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蘇皖邊區北撤魯南的幹部、民兵及家屬奉命返回原地堅持鬥爭,經安峰山一帶時,遭國民黨整編二十八師及地方反動武裝包圍合擊。因敵我力量懸殊太大,遭受嚴重損失,犧牲、被迫害致死400餘人,史稱“安峰山事件”。6月26日,中共華中第六地委在《安峰山事件總結》中認為:“此次事件對淮海區黨組織是一個大的震動,尤其是北面幾個縣(潼、宿、灌、沭)的幹部情緒及堅持信心,受打擊最大,尤其潼陽為甚,有些幹部消極,突圍的文工團同志傷心痛哭,堅持邊區的同志產生懼怕合擊的心理,因此次事件造成全黨憤慨,認為是第二次皖南事變,有些黨委要求地委徹查。”安峰山事件是蘇魯交通線上一件不幸的大事,也是一次慘痛的教訓。事後,我縣區政府及武裝跳動於鐵路南北,打擊消滅敵偽,確保蘇魯交通線的暢通。
事件發生的背景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過我黨的努力,國共雙方於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協議。但蔣介石毫無和平誠意,大耍兩面派伎倆,一面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一面卻命令其軍隊開赴解放區。終於6月間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向我解放區發起全面進攻。7月13日,湯恩伯指揮15個旅共12萬軍隊向蘇中解放區進攻,徐州、新海連蔣軍也遙相呼應,頻頻出犯我淮海區根據地。面對蔣軍猖狂進攻,我蘇皖邊區軍民忍無可忍,緊急動員自衛反擊。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陳毅同志,根據中央“以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指揮新四軍健兒,先進行蘇中戰役,七戰七捷,殲敵6萬,又在兩淮、漣水、鹽城、宿北連打5仗,再殲敵5萬。在殲敵有生力量之後,我主力部隊轉移山東。華中分局、蘇皖邊區政府也隨之北撤。
我主力北撤後,蔣軍更加囂張,又增派大批軍隊向北壓來。為儲存力量,蘇皖邊區六地委 研究決定,留下精幹人員堅持原地鬥爭,其餘不宜於和不利於堅持敵後鬥爭的人員北撤山東。9月下旬,“淮海區駐魯辦事處”在山東莒南縣十字路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負責接待安排我淮海六分割槽北撤人員,由地委委員、專署公安處處長邵幼和任主任,配備電臺。辦事處成立後即開展工作。
1947年1月10日,沭陽縣城失守,國民黨正規軍黃伯韜兵團幾個師繼續向北推進,進佔了東海、潼陽,沭贛公路、沭新公路以及房山、桑墟、陰平等重要集鎮都為敵人佔領。在形勢嚴重惡化的情況下,東海、潼陽也組織大批人員北撤。東海縣委書記宋運龍、縣長劉錫九率縣大隊精幹人員留下堅持原地鬥爭。潼陽縣由於沭新公路被敵佔領。被迫分成兩部分,相應成立潼南、潼北兩個工委。潼北工委由東海縣委副書記李鐵民負責,委員有舒漢潤、周鏡涵、鄧崑山 ,他們帶兩個連在安峰山一帶活動;潼南工委由縣長王通吾負責,委員有王樹喬、葉志俊、楊德明,他們帶兩個連主要在陰平、顏集南部一帶活動。當時留下堅持敵後鬥爭的口號是“鄉不離鄉,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由於環境險惡,鬥爭相當艱苦。
1947年初,淮海區地委副書記兼專員吳覺隨陳毅過鐵路到山東移交新四軍後勤工作時,發現淮海區北撤工作中一些問題,主要是撤退工作慌亂,有許多應堅持原地鬥爭的人員也北撤了。他與地委研究後,決定在蘇魯兩省邊界再成立一個“淮海區駐魯前方辦事處”,來解決北撤中存在的問題。當時即委派淮海區民兵副司令羅清渠為“前辦”主任(簡稱“前辦”,邵幼和任主任的辦事處相應地稱為“後辦”)。“前辦”成立不久,就收容了淮海區各縣北撤人員五六千人(包括幹部、民兵、民主人士及群眾),並進行初步整頓,將老弱病殘及不宜堅持敵後鬥爭人員,護送去後方,由“後辦”安排,將年輕精幹人員及要求回去的群眾和家屬組織起來,進行南返準備。當時將淮海區九個縣南返人員組成九個大隊,地專機關組成一個“宣慰大隊”。南返人員共3000餘人,人員雖組織了起來,但由於居住地分散各處,再加上戰時環境較混亂,生活困難很大,因而上下聯絡不緊,“前辦”對各個大隊的領導很不得力。
事件經過
1947年1月底,吳覺專員在山東的移交工作結束將返回淮海區之前,給羅清渠寫了封信,專派地區銀行行長盧鈍根送去,限令“前辦”在20天至1個月內把工作結束,將能堅持敵後鬥爭的幹部全部護送南下。
2月初,淮陰縣幹部隊和其他縣一部分幹部,經“前辦”同意後,先後自行組織南下。他們所走的路線基本按蘇魯交通線行進,從牛山至張谷一帶過路,而後到安峰山地區分手,各奔各縣。這幾批少量人員南下都很順利,但也引起了敵人的警覺。
本來敵人就知道蘇魯交通線是華中與山東聯絡的樞紐要道,比較注意這一地區,現見這階段仍有大批人員往來,更視之為心腹之患,一心要尋找機會出兵破壞蘇魯交通線的重要地段安峰山一帶——這給我們的過路埋下了禍機。
2月5、6日,羅清渠去山東後方到“後辦”與邵幼和主任商談下階段工作安排,歸途中去家屬處耽誤了幾天,直到13日才回到“前辦”。他在離開這8天中,發生了我新四軍二縱於白塔埠殲滅叛軍活捉郝鵬舉的大事,敵人在隴海路的封鎖線出現了一段大缺口。這本是我們過路南下的大好時機,可是由於羅清渠不在家,過路的好機會喪失了。羅清渠回來後,也感到非常可惜,因為事件愈來愈緊迫了。13日傍晚,“前辦”接到山東濱海軍分割槽一信,信中告知:有華野偵察大隊前往華中,你處如有南下人員可以同往。信末署名為“劉少卿”。他們以為劉是軍分割槽司令員,又聽說華野偵察大隊力量很強,光機槍就有20挺。羅清渠正心情焦急,接到這信,又聞聽到這方面的訊息,十分高興,當即下定決心,並辦了三件事:(1)命令各縣幹部隊當晚馬上動身,隨華野偵察大隊過路南下;(2)召開“前辦”黨總支委員會追定此事;(3)委派戴英俊、陳長春、陳必選等人組織鐵路南北兩個聯絡站,負責南下聯絡工作。13日當夜,各縣接到出發命令,都感到太突然,而且很多工作未結束。但大家還是接受了命令,拖拖拉拉出了發。14日上午,各縣南下人員在大齊莊 會合,才得知護送過路武裝並非華野偵察大隊,而是淮南幹部隊,僅百人左右,只有5挺機槍。(那條子也不是劉司令寫的,只是其他人的誤傳)淮南幹部隊看到淮海區南下隊伍這麼龐大,再三申明無力承擔護送的重任。各縣大隊只得表示跟隨其前進。晚飯後,大家一起出發,淮南幹部隊走在最前面開路,潼陽縣第二,後邊是東海、沭陽,最後是地專十大隊(包括灌雲縣幾十人,總聯會十幾人,五分割槽八九人),其他大隊都未趕到。那天夜裡很黑,天上又下大雪,道路泥濘,再加上南下人員中婦女、小孩不少,還有驢車等笨重的運輸工具,所以剛走幾里路,掉隊者就大批出現。淮南幹部隊百把人都很精幹,上路後早已匆匆南去,後面各縣都趕不上。最後只好全部回來,集結於苘莊湖一帶,這次過路未成功。
14日白天,“前辦”接到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2月9日發出的一封信,信中雲:“……軍部和華東局要我通知你們,由於敵之前進,五六分割槽皆較空,你們兩部分不能夠再在野戰軍之後向北轉移,應即行迅速利用目前情況,特別是郝鵬舉部已為我殲滅,郝已被俘,在白塔埠方向已有一缺口,即行分批南移,即被廠、彈廠、醫院等也要回去……”羅清渠接信後更加著急,不管昨日第一批南下成功與否,也不管準備工作到底做得怎麼樣,仍通知各縣全體南下人員到歡墩埠集合,準備重新出發。
15日,“前辦”在朱家莊召開各縣負責幹部會議,會議決定除老弱病號外,悉數南下,各縣自己交涉武裝護送,分頭過路,聲稱“分散即是為了加強”。會議中途,接到聯絡站情報,說過路很容易,只怕人少,不怕人多,使各縣甚為興奮。17日二師榮軍及一部分人員先行過路,大白天也很順利過路南下。
訊息傳回,更給大家增長了麻痺輕敵觀念。18日晚過路的有潼陽、宿北、十大隊(包括東海、灌雲及五分割槽部分人)、宣慰大隊共4個大隊800餘人,護送人員有路北東海縣大隊一個排和武交隊一個班。過路前組織工作不細,紀律規定不嚴,所以過路時紀律渙散,人聲喧鬧,一路上丟三落四,於19日凌晨抵達安峰山地區。
從2月初以來,我方在蘇魯交通線頻繁的來往,已經引起敵人的警覺。特別是17、18兩天大張旗鼓地過路,敵人對我們的情況掌握得一清二楚。他們覺得機會來了。19日中午,在沭陽縣城敵軍政召開聯席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敵28師師長李良榮等軍事頭目,還有國民黨沭陽縣縣長湯儀南、縣黨部書記潘儒林、縣調統室主任鄭傳模等人。在這次聯席會上擬定了向我安峰山地區分三路合擊的罪惡計劃。會前,重兵已集結待命,會後,軍事行動正式開始。西路是敵28師52旅156團1300餘蔣軍於下午到達陰平,夜半後向安峰山猛撲;東路是敵28師192旅一部1000餘蔣軍下午達萬匹,晚上出兵,經舒窯、大河灣,向我許洪方向襲擊;南路是28師192旅575團和52旅一部共2000餘蔣軍,夜從陳通口經賢官亭、平敏蕩、古河、山南向安峰山進犯。另外各地土頑作相應的配合。
敵人的陰謀計劃,我南下人員一無所知,但堅持在安峰山地區原地鬥爭的潼北工委已有察覺,19日他們發現敵人向陰平、萬匹、廟頭等據點大量增兵,便估計到敵人有向這一地區圍擊的可能。當他們得知18日夜有淮海區各縣南下人員近千人抵達安峰山周圍而今正在休息的訊息,馬上派人告知南下人員這裡情況嚴重,敵人有合擊掃蕩的企圖,兵指定他們向顏集方向跳動。但是宿北幹部隊和宣慰大隊起初猶豫不決,當晚上也認識到形勢的危急,才開始向南跳動,可是沭新公路已被敵人封鎖無法跳出而又折回安峰山周圍,抱著僥倖心理等待著事態發展。
潼北工委通知過南下人員,併為他們派了嚮導,以為他們都跳出去了。傍晚,工委又召集各區負責人緊急會議,分析形勢,並研究合擊時如何鬥爭的措施。當時潼北工委機關人員近百人馬上實行軍事編制,建立幹部隊,還有縣大隊三連100多人 ,各區都有武裝組成聯防大隊共三四百人。這些力量如在上半夜行動,跳出包圍圈是沒有問題的,但潼北工委機械地囿於“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約束,被動地等待著敵人縮攏包圍圈,而後再行突圍,經受了一場殘酷的鬥爭,並遭到一定的損失。
敵人於半夜前已把包圍圈佈置停當,電話線也全部架就,司令部設在青伊湖東南,只等著一聲令下發動攻擊。而這一切“前辦”毫無所知,19日夜,又令第二批南下人員出發。第二批南下人員更多,有沭陽、灌雲、東海、潼陽等縣幹部隊及地專機關十大隊共1000多人。他們由路北東海縣大隊一個排護送,於20日凌晨2時許到達安峰山西側小許莊,正好鑽進敵人所佈置的口袋中。清晨4時左右,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敵人正式發起了攻擊。處於敵包圍圈中的我方人員共有2000千餘人,其分佈情況如下:18日晚過路南下的宿北縣幹部隊300餘人(其中有一武裝連八九十人)在山南,18日晚過路的宣慰大隊及地專人員共400多人在安峰山西南的茆圩莊;19日夜過路南下的沭、潼、東、贛及地專機關共1000多人則到安峰山西側小許莊;潼北工委書記率縣大隊三連在山東面的馬圩莊;潼北工委幹部隊在山東南的小北場莊;周鏡涵率三個區隊組成的聯防大隊分別住山西面的小山莊和山東邊的六馬莊;另外,當時還有軍分割槽十旅一個連100餘人夜裡闖入敵包圍圈,敵打響之時,他們正在山東邊的西許洪莊。——總共被敵包圍在內的我各方面人員共二千五六百人。
宿北縣幹部隊從沭新公路退回來後,警覺性較高,一聽槍響,迅速把人員全部拉到安峰山上,其武裝連在王樹林的指揮下與敵人展開激戰,將大批敵人吸引過來,從而使宿北幹部隊和其他幹部隊得以衝出敵人重圍。但是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太大,這個連傷亡了四分之三,只有近20人安全脫圍。
沭陽縣幹部隊由縣長江劍農率領,先向東南想往青伊湖、濫泥洪方向突圍,未得成功。在形勢危急的情況下,江縣長當機立斷,又改向北突圍,提出:“拼死突圍”、“不打不得出去”的口號。並親率一個班斷後,全體幹部奮勇衝殺,終於從牛山附近向路北突圍成功,損失極小。
東海縣幹部大隊在組織部副部長趙立人率領下,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件,與敵人繞圍子。全部從敵人的空隙中鑽出包圍圈,亦未受損失。
戰鬥打響後,潼北工委縣大隊三連和縣幹部隊共300餘人匯合到西許洪。此時天已大亮,大批敵人蜂擁上來。在縣委副書記李鐵民、三連指導員張德超、連長張少鼎指揮下,發揚不怕犧牲,敢打敢拼的大無畏精神,勇猛地向東衝去,終於突破敵人強大的火力封鎖,勝利抵達東海縣濫洪後五鄉。
潼北聯防大隊300餘人由縣敵工部長周鏡涵率領向北跳出了包圍圈中心,在曾莊和小高莊堅持了一天,打退了土頑宋玉祺(國民黨區長)的兩次進攻,於傍晚轉移到劉圩。房山區武裝轉戰一天也於傍晚到劉圩與大隊會合。21日一起安全轉移到路北白石嶺、彭家宅。
軍分割槽十旅某連當他們明白自己闖入敵包圍中心時,立即採取應變緊急措施,在高副營長率領下,迅速搶佔安峰山有利地形,與敵人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打死打傷了大批敵人,牽制了敵人很多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各縣幹部隊的勝利突圍。這支100餘人的英雄武裝,絕大部分犧牲於安峰山上。
但是,在突圍過程中,也有部分幹部驚慌失措,造成嚴重的損失。灌雲縣幹部隊槍響後表現混亂,將槍支全部丟失,人員也損失不少;潼陽縣南下幹部隊帶隊者副縣長朱友群單騎逃生,使潼陽縣人員、物資,檔案損失嚴重;宣慰大隊領導人懦弱無能,在緊急情況下放棄領導,叫各自分散突圍,損失很大。但其中淮海報社中隊在印刷廠指導員李漢章和淮海文聯黨組成員周佔熊等同志率領下,團結一致,不畏犧牲,艱苦奮戰,終於向東突圍出去,於下午4時勝利抵達東海縣湖東口區。
在安峰山合擊之時,我各縣幹部被打散者甚多,合擊後一兩天內蔣軍如狼似虎,四處搜捕。安峰山地區的群眾多年受黨教育、有著光榮的傳統,在我散失幹部面臨絕境的嚴重關頭,很多群眾挺身而出,營救和掩護我黨幹部。有的把傷員藏到自家的地瓜窖裡;有的連夜把幹部護送到較安全的村莊;有的老人把年輕人認作自己的兒女;不少農婦把不相識的外人認作自己的丈夫。據當時估計,被掩護的幹部達幾百人,為淮海區各縣儲存了革命力量。
事件的嚴重後果及善後
這次事件損失嚴重,政治影響很壞。在突圍中犧牲約200餘人,被抓捕幹部、群眾近千人,同時損失了大批槍支和物資,還丟失了許多檔案。其中包括不少重要檔案,暴露了黨的機密 ,尤其是潼陽縣公安局的檔案,失密最嚴重。在這次事件後,很多人產生懼怕心理,有些幹部堅持原地鬥爭信心不足,使安峰山地區陷入敵手,一時難以恢復局面。另外,此事件助長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他們威逼被俘人員叛變自首,收集我工作中政策某些偏向, 進行造謠誣衊與攻擊,使我黨在政治上遭受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安峰山事件後,淮海區各縣幹部對事件造成的損失十分痛心 ,但對事件發生的原因議論紛紛,強烈要求地委查明原因追究責任。廣大幹部對“前辦”主任羅清渠更是強烈不滿。2月24日(事件後第4天),就有李漢章、方樹培、李習江、陸勇、鄧凡黎、姜祥濱六人向地委寫出《安峰山事件領導方面的意見》,其他同志也紛紛反映。
3月,在地委指示下,“前辦”與事件後重新撤回山東的各縣幹部隊召開一系列討論會和總結會,來總結安峰山事件的經驗教訓。大家對羅清渠的輕敵麻痺、對革命工作極端不負責任,意見最大。從4月1日起羅清渠進行了檢查。5月份後,形勢逐漸好轉,各縣幹部返回自己地區。
6月下旬,六地委在漣水縣六河畔金莊召開地委、行署機關專門會議進一步總結安峰山事件的歷史教訓。在6月26日會議最後一天,由地委書記吳覺宣讀《地委關於安峰山事件的總結》。
《總結》由地委秘書長魏善釗根據多次討論會及地委調查組的調查執筆寫成,全文約一萬多字,分六部分:(一)安峰山事件的經過;(二)安峰山事件的損失;(三)淮海駐魯辦事處領導的檢討;(四)關於安峰山事件本身的檢討;(五)表揚和處分;(六)經驗教訓。
在這次會議上,受處分的有:羅清渠(撤銷地區民兵副司令,並給予當眾警告);朱友群(撤銷潼陽縣副縣長);戴其成(撤銷潼陽縣公安局長);王以平、許伯千(宿北縣領導,受警告處分);湯增桐、程劍民(宣慰大隊正副隊長,受警告處分);王崇義(受警告處分);陳長春、陳必選(路南聯絡站負責人,表現責任心薄弱,不能完成任務,各記大過一次)。
受表揚的有:江劍農(記大功一次);趙立人(記大功一次);王元興(追贈為模範黨員);王樹林(表揚);李大個子(沭陽幹部隊挑夫、犯人,情況危急時竟能獨挑九十斤檔案突圍,地委決定由沭陽縣政府撤銷其徒刑並記功一次);湯化贊(沭陽縣一般幹部,記功一次);顧華(新華書店經理,儲存物資有功,記功一次);王恩恭(沭陽縣醫院主任,突圍中表現英勇,記功一次);周佔熊、趙年潤(文聯幹部,勇猛突圍並拾得搶支攜回,記功一次);黃學德(沭陽幹部隊勤務員,突圍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記功一次);王光(地區聯會秘書,突圍中沉著果敢,指揮大家突圍,記功一次)。
《總結》最後概括了四點深刻的經驗教訓,強調指出:
在敵後的戰爭狀態中,應反對麻痺,要時時刻刻研究敵情及掌握敵情變化,要有強烈的戰鬥觀念,嚴密組織,使之適合戰鬥要求;在戰場上應沉著果斷,黨員在災難臨頭時應果斷頑強堅決鬥爭;在戰鬥環境下,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應時時刻刻為黨的利益 、群眾的利益著想,提高工作責任心,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黨工作。這些都是用血換來的寶貴教訓,值得我們永遠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