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四川的名字來歷,一般有幾種說法,你曉得哪種才是真的嗎?
第一種,以巴蜀大地上的四條河流命名。
河者川也,四川,顧名思義乃四條大河流經之地。四川境內多大江大河,其中川江(長江四川段)、岷江、嘉陵江、沱江四條最大最出名,另有說是岷江、沱江、金沙江、嘉陵江或者是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即烏江)四條水。上述說法稍異,但都以四條大江命名。
第二種,諸川匯聚,以境內的四川境內北川、青川、汶川、沐川等各個地名“川”匯聚而成。
以上兩種說法是很多普通人所熟悉的四川名稱的來歷,但實際上都是牽強附會而來的,四川真正的名稱其實是這樣來的:
古稱:梁州
《禹貢》說:“華陽黑水惟梁州”。
周:巴國、蜀國
周朝,四川東部有巴國,西部有蜀國,故合稱為巴蜀。巴國“東至魚復(今奉節縣東北白帝城)西至僰道(今宜賓市),北接漢中,南極黔涪”,以今重慶市為中心。蜀國“東接與巴,南幾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以今成都市為中心。
秦:巴蜀二郡
秦惠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國、巴國,置巴蜀二郡。
漢:益州
漢代四川稱作益州。漢武帝時置犍為、沈黎、汶山、牂牁、越嶲五郡,隸屬益州刺史部。
三國:季漢(蜀漢)
三國時,劉備在四川建立季漢政權,魏統一天下後稱劉備政權為蜀或蜀漢。
晉代:四川分為梁、益二州
唐:兩川、三川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改益州為劍南道,改梁州為山南道。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分山南道為東、西二道。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劍南道為東、西兩川,置東川和西川兩節度使,從此四川始有兩川之名。
唐代宗時,將劍南東、劍南西、山南西三道置三道節度使,又稱三川節度使,或簡稱為“劍南三川”,於是四川又有“三川“之名。
川,指的是平野、平地,和八百里秦川、一馬平川等,都作平壩意義解釋。
宋:四川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滅後蜀以後,分置西川路和峽西路。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併為川峽路。
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又分西川路為東、西兩路,分峽西路為利、夔兩路。西川東路治梓州,又稱梓州路;西川西路治成都,又稱益州路。從此四川為益、梓、利、夔四路,一般稱為川峽四路。又總稱為四川路。“後遂省文(簡稱)名為四川”(見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一《四川》條)。
“四川”一詞在宋徽宗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的詔書中被正式使用。
元:四川行省
元代設定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
明:四川布政使司
清:四川省
建國初期: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
這下弄醒嚯了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