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您聽說過五胡亂華的歷史,發生在西晉惠帝年間,總體說來,衣冠南渡,這是一個群狼亂舞的時代,也是個動盪不安和禮樂崩壞的年代,同樣也是一個漢人沉淪的年代。
五胡亂華十六國的歷史向來比較複雜,也是書上所指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期的狀況跟春秋戰國時期極其相似,但比其尚且更加混亂,很多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筆者想為您捋清這段歷史。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歷史事件的發生從來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真實原因的,就好比五胡亂華,雖然這段歷史的發展脈絡不是特別清晰,但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主線向我們解釋了五胡進入中原的原因,又揭示了取代式微的西晉的全部過程:用胡—擁胡—囿胡。
五胡說白了就是五大胡人,指的是橫亙在中原政權北方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當年漢朝的勁敵匈奴,還有勢力不慍不火或新興崛起的羯,氐,羌和鮮卑這四個少數民族,被後人統稱為五胡。
西晉統治者一直奉行用胡策略,對他們遷入幾乎不加阻擋,而胡人對晉有功,有居內地特權,有的甚至已經越過長城和漢人混居,但他們依舊保持著遊牧民族騎馬狩獵的習俗。
他們覬覦中原琳琅滿目的金銀珠寶和豐厚的糧食物資,但西晉王朝建立初期,天下重歸一統,國力強盛,胡人莫敢動,只是蟄伏在中原等待天時地利的到來。
然而晉武帝太康到晉惠帝太熙年間,全國各地爆發乾旱,關中大飢,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又重現東漢末年“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朝廷當時也正面臨著八王之亂,無力賑災,氐族利用這個機會煽動關中百姓揭竿而起,西晉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匈奴人劉淵打響五胡亂華的第一槍。
匈奴自古有之,自南匈奴歸漢之後,被置於適合遊牧民族生存的朔郡地區,東漢時期北匈奴西遷,而東漢統治者為了彌補軍隊數量上的不足,開始引入一些胡人加入軍隊編制,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位於中原北部或西部的少數民族,又開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內遷。
後來曹操統一北方,為瓦解匈奴對中原的威脅,將匈奴分成五部,從根本上瓦解了匈奴的內部建制,以至西晉建立之後,大部分內遷的匈奴人開始和漢人混居,而他們生活的範圍在《資治通鑑》有言:
“匈奴與晉人雜居,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莫不有焉。”
但他們仍保留了自己的民族凝聚力,以至後來劉淵起事的時候能夠如此順利。
晉武帝永興元年,成都王司馬穎為壯大自己的勢力,特拜匈奴人劉淵為寧朔將軍並駐軍鄴城一帶,以對抗幷州刺史司馬騰的進攻,沒想到,這是引火燒身。
不久,司馬騰聯合鮮卑和烏桓率數萬大軍來犯,司馬穎封地受到了極大威脅,為促使劉淵真心誠意為自己賣命,司馬穎越級提拔劉淵為北單于和參丞相事,給了劉淵足夠的軍權和地位,並許其返回幷州調集匈奴五部前來相助。
幷州原本就生活著大量的匈奴人,恰逢西晉末年,兵荒馬亂,大部分漢人遷至江南地區,這樣就使漢人和匈奴人的比例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劉淵恰好是匈奴的一份子,又受司馬穎重用,有權有勢的他很快在幷州集結了五萬兵馬。
劉淵回到自己領地後,預謀已久的劉宣等人見好紛紛推舉劉淵為大單于,而劉淵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也懂得“兔走狗烹”的道理,恰逢此時西晉王朝氣數將盡,自己又有權有勢,何不擁兵自立?
在匈奴人的慫恿下,劉淵決定放棄為晉朝打工,公開起兵反晉,後遭到司馬騰大軍壓境,退至左國城固守,在左國城,劉淵為獲得胡人的合法統治地位,假借漢朝後裔的名義於公元304年自稱漢王,建立了趙政權。
作為有遠見卓識的謀略家和軍事家,劉淵深知此刻依舊有很多恢復漢室的餘部,於是便順水推舟,奉漢高祖劉邦和漢昭烈帝劉備為正統,而自己又姓劉,對外宣稱自己是漢朝皇室後裔,利用這獨特之處籠絡人心,鞏固自己的政權。
在劉淵之前,幾乎沒有外族在華夏大地建立起完全的政權,劉淵首開先例,開闢了外族入主中原的第一個政權,匈奴人幾百年來想入主中原的願望終於實現,同時也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就在劉淵建國的同一年,西部氐族首領李雄也建立了成漢政權。
氐族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三國時期主要聚於隴蜀之間,曹操為避免“民資敵而強賊寇”將氐族遷往了內郡,西晉之後,氐族除了居住在武都,陰平之外,還形成隴南和關中兩個中心。
氐族內遷和漢人交錯居住,學會發展農業經濟,人口增長非常迅猛,在《晉書·江統傳》中更有“戎狄過半”的記載。
直至西晉末年,君王無道,又遇罕見自然災害,關中地區流民四起,為了活命,他們只能前往稍有存糧的巴蜀兩地。
大量難民紛至沓來,引起益州刺史趙廞的特別注意,他看到此時西晉王朝統治下的各郡已民不聊生,腐朽不堪,便有了傭兵割據巴蜀的念想,至於如何割據?便是收買人心。
趙廞最先想到的便是開倉放糧,招撫四處流民,讓他們吃飽肚子,居有定所後必然會為自己效忠,於是,趙廞將自己的想法上報了朝廷。
然而朝廷糧食尚缺,不能支援,但巴蜀兩地的流民對朝廷是巨大的威脅,於是朝廷便派出李苾前往巴蜀疏散流民,此時趙廞有意賄賂李苾,讓其謊報人數,並上奏朝廷允許流民進入巴蜀兩城,朝廷信了李苾的說辭,批准了趙廞收留流民的請求。
大批次流民進入巴蜀之後,趙廞特意派氐族人李特和李庠兩弟兄代為管理,沒想到兩人確是人才,不負眾望,將流民管理的井然有序,趙廞心中非常滿意,遂提拔了兩人的官職。
後來政局發生變化,趙王司馬倫廢掉賈后自己當上了皇帝,趙廞害怕自己會受到賈母案的牽連,乾脆先下手為強,偷偷殺掉內使耿騰並在益州稱王。
但李特和李庠兩兄弟在巴蜀之地的名聲實在過於強大,所謂“功高震主”,莫過於此,趙廞有了權勢,猜忌心也越來越來越嚴重,於是便派人秘密除掉了李庠。
李特得知自己的兄弟李庠被趙廞所害之後怒不可遏,調動巴蜀之地的民眾,揭竿而起趕走了趙廞,朝廷得知李特朱“趙賊”有功,給予了極厚的獎賞,怎樣李特特已不滿足於當前的身份和地位,亦想割據巴蜀之地,接下來便預謀拿下成都。
一賊未平,一賊又起,朝廷不得不派益州刺史羅尚率大軍固守成都,在千鈞一髮之際李特中了羅尚詭計,戰死沙場,其弟李流繼續帶領流民作戰,次年病死,後來繼位的李雄是李特的兒子,這是個野心和實力兼具的人物,很快便趕走羅尚,於304年在成都建立成漢政權。
待李雄去世之後,根基尚未完全穩定的成漢政權馬上就發生了動搖,李班是李雄欽定的繼位者,為其兄之子,不過才當了四個月皇帝就被李雄之子李期篡奪了帝位。
李期是個沒有大局觀的人,繼位之後只知吃喝玩樂,不懂得如何去維護自己氏族的利益,其叔李壽心存不滿,便將李期趕下了皇位,自己取而代之。
然而李壽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只知道玩陰謀權術,在他繼位期間,大興酷刑,擾亂民心,還出現了幾大酷吏,最終將成漢政權帶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朝廷出兵滅蜀,徹底終結了成漢政權。
前涼政權
漢趙政權建立初期,可謂如魚得水,風生水起,劉淵其子劉聰,繼承父志,可謂不負眾望,攻破西晉都城洛陽,而漢趙政權也達到了巔峰。
但劉聰去世之後,漢趙也重蹈覆轍,出現了西晉末年的兄弟爭鬥,政局動盪,時任相國的劉曜便趁機奪走了王位,然而羯族首領石勒趁機攻破漢趙都城平陽,劉曜顧忌石勒的勢力,遂封石勒為趙王。
此時漢趙的都城平陽經過戰爭的摧殘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劉曜便有了將都城遷往長安的想法,但當時長安為晉愍帝司馬鄴的容身之所,公元316年,劉曜率部隊直搗長安,聽聞天子蒙塵,世守涼州的張氏後人張寔率軍前來救駕,但無濟於事,最終晉愍帝司馬鄴已經出城投降,西晉滅亡。
319年,劉曜將漢政權改名為趙,正式在長安稱帝,此乃前趙,劉曜繼位之後便殺掉了晉愍帝司馬鄴。
張寔是忠於晉朝的,不過忠的是西晉,聽說晉愍帝司馬鄴被殺之後,張寔哭了三天三夜,乃至司馬睿建立東晉之後,張寔所在的涼州仍使用的是晉愍帝司馬鄴的建興年號,同時這也標誌著涼州已經徹底擺脫司馬家族的控制,前涼建立。
前涼政權最後被前秦君主苻堅所滅,亡於公元376年,算是十六國中延續時間比較長的一個政權。
後趙政權
話說319年劉曜稱帝的同時,羯族人石勒也於襄國稱王,建立後趙。
劉曜當上皇帝之後,不思朝政,對自己轄區的百姓實行高壓政策,這也導致了前趙政權迅速走向衰竭。
而當時和前趙勢均力敵的後趙,勢力迅速崛起,329年,後趙滅掉前趙,石勒自稱大趙天王,於330年正式稱帝。
那時候,整個中原以北地區已基本處於後趙的管轄範圍之內,南部則有殘延苟喘的東晉王朝,歷史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期,殊不知,另一個時代即將開啟。
前燕
當後趙和東晉以淮水為界,暫停兵戈,與民休息的同時,在中原東北部有一個新興民族興起,叫鮮卑族。
鮮卑族,東胡一支,以山得名,在東漢時期曾取代匈奴佔領蒙古高原,後來分為五大派系,東部分為宇文部,慕容部,西部分為拓跋部,禿髮部,乞伏部。
公元337年,慕容皝統一整個鮮卑族並自立為燕王,建立起前燕政權。
突然蹦出了一個新政權,又打破了當下的寧靜,東晉皇帝不得不承認前燕,前燕雖然號稱是東晉的異姓諸侯國,但實際上並不受東晉管轄,具有高度自治權。
而當時的後趙已經多番易主,正值石虎當政期間,石虎此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有名的暴君之一,不僅生活奢靡浪費,而且脾氣異常暴躁,平常無故對底下百姓增加徭役和稅收,按下了後趙政權滅亡的加速按鈕。
聽說前燕建立,將軍出身的石虎又開始狂秀肌肉,率20萬大軍攻打前燕,怎料慕容皝也是一個頗具軍事才能的人,石虎的20萬大軍不僅沒能鎮住前燕,反而被慕容皝打得四處潰散。
石虎受挫,暫停對外征戰,考慮到自己已年老體衰,便將主要精力放在選擇自己的繼承人身上,由於敏感過度,在位期間又殺掉太子石邃和石宣,重立十歲的石世為太子,非常戲謔的是,石虎為石世找的皇后竟然是前趙皇帝劉曜的女兒。
349年石虎去世,後趙又發生內亂,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遵聽說父親去世,便打著回京守喪的旗號發動變故,奪走了石世的皇位,乳臭未乾的石世才當了二十多天皇帝就屁顛屁顛滾蛋了。
趁著後趙內亂,燕王慕容儁出於報復的目的進攻後趙,並佔領後趙幽州地帶,前燕得以將都城遷往薊城。
石遵並無君王之才,實際上,那時後趙的所有軍權皆掌握在石閔手中,石遵並沒有子嗣,所以原先答應石閔待自己百年後讓其繼承王位,然而,石遵朝令夕改,立了侄兒石衍為太子。
這事讓石閔心中非常不爽,暗地裡便也起了報復之心,石衍繼位之後,石閔發兵將石衍趕下了王位,並扶持石遵的兄弟石鑑登上了王位,石鑑是個有野心,有志氣卻無謀略的人,他上位後的首件事便是杯酒釋兵權,想將石閔手中的兵權奪回來,不料被石閔反殺。
冉魏
因為石鑑事件,石虎的二十八個子嗣幾乎全被石閔解決,只剩下一個石砥駐守在襄國地帶,此時後趙無主,公元350年,石閔自立為王,並恢復複姓為冉閔,冉魏政權建立。
同年,石砥在襄國稱王,打著復國的旗號向冉魏政權發起進攻,尚未做好準備的冉閔被打的一敗塗地,逃出鄴城,石砥乘勝追擊,派出大將劉顯追擊冉閔,劉顯貪功冒進,很快中了冉閔的圈套,為保住自己的性命,劉顯答應冉閔回去後除掉石砥以圖報之,冉閔信之,將劉顯放了回去。
驚魂失措的劉顯回到襄國之後,被石砥罵得狗血淋頭,當聽到石砥要用軍法來處置治自己的時候,劉顯先下手為強,偷偷除掉石砥,並將其首級雙手奉給冉閔,冉魏乘機攻破後趙都城襄國,公元351年,後趙滅亡。
後趙滅亡同年,也就是公元351年,秦國舊地隴西一帶,氐族首領苻堅建立一個新興政權前秦,和冉魏政權並肩而立。
此時中原地帶出現前秦,前燕,冉魏和東晉四大勢力。
冉閔滅掉後趙建立冉魏後,實行高壓滅胡政策,引起當地胡人紛紛造反,前燕趁機滅掉冉魏,奪得河北地區,使自身實力得到空前加強,此時的前燕也不再屈從於東晉旗下,慕容儁自立為皇帝。
前秦偏安一隅,此時整個中原地區能和東晉直接交鋒的便是前燕,慕容儁不僅改弦更張,而且還對東晉發起攻擊,想吞併整個華夏地區,起初順風順水,因為燕王慕容儁有慕容恪輔佐,慕容恪相當於劉備身邊的諸葛亮,但不幸其英年早逝,而後來上任的慕容評是個貪婪庸俗之輩,在其打理下,前燕很快走向衰落。
而與其相反,之前偏安一隅的前秦在苻堅的打理下,由一個不起眼的政權,馬上變為一個勢力強大的國家,趁前燕在與東晉大戰中元氣大傷,苻堅於公元370年滅掉了前燕。
隨後中原地區又換成了前秦和東晉進行對峙,東晉雖然實力不強,但其頑強,中原地區先後更換了這麼多政權,然而東晉依舊雷打不動的坐落於東南地區,公元383年,苻堅全力攻打東晉,展開所謂的肥水之戰,東晉雖然受到重挫,但依舊保持著頑強的姿態,反倒是前秦自此一蹶不振。
公元383年,前燕殘存皇室慕容以回鄴城祭祖為由垂脫離前秦控制,於公元384年自立為王,建立後燕(於公元409年被北燕所滅),前秦北地長史慕容弘聽說叔父慕容垂攻打鄴城後,無比心動,跟著起兵也自封為王,建立西燕政權(於394年被後燕所滅)。
公元385年,鮮卑酋長乞伏國仁在隴西稱大單于,苻堅封其為苑川王,因其所處之地為秦國舊地,所以也叫西秦(於431年被胡夏所滅)。
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如今已面臨四分五散,苻堅派兒子苻睿率軍進攻西燕並提拔羌人將領姚萇任參謀,可惜苻睿慘敗華澤,姚萇怕受牽連,畏罪潛逃到渭水以北。
渭水以北是羌族聚集的地方,很快姚萇就被當地羌人捧上王位,建立後秦(後秦於公元417年被東晉所滅)。
公元386年,苻堅兵敗長安,怎料在逃往五將山途中被羌族首領姚萇派兵包圍,秦兵潰奔,姚萇問苻堅傳國玉璽下落,苻堅只告訴他已交由晉國,在面對死亡時,依舊不改帝王之氣,慷慨赴死。
前秦著名將領呂光聽到皇帝苻堅已死,悲切不已,回到領地涼州,命令所有將士為苻堅披麻戴孝,為聚集實力,呂光在涼州建立後涼,怎料時運不濟,公元398年楊軌等人趁勢起兵從後涼手中取得嶺南地區並建立南涼政權,同年鮮卑族首領慕容德建立南燕政權,後涼一蹶不振。
公元403年,後秦吞併後涼,隨後西涼和北涼輪番建立,接下來本是後秦大展宏圖之際,怎料報應很快降臨於後秦。
公元407年,南匈奴屠各種鐵弗部族人赫連勃勃襲殺岳父,即後秦高平公沒弈幹並佔據其部。
赫連勃勃本是戎狄人,戎狄在夏朝時期也被稱為“鬼方”,赫連勃勃以夏後裔的身份建立大夏國,後稱胡夏,一方面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地位,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自己的政權能夠像夏朝一樣國祚綿長,不過於431年就被吐谷渾吞滅。
當這些小政權在互相爭鬥的時候,在中原東北部,鮮卑族拓跋氏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北魏政權,史稱北朝,後來北魏又被分為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而南部那個頑強的東晉王朝,由於宋公劉裕發動政變廢掉晉恭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而劉宋之後又經歷齊梁陳三朝。
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率軍南下攻滅南陳,統一中國,這才使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動盪歷史徹底結束。
五胡亂華,大部分漢人跟著東晉王朝前往了南方,也叫衣冠南渡,實際上這段歷史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體現,為以後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