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處最高之位,擁天下之大,需要管理最龐大的複雜體系,內政與外交,高層的政爭,人才的選拔,地方的控制,邊疆的穩定,黃河的治理,災民的賑濟,社會的穩定,生產的發展……問題之多,不勝列舉,所以皇帝必須不斷學習。
說到皇帝的政治實習,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守成之君,其實開國之君同樣需要學習。開國之君學習的難點在於從“馬上得天下”到“下馬治天下”的角色轉型。即便成功轉型如唐太宗、宋太祖,也會遇到很多麻煩。宋太祖某日退朝之後,悶悶不樂,獨自坐了半天不說話。等他臉色和緩的時候,旁邊的人就問他為什麼不高興,宋太祖說:你以為皇帝是好當的嗎?順著性子處置了一件事情,結果發現錯了。想起來真是不舒服!
開國之君責任重大。他是奠定一個朝代格局的皇帝,他的說法、做法會被本朝後世的皇帝奉為祖宗之法。那麼,開國之君怎樣才能做到格局宏大?單憑個人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善於向歷史學習,瞭解既往朝代的興亡教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這方面,最著名的負面典型是明太祖朱元璋,1600年的宰相制度,說廢除就廢除,這推倒一切的膽力令人驚歎。
開國之君需要政治實習,守成之主更需要學習。他們要學的東西更多,怎麼跟大臣打交道,怎麼處理檔案,怎麼簽字畫押,怎麼樹立權威,怎麼運用權力,事無鉅細都要學。宋英宗剛即位的時候,發生過一件小事。
先皇是病死的,沒能治好先皇的病,醫療小組難辭其咎,於是英宗就跟宰相們一起商量怎麼處置那12位倒黴的大夫。有宰相提出,其中兩位很晚才加入醫療小組,應當輕責。沒想到英宗忽然變了臉說,聽說這兩位大夫是宰相推薦的,對嗎?宰相們只好承認。英宗依然板著臉說,那我就不敢說了,還是各位大人來裁決吧。最終,在12位受到處分的大夫中,這兩位是被修理得最狠的。
英宗嚴懲兩位大夫,目的就是要向宰相們宣示權力——雖然朕是你們輔佐上來的,但朕既已是皇帝,那朕的意志就至高無上,必須得到尊重。這就是宋英宗最初的權力操練。
從登上帝位到宣示權力,再到樹立權威,乃至熟練地運用權力應對紛繁複雜的突發和重大事件,成為一個最高決策者,其實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而皇位繼承人的選擇餘地又是那麼有限,基本上能上來的也就是一般人,所以,為了保證皇帝能夠正確地操控皇權、管理國家,就必須對皇帝和皇太子進行教育。
中國的皇帝,即便像劉邦這樣出身平民,作風粗魯到會往儒生帽子裡撒尿的,尚且重視文化。到了宋代,出現了皇帝的讀書會,叫作“經筵”。在經筵中,老師是最優秀的儒者,教材是儒家經典、本朝列祖列宗的語錄和光榮事蹟彙編,以及歷史書——《資治通鑑》就是經筵教材。透過經筵學習與政治實習,慢慢地,理論結合實際,歷史映照現實,皇帝就知道規則是什麼,邊界在哪裡,該怎麼當皇帝了。沒受過教育或者毫無準備就登上帝位的皇帝,往往會成為國家的災難。
摘自 | 《領導文萃》2021年10月下
稿件來源 | 《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
本文作者 | 趙冬梅
責任編輯 | 少時
微信編輯 | 箋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