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的大權臣—嚴嵩說過的一句話是;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的人,沒聽說商人能鬧翻了天,事實上種田人糧食的問題,也是讓嚴嵩倒臺的原因之一,我們現在經常說起的封建王朝“三百年魔咒”最底層的原因,就是老百姓吃飯的問題,數千年的王朝更迭,其實大多都與老百姓的肚子或多或少的有關係,甚至是直接原因。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滿清覆滅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我國自古作為一個農耕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勤勞,最能吃苦的人民,然而“易子相食”這四個字,幾乎在每一個朝代的史書上都出現過,民以食為天,吃飽飯,仍然是兩千多年的古代歷史裡,每一個封建帝王治國的頭等大事,只要沒有外敵入侵,讓老百姓吃得上飯,便能稱得上是聖君,太平盛世了。
如果仔細研究,便能很容易地發現規律,王朝初期,人少地多,大家都吃得飽飯還有餘糧,接著就是太平盛世,人口暴漲,地就那麼多,人口卻越來越多,就從王朝初期的地少人多漸漸變成了人多地少,加上士族門閥,貪官汙吏,老百姓又漸漸地吃不飽了,開始由盛轉衰,如果沒有外族入侵,還能出現一個聖王賢君,透過慢慢改革情況還會有所減緩,王朝壽命延長,不然就又是一個輪迴
在古代,讓老百姓吃不上飯的原因有很多,除去戰爭,貪官汙吏等人為因素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在古代糧食出產量很低,在古代最為強盛的唐朝早期,平均畝產量也不過330斤左右,除去上稅留種,一畝地剩下不到200斤,如果碰上災年,更是顆粒無收。(朱元璋的父母就是餓死的)
這個困擾了中國古代帝王、百姓幾千年的問題,終於被一個明朝商人從呂宋島(今菲律賓)帶回來的一根植物解決了,此功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堪比秦皇漢武,這個人就是明朝商人陳振龍!
陳振龍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個書生,萬曆朝自首“首輔”張居正死後,大明朝堂便陷入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君臣對峙的局面,國家機制幾乎停罷,科考不順加上對朝廷失望的陳振龍便棄文從商
自鄭和下西洋後,雖幾經波折,但是到了萬曆年間,與南洋便又有了商貿往來,陳振龍就是這個時候去往菲律賓經商的
1571年西班牙殖民軍攻陷馬尼拉,呂宋島便成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統治的同時,也從歐洲帶來了很多南亞地區所沒有的東西,這其中就包括了甘薯,陳振龍在菲律賓第一次見到甘薯的時候,那種震驚是不言而喻的。
甘薯相比水稻好種植,不挑地,我國古代造成收成低甚至顆粒無收的原因大多就那幾個,水災,旱災,蝗災,甘薯不僅不怕這三災,而且產量巨大,生吃熟吃都可以,甚至連藤曼都可以吃!
熟讀史書的陳振龍知道這種農作物對於明王朝來說,意味著什麼,有多重要,被困擾了幾千年的糧食問題,得以解決的曙光就在眼前!陳振龍恨不得馬上帶著這種植物回國,讓所有人農民都吃飽飯!
但是甘薯是西班牙人帶來的,當時的西班牙是世界海洋強國,滿世界的殖民,也深知甘薯這個農作物的重要性,作為當時呂宋島的統治者,嚴禁任何人把甘薯種子帶走。
於是陳振龍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把藤綁在商船的繩子上,避過西班牙人的海關檢查,冒著生命危險把“種子”帶到了中國
陳振龍把甘薯種子帶回國的第二年,明朝部分地區就出現了大旱,如若按照往年,搞不好又是一次饑荒的出現,於是陳振龍就讓自己兒子上書福建巡撫,試著種植甘薯,便順利地種植成功了,於是便推廣開來了,解決了缺糧的問題。
後來人們為了感念陳振龍,修建了“先薯亭”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便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困擾了古代中國數千年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在此之前,中國古代再繁華的盛世,人口也很少超過一億,大多都在5000萬左右徘徊,自此,中國人口開始爆炸性增長!也極少會因為天災而出現的大規模饑荒!
在古代,擁有一種“旱澇保收”的莊稼有多重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以說古代所有戰爭都是圍繞著糧食打的,長平之戰前,秦趙兩國對峙了幾年,拼的就是糧食,最後趙國也是因為國內糧食實在供應不了前線了,才迫不得已轉守為攻。
這種農作物,拯救了古代很多農民,荒年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甚至改變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走勢,到1841年,我國人口達到了4.13億!(很難想象,沒有四萬萬同胞,抗日戰爭得多難)
陳振龍之功,不亞於秦皇漢武!
異子相食,應該是史書上最為沉重的四個字了,特別是對於我們這個自古以來的禮儀大邦,在古時候這四個字比任何話都更能表示我們這個國家民族走到了最危險的關頭,生活在和平富足年代的我們,恐怕很難真正地理解這四個字,感謝袁隆平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