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亦名“茨菰”。“茨菰”,乃純植物名;而稱“慈姑”,則有了人文的內涵。蓋如“慈孝竹”疇。《本草綱目》對茨菰有描述如此:一根歲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子。故以名之。謂其春植一粒種,秋收實累累然。
你看看,它分櫱的晚輩們,圍主根而坐。那主根提攜、拉扯著小兒,似圍爐夜話,喁喁有情。如一老婦護犢。非“慈姑”而何?人們在種植、享用時,也因其名而得教益、啟迪。
而在我潛意識裡常將它與荸薺比。除了其均屬水生植物外,更在於它們有諸多可比之處。就其果實球莖而言,茨菰通體粉白,荸薺全身棗紅;前者長圓形若湯圓,後者橢圓似湯婆子,前者大於後者約兩三倍。然二者身上都有一圈圈圍脖似的茸毛,如漁夫的棕蓑衣,發芽處都有一個喙狀的尖尖。不像芋艿形制各異,而它們都比較規整,如脫胎於一個模子。若擬至於人,一個像白盔白甲的呂布,一個似紅袍赤臉的關公。若論其莖葉,茨菰莖若芋艿青梗,有楞,中空外直。葉似箭鏃,也像燕子的尾巴,風過處翩翩翻舞,一副紳士範。所以它還有另一個別稱叫“燕尾草”。荸薺莖葉則如蒲草,細勁筆直,硬生生矗在田旮旯裡,像不合時宜的倔老頭。
茨菰的花怎樣?印象淡薄。莫非是它的紳士般的葉蓋過了花的風頭?事實上它有花,古人有“岸蓼疏紅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的詩句。其花粉白,然像浮萍般碎小,每朵三瓣如三葉草,中間有蕊,似未成熟之蛇莓,青色,肥厚而飽滿,宛如小家碧玉。無怪乎粗心的人們不在意了。只有懂得欣賞的人,才發現它的美。比之芋艿無花,它還好,儘管小,畢竟有花。有花就有夢。
它生長於水網地帶,地宜卑隰,勿脫水。其生長慢,週期長。夏初植入,待入冬才可以開挖,歷半年餘。其間,附以腐草、豬塮為肥,兼取其土質鬆軟,宜於生長。經過風霜雨露後的茨菰,鉛華落盡,其精華全歸斂於球莖,那就是供人們享用的茨菰了。除非你到市場上去賣,才大畈大畈地挖掘,否則,一般農家都隨吃隨挖。堊在泥土裡越冬,保鮮保溼,口感不稍變。
茨菰不若芋艿、土豆,一燒即酥。它比較生脆,有些像荸薺,但沒荸薺爽口。覺得它介乎芋艿、荸薺間。茨菰可做許多種菜餚:茨菰百合、茨菰豆腐湯、清炒茨菰、茨菰燒肉。反正茨菰如牌中的百搭,可以作主,也可以為佐,花樣百出。只要看主人的喜好。如我則喜歡茨菰燒肉。
於吾鄉,茨菰不若芋艿、菱藕之遍植。而松江、青浦及蘇浙,都有種植且供應市場。蓋地勢、水位高低,抑或俗尚故也。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茨菰乎?慈姑也!(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