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全國黨派眾多,軍閥林立,混戰不已。天府之國的四川,在這大背景下,自是草莽出山,英雄輩出。
所不同的是,別的省份有點名氣的軍閥不外乎一兩個,一桌麻將搭子都逗不齊。比如雲南的龍雲、盧漢;廣東的陳濟棠;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山東的韓復榘;山西的閻錫山等等。而四川則不同,有名有姓的大大小小軍閥就40多個,比較有名的就有楊森、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等人,十桌麻將還有餘。這也充分體現了四川人愛鬧熱的特點。
四川地盤就那麼點大,軍閥又那麼多,你多佔點,我就少一點,於是矛盾衝突不少,自然戰爭不斷。有統計,從1912年-1935年,23年間,四川一共發生了470多次軍閥戰爭,年均20多仗。這樣的戰爭頻率,真是舉世罕見。
話說回來,如果每次都真槍實彈的大打,天府之國的四川可能早就屍橫遍野,餓殍滿地,千里無人煙了。但在四川,雖然戰禍不斷,老百姓卻想喝茶就喝茶,想打牌就打牌,該趕場就趕場,全無戰時的慌亂與無奈。有時高興了,還三五幾個跑到戰場邊圍觀、起鬨。這就緣於四川人的豁達、樂觀、風趣、幽默的特點了。即使在彼此打仗,也有點像小孩子玩遊戲、過家家,沒當回事。
總結起來,四川軍閥混戰有四大特點,也算中外戰史上的奇觀。
首先是“口水戰”。交戰雙方彼此叫罵,先打一通嘴仗,“你龜兒子背後打黑槍,一點不地道!”“你蝦子搶我們的地盤,一點不落教!”如此等等,吵得不可開交。
其次是“槍炮戰”。言語衝突逐步升級後,就槍炮說話了。這本身應該是最恐怖的時候了,但交戰雙方似乎都像搞演習,大多對天放槍。即使瞄準射擊,打中的機率也幾乎沒有,因為槍炮太撇,能夠打中目標純屬緣分。獲勝者往往靠聲勢取勝。
更為奇葩的是,有次雙方交戰,一方動用了飛機投彈,把對方嚇得要死,結果投下來的是石條。原來買了飛機,沒買炸彈,用石條當炸彈!這可高興壞了周圍的老百姓,忙著拿繩子、扁擔去搶石條打豬槽、砌梯坎。以致後來聽到飛機聲,老百姓就衝出家門等候天上掉石條。
第三是“收心戰”。獲勝方往往會點到為止,不會趕盡殺絕。戰後還會安頓失敗者的家屬,安撫失敗者的轄區民眾。有時還會派人通知對方“你媽老漢我們照顧著的,你在外面不用擔心哈!”雙方的家屬碰了面,還是會像往常一樣,泡茶館,打麻將。
之所以這樣,原因是交戰雙方官兵不是親戚,就是同學或同鄉,存在“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所以彼此下手都留有餘地,根本沒有置對方於死地的想法。在打仗時把槍口對準天空開槍,聽一聽響聲,有那麼一點戰爭的意思就行了。在對方戰敗撤退時,有時還會提醒對方:“狗娃子,明天三老漢兒嫁女子,記得去喝酒哈!”
第二天,兩人就在喜宴上喝酒、划拳了。最多怪罪兩句:“么爸,昨天你硬是對我下很手哦,差一點子彈就打到我了!”對方於是曰:“狗娃子,你還好意思說!你娃兒硬是瓜得很嗎,老子瞄了半天才開槍,你龜兒子也不曉得躲一下。打死你狗日的,我咋跟你老漢兒交代嘛!”僅止於此,然後又是喝酒划拳打麻將,其樂融融,一點看不出有交惡的痕跡。
還有搞笑的事。一次雙方戰鬥正酣,可交戰雙方主官還在麻將桌上廝殺。一個傳令兵來報:“報告長官,對方火力太猛,我們攻不上去。”於是,長官朝對座說道:“老疤,讓點嘛,好歹讓我們前進幾十米,才好向老大交差噻!”於是老疤向自己的傳令兵下令:“命令前方休息一下,讓他們前進30米,抽杆煙再打。”然後朝對面道:“就三十米哈,多了我也交不了差哦。”一場戰鬥的程序就在麻將桌上談好了,一點不傷和氣。
還有一次,兩支四川軍閥部隊正在打仗,一個閒人捧著一碗麵條,一邊吃一邊觀戰。正看得興高采烈時,一顆流彈飛過來將他打死。閒人的家屬不幹了,去找軍閥賠錢,軍閥竟然真的賠錢了事,一點都不拉稀擺帶,頗有袍哥人家風範。
這就是四川軍閥打仗如家常便飯,打完仗又沒傷亡多少人的原因。
第四是“講規則”。四川軍閥之間,還有一種默契,大家都不約而同遵循,即“四不打”:“農忙不打、收割不打、田間不打、過節婚宴不打。” 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戰爭對農業生產和老百姓生活的直接破壞。這也是雖然戰禍不斷,四川老百姓還能樂觀生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