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金沙遺址發現20週年。
2001年2月8日發現的金沙遺址,被譽為“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大量珍貴文物的出現,為考古發掘帶來接連不斷的驚喜。此後的6年時間裡,從考古發掘、遺址保護、博物館規劃到原址建成的金沙遺址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成都創造了特大城市市中心遺址保護的又一個奇蹟。
同時,這20年來,自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金器等珍貴文物,無不生動地展示出商周時期古蜀人透過祭祀表達出的對祖先與自然的崇拜,也持續引發大眾對古蜀文明的關注,以及對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探尋。
紅星新聞記者先後專訪了三位對金沙遺址有著長期、深入研究的考古界權威專家,請他們談自己對金沙考古這20年來的一些思考。
一波強烈的“青銅潮”沿長江溯江而上
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唐際根是國內研究商代考古的權威專家,曾主持殷墟考古25年。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大致在公元前16世紀後期,即商文化早期略偏晚的階段,在商文化迅猛擴張的程序下,長江流域進入青銅時代的全新階段,形成了與中原商王朝青銅文化有密切關係又兼具各地特色的青銅文明。
“大約在商王朝中期,這波強烈的青銅潮沿長江溯江而上,抵達成都平原。三星堆祭祀坑中看到的多件青銅罍(léi,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便是當年商文化擴張留下的證據。”因此,在唐際根看來,古蜀文明本質上是立足於成都平原自身文化傳統發展起來的本土文明,但它一直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其中尤以商王朝給古蜀文明帶來的影響最為強烈。
“與金沙同源的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幾乎完全來自於中原商王朝。然而,面對中原文化的衝擊,古蜀人並未照單全收,而是在吸納先進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的傳統。這便是考古學者經常說的‘多元一體’。”唐際根說,“很多人從殷墟去尋找三星堆青銅文化的源頭,其實是時間錯位了。殷墟是商王朝晚期,而長江流域受到商文明衝擊是在商早期。成都平原的古蜀文明與殷墟時期的商文明,應為兩個並立的文明版塊。”
和商朝人一樣,古蜀人也成批祭祀祖先
對於金沙遺址考古發現的相關研究,唐際根認為,如今進入了關鍵的資料消化期。“當年的發現很轟動,當年根據考古材料能夠得出的結論或作出的推測基本上都提出來了。比如當時得出的金沙遺址主要是祭祀遺存等結論,現在看來都是完全正確的。目前是將研究推向深入的階段,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階段。不過去年以來,三星堆6個祭祀遺存坑的發掘,又給了大家重新審視金沙與三星堆關係的機會,對金沙的研究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推動。”
在唐際根眼中,三星堆和金沙是古蜀文化的一個整體,已無需贅言。以三星堆、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明,與以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為代表的商文明,二者之間也有許多相通的文明因素。例如祖先崇拜,便是二者的共性。
“商朝人篤信祖靈。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商人對祖先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唐際根說,“商朝人祭祀祖先,既可以單獨祭祀其中一位,更可以成批祭祀。甲骨卜辭中有諸如‘十示、廿示’這樣的數字,所記錄的便是成批祭祀祖先。十示,便是祭祀十位祖先,廿示,便是祭祀二十位祖先。”
唐際根認為,金沙的“瓦形”黃金面具就是受祭者(王的祖先)的化身,而三星堆新近的發掘中也出土了青銅大面具和黃金面具,性質相同,都是代表受祭的祖先;金沙的青銅小立人和三星堆的青銅大立人,則代表著施祭者或祭祀者(巫師)的形象。
甲骨文提供線索,出土文物則相互印證
“對金沙的研究經過20年的資料消化,我們對古蜀文明的認識比過去深刻多了。”唐際根說,參考甲骨文記錄來觀察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可以看到祭祀遺存中包括有“受祭者”“祭祀者”“祭器”和“祭法”等。比如瓦形面具是受祭者,而象牙、青銅器、玉璋、虎牙、海貝等很難獲取的物品就是祭器。甲骨文提供線索,而金沙和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則相互印證。古蜀國的祭祀文化變得更加清晰。
唐際根強調:三星堆和金沙作為古蜀文明的一個整體,對二者的研究不能割裂,也不能僅限於成都平原。“不僅僅要跟中原和長江中下游打通,也要考慮到來自西北的影響,甚至應該考慮到印度的哈拉帕文明影響,考慮到紅河河谷作為古代文化交流通道的作用。”
三星堆和金沙的出土器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古蜀人難以在本地取得的珍品,例如海貝。這些器物的珍稀性,決定了它們具備了作為隆重祭祀場合中的祭品的條件,也引發了有關古蜀文明來自域外的猜測。
唐際根說,古代文明中,透過遠端貿易或其他方式得到遠方珍品的例子很多,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認為整個文化或文明來自遠方。“古蜀文明接受來自中原以外的其他文明成果是正常的,但有一點必須強調:古蜀文明是基於本土文化發展出來的文明,對古蜀文明最強烈的影響則來自中原,來自黃河流域,同時也有長江中游文化的影響。”
唐際根最後還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安陽殷墟出土過一具完整的幼年亞洲象的骨架。“據研究,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氣溫大致比現在高3-5度。那麼,長江流域的氣溫肯定也高於今天。當時的四川盆地氣候溫暖潮溼,三星堆和金沙都出土大量象牙。這些象多半來自本地。”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