北的偉大曆程。
臨行前,毛澤東對前來送行的西北野戰兵團的領導幹部們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轉戰陝北10天后,受中央委託,28日周恩來離開陝北去晉西北佈置工作,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於3月29日到達榆林清澗的棗林則溝,住在吳進增家的窯洞裡。
“毛主席就問我爺爺,老鄉能住你家嗎?我們住這你住哪?爺爺趕緊回答道還有兄弟屋子可以住,把毛主席請進了家。”吳子俊回憶道。由於情勢緊急,毛澤東於當晚立即主持召開緊急會議,即“棗林則溝會議”,主要討論了中央機關今後的行動問題。
會議做出了一項重要決定,中央一分為三:一、成立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由書記處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三人負責,繼續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及人民解放軍總部留在陝北,指揮西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二、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由劉少奇、朱德任正副書記,以董必武、彭真、康生、陳伯達等人為常委,立即前往晉西北或其他適當的地點,開展中央所委託的工作。
會議結束後,中央機關人員為了便於統一指揮,編成四個大隊,成立了一個司令部,番號“三支隊”,任弼時同志任支隊司令員(代號史林),陸定一為政治委員(代號鄭位)。毛澤東化名李得勝、周恩來化名胡必成率領中央直屬縱隊轉戰於陝北。
“毛主席在我爺爺家住了三天,給了我家不少糧食,走的時候還送爺爺一頂蚊帳和一頂草帽,現在蚊帳已經捐贈給延安革命紀念館。”吳子俊帶領著記者團走進棗林則溝會議舊址。
1978年12月,棗林則溝會議舊址開放。2012年,清澗縣投資100餘萬元對“棗林則溝會議”舊址進行了修復,全景再現了會議原貌,並免費對外開放。不大卻整潔的院落裡,有5孔窯洞和一棵大榆樹。
在毛澤東當年居住的窯洞裡,炕上擺放著他接見當時清澗縣委書記郝登洲的蠟像。“1947年3月29日晚飯後,正在清澗縣石嘴驛鄉柳溝村下鄉的清澗縣委書記郝登洲收到“三支隊的雞毛信,要他馬上到棗林則溝村去一趟,他30日一大早出發,步行30多里路趕到,見到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領導,毛主席親切的與他握手,聽了郝登洲關於清澗抗敵之前,堅壁清野和春耕生產等工作彙報,並對他進行了指導和鼓勵。”吳子俊為記者團講解到。
現如今,棗林則溝會議舊址已成為清澗縣黨史教育學習的重要紅色基地。並且為進一步弘揚棗林則溝會議舊址的紅色文化,提高舊址服務社會的工作能力,清澗縣結合“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志願服務理念,倡導時代新風正氣,組織幹部職工建成學雷鋒志願服務隊伍,在棗林則溝會議舊址開展志願講解,志願服務。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清澗縣注重學用結合,突出為民服務主線,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力改善民計民生,聚力推動經濟發展,切實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成為群眾辦實事、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堅持群眾導向、問題導向,組織廣大黨員幹部下沉基層一線,聽民聲、察民情、訪民意,切實把黨史所學所悟轉化為解決矛盾、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為群眾健康義診6300餘人次,為各類特殊群體提供幫助和服務237次,為基層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問題10大類7000多件,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進一步增強。
“以前我爺爺就經常給我們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現在我黨齡也有49年了,我要一直守在這兒,把我們老一輩共產黨員的革命精神、紅色基因一直傳下去。”吳子俊望著身後的棗林則溝會議舊址說到。
本文來自【陝西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