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至武王伐紂勝利以後建立周朝,當時的國家概念是聯盟的性質,由於生產力、通訊、交通、制度模式的相對不足,無法產生集權的權利核心。大國畏其威,小國懷其德,這是史書中記載的周國之所以可以作為盟主的解釋。可以作為盟主統領大小諸侯的兩個基本標準,一是自身國力足夠強大,二是針對需要的仲裁足夠公正。
武王以後傳至第八代周夷王,諸侯開始出現覲禮不明的情況。就說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有的諸侯國經過長足的發展,已經不再畏懼周國的強大,也就是禮樂已經不再是每個諸侯必須遵守的規則了。強者制定了規則,並且擁有武力,才是周禮執行下去的基礎。
到了周朝的第九位天子周厲王,更是因為施政不當被國人所殺,此乃千百年民變之始。史書上一筆帶過的事情往往是需要我們深加品味的地方。隨著周國國力的衰退,不但有諸侯開始敢不敬天子,進而國內的貴族也出現了嫌隙,導致國君被殺。周厲王的死肯定不是周國以外的人造成的。不然即使是行業的名譽主席,也不能任由他國亂來。
從外部矛盾轉移到了內部矛盾。到此時成為盟主的兩個必要條件都已經失去了,不在強大的周國不能威服四方,內部混亂不堪的周國也肯定不再是道德典範。
周朝中興的天子周宣王雖然廣納賢才使得國力強盛一時,但是大小諸侯國經過百年的成長,已經不是殷商時期的那般不堪,強弱形式沒有明顯的高出很大一截,不然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姜戎也不敢違抗周天子的命令。周宣王為了顯示戰力御駕親征,結果以失敗收場。這樣的話,前幾十年的經營馬上就看到黎明的時候,經過姜戎的迎頭一擊,再次不被諸侯所敬畏。
待到周幽王即位的時候,天子的宗親也就是貴族們,開始逐漸擺脫附庸的角色,烽火戲諸侯表面看是周幽王好玩開的一個玩笑,實際上也是藉此檢驗一下,逐漸衰弱的周王室是否還有統御畿內諸侯的能力。在這裡大膽假設一下,應該是由於周王室附庸的不在聽命於周幽王,結果又沒有正當的理由來描述這個現象。最後就有了一出周幽王玩物喪志的一出好戲,作為天子會不會真的拿天下大事開玩笑不說,單是圍繞這周王室的公卿們都不會讓他如願以償。
烽火戲諸侯這齣戲簡單到,描述就跟快進一樣的局面,烽火點燃諸侯來了,然後知道是玩笑又不聲不響的走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樣重大的政治錯誤,難道周幽王的公卿們不會拿出具體的方案來彌補可能發生的後果嗎?比如緊急開個會,召集畿內諸侯們說明下是天子喝醉了,以後絕對不會如此荒唐之類的。什麼都沒有的就又過了幾年。諸侯沒有盡到諸侯的職責,天子沒有天子應有的儀態。為臣者算作不忠,為君者算作無德。由此可以看出,根本就不會發生烽火戲諸侯的事情,只是各位諸侯需要一個理由來逐漸擺脫天子,自己悶聲發展國力。
經過周幽王老丈人申候的不懈努力,終於借犬戎主之手殺掉了天子,可憐西周王朝十一位天子中就有兩位遭到殺害,一位是本國的臣民,一位是最不入流的犬戎。真是誰都可以拿捏的軟柿子。這樣的周國已經不能令大國畏懼了。已然成了云云眾國中的一員,只留下一個世人扣的高帽子繼續危害自己。其他的諸侯都可以兼併擴張,只有周天子不行,大家可以給你面子,但是實惠就跟你沒有關係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輪番登場表演。
也就是說西周天子實際的身份從董事局主席到行業協會會長的轉變是從周夷王甚至更早以前開始的。至於後來的一幕幕戲劇,都不過是各個大諸侯之間默契的一種制約。殷商的遺民擾亂了周朝的江山,如果一竿子打倒了,周國還有繼續奮發圖強的機會。如果不打倒也有辦法讓你不能擴張到足夠強大。那繼續尊王攘夷就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