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的馮夢龍曾說過:
“將在謀不在勇,兵貴精不貴多。”
意思就是將領打仗要更注重智謀,士兵們則要精幹而不是隻求數量。這個說法一般人都能明白,新中國的領袖們自然也深知這個道理。
然而,真正要下決心把軍隊的人給減下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從當時的國情、軍情出發,高瞻遠矚,對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多次精簡整編,減額幅度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每次大裁軍,人民解放軍都要經歷一次劇烈的陣痛。但是,每次陣痛之後,它都會獲得一次更加富有活力與朝氣的新生!
毛澤東適時應變,決定百萬裁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儘管當時國內的解放戰爭已經基本取得了勝利,但新生的中國卻面臨著嚴峻的形式。
經濟上,我們百廢待興,再加上天災不斷,僅1949年,國內各地就有1.2億畝土地受到輕重不同的損害,災民一度高達4000萬人。而在一些官僚資本主義的操縱下,投機市場統治著工商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整個國民經濟都處於崩潰的邊緣。
雖然新中國已經全面解放,但在一些地區,依然潛伏著上百萬武裝土匪、特務和反動黨團骨幹等反革命殘餘勢力,他們仍然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操縱下,瘋狂地進行反革命破壞和顛覆活動,嚴重威脅著新生的人民政權。
再加上西藏問題等等,新中國面臨的困難只多不少。
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恢復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已經在事實上成為了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
當時,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共有550萬人。沉重的軍費開支,令本來已經十分薄弱的國民經濟雪上加霜。並且,在這支數百萬人的軍隊中,空軍、海軍和陸軍特種部隊的數量很少,這同現代作戰的要求極不適應。
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開始,大規模裁減軍隊的時機已經成熟。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經過認真分析當時的國際國內情況,毅然決定壓縮人民解放軍的總規模並進行精簡整編,整編方針是縮減陸軍數額,其中主要是步兵,加強空軍、海軍以及各特種兵部隊的建設。
關於這次裁軍,毛澤東主席的意見是:
“人民解放軍應在一九五〇年復員一部分,儲存主力。”
於是在毛主席的指示下,1950年5月,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了全軍參謀會議,由聶榮臻總參謀長主持,朱德總司令到會講話。在這次會議上,大家確定瞭解放軍的整編原則:
擔負剿匪和其他軍事任務以及從事生產的部隊,力求少變動,不要變動太寬,全國陸軍統編為國防軍公安部隊;
國防軍分為戰時和平時兩種編制,平時一般採取“三三制”編組,野戰軍領導機關兼大軍區領導機構,兵團領導機構除調出建立軍兵種領導機關的單位外,其餘兼省軍區領導機構;
整編後的陸軍軍、師,統歸大軍區直接指揮;
加強陸軍師的領導機構,使其具備獨立作戰及軍兵種聯合作戰的能力;
中央軍委成立公安指揮部,統一指揮全國軍事系統中的公安部隊和屬於政府系統的人民警察。
這次會議結束後,全軍便開始進行整編,直至1950年底,全軍共精簡17.1%,總復員人數達到29.3萬餘人。不過,由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人民解放軍的精簡工作沒有繼續進行,反而在1951年10月又擴編至611萬人。
1952年1月,根據抗美援朝戰爭形勢的發展,毛澤東批准了中央軍委的《軍事整編計劃》。這個計劃把武裝力量劃分為國防部隊和公安部隊,要求1952年到1954年國防步兵部隊從258萬人減少到135萬人,軍兵種部隊由61萬人擴大到84萬人,總部和各級機關由112萬人減為38萬人,院校由10.8萬人擴大到12.8萬人,全軍總定額保持在300萬人左右,地方部隊95萬人改編為公安部隊。
透過這次整編,到1952年底,國防部隊在1951年底的基礎上又精簡了28.3%,公安部隊精簡了31.6%。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解放軍的首次百萬大裁軍,裁減人員超過了150萬。
透過第一次百萬大裁軍,軍隊的總人數雖然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保障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國民經濟仍然難以承受,尤其是1953年我國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的條件下,這種情況表現非常突出。
於是1953年,中共中央又作出了軍隊系統(包括公安部隊)應在整頓組織,精簡機構和冗員,加強技術訓練,提高部隊質量的基礎上大力縮減軍費開支的緊急指示。
到1955年底,全軍又裁減人員約100萬,與1952年相比,全軍共精簡了23.3%,再一次為國家減輕了經濟負擔。
1956年9月15日到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次會議上指出,我國目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提高軍隊建設質量,1957年1月,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了擴大會議。會議討論了國民經濟建設同加強國防建設的關係問題,通過了《關於裁減軍隊數量加強質量的決定》和全軍組織編制調整方案,決定把軍隊總員額在1957年的基礎上再減少三分之一。把原來的陸、海、空、防空、公安五個軍種合併為陸、海、空三個軍種。
這次整編,又減少了軍隊員額100餘萬人。
雖然陸軍一直在減員,但其他兵種卻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而且透過這次裁軍,增加了用於改善武器裝備的經費。
50年代後期,陸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一批國產武器開始陸續裝備部隊,同時淘汰了一些效能過時的蘇式裝備,陸軍裝備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至此,陸軍的諸兵種合成體制已基本形成,並初步具備了現代條件下遂行合同作戰任務的能力。
鄧小平單刀直入,解決將領老齡化問題
在1966年以後的一段時間裡,由於一些特殊問題,走了錯誤路線,部隊又開始擴編。到1971年,全軍總人數與1965年相比,又增長了20%多,同1958年相比,則增長了1.53倍。這同軍隊建設的要求極不適應。
終於在1980年3月,鄧小平復出,他堅定地指出:
“冷靜地判斷國際形勢,多爭取一點時間不打仗還是可能的。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應當儘可能地減少軍費開支來加強國家建設。”
於是中央軍委據此決定,人民解放軍再次進行精簡整編,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經過這次小規模的整編,到1982年10月底全國人口普查時,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為423萬人。
1984年11月,國慶閱兵結束後鄧小平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他提到:
“80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
這一次,鄧小平單刀直入地提出了軍隊高階將領老齡化問題。他接著說:
“我們軍隊在幹部老齡化問題上,如果說軍以下解決了,那麼在高層領導方面還沒有解決。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困難,困難也得解決,不解決不行!”
“這是個得罪人的事情吶!我來得罪吧!不把這個矛盾交給新的軍委主席,我希望在座的同志也不要把矛盾留給後來人。”
鄧小平的決心不僅僅是要解決軍隊將領的老齡化問題,他要對軍隊進行一次大手術——裁軍一百萬。
這一百萬人怎麼裁減呢?鄧小平認為:
“現在主要不是腫在作戰部隊,當然是部隊多了一點,但主要是腫在各級領導機構。所以說,‘消腫’主要是總部、軍兵種和大軍區。減一百萬,恐怕大多數人要在這裡減。減了以後這些機構的效率肯定會提高。那時候,我們軍隊蓬蓬勃勃的興旺氣象就會真正岀現!”
這次軍委座談會結束後,中央軍委根據鄧小平的講話精神,充分研究和論證了百萬裁軍的整編方案,確定了改革體制編制,加強合成,調整編成比例,減少幹部和保障人員,淘汰落後裝備的總方針。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在北京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根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提出的軍隊改革體制與精簡方案,作出了一個令世界為之震驚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裁減員額100萬。
這次裁軍,猶如一次對一個龐大的機體實行的脫胎換骨般的大手術。經過這次百萬大裁軍,人民解放軍的編制體制更加適應平時訓練和未來作戰的需要,在精兵、合成、平戰結合、提高效能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這次歷史性壯舉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根據80年代以來國際國內形勢所發生的重大變化,透過對國際戰略格局、戰爭與和平的發展態勢的預測,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它標誌著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從此由長期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真正轉移到了和平建設的軌道上來。
中國單方面裁軍一百萬,與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加強軍備競賽、在裁軍問題上說得多做得少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照。這一行動向世界表明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和平的誠意,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