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有何地位?關於這個問題,說實話,破四舊立四新以來,傳統文化遭到嚴重的破壞,這個可從臺灣與大陸的對比而知。
我們所講的傳統優秀文化是什麼?我認為就是儒、釋、道三家,而且是以儒為主,以道為從,以釋為客。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儒家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心骨,儒表法裡,君王以仁孝治天下,這是中國文明得以綿延的重要因素。
“道”附於“儒”,並對其進行補充。換言之,當你在現實中不得志的時候,可以到老子那裡尋找心靈的安慰。
“佛”從漢代才傳進中國,到了南北朝以後盛行。我認為,如果沒有北魏孝文帝,中國可能就變成了佛教國家。
北魏孝文帝雖是鮮卑族,但他把他的鮮卑貴族慢慢從平城遷都洛陽,又改漢姓,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我們講傳統優秀文化就是儒、釋、道,以儒為主,道為從,釋為客。五四以後,講儒學的都是佛、道里面的高人在講。從取消科舉制度之後,儒學地位就一落千丈,直到十八大以後,儒學才得到徹底的除罪化。所以,中華文化復興不是在講佛,也不是在講道,其實是在講儒學的復興,儒學就是我們復興傳統文化的主心骨。這是第一點。
其次,我想從我個人的經歷講一下儒學的現狀。我在唸高二時自學《易經》,但我真正看懂《易經》是到德國唸書時,讀了一個德國的翻譯本,那時我才看懂《易經》。為什麼?因為在國內的時候,在臺灣,國學底子還不好,看古書看不懂,情況非常糟糕,白話水平很差,連高考都沒考上還敢寫《易經》的註解?等到了德國之後,我看了Richaid Wilhelm(衛禮賢)的德文譯本,我才第一次真正讀懂《易經》。我衝擊很大,那表示什麼?事實上,我們和自己的傳統文化處於嚴重割裂的狀態。要趕快搶救,把它補充起來。我在德國專門研究康德,在德國不管研究哪個課題,我從我的博導那裡得到一個啟發:就是不管研究什麼問題,你一定要先把這個問題、這個課題的歷史搞清楚。一定要知曉這個問題誰已經研究過了,為什麼現在還值得你來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是否有創新有突破,這樣的研究,才真正具有原創性,才有意義。
所以,我們現在與傳統文化處於嚴重割裂的狀態,要趕快搶救,把斷開的橋搭建起來。這樣一來,我們才有資格講復興中華文化。要完成中華文化的復興,要建設美麗的中國夢,始終與優秀傳統文化自身密不可分。
孔子與朱熹的精髓與異同
都說孔子述而不作,什麼叫“述而不作”?這個“作”就是創作、創新,“述”就是前古聖人已經講過了,我們把它如實傳述,這就叫作“述而不作”。西方文明都鼓勵創作,最經典的都沒學好,才學多久就要創作?這是需要時間的,要明白先要做什麼,然後才會有能力做什麼?
舉個例子,十七、八世紀之交,西方世界的文化巨人萊布尼茲的繼承人就是Christian Wolff(可譯為“沃爾夫”)。1721年,沃爾夫作了一場關於《關於中國人的實踐哲學》的主題講座,他一開口就講,我的哲學思想與中國的孔子完全一致。為什麼我不講孔子的實踐哲學而是中國人的實踐哲學?他說因為對孔子而言,他是把他之前古代聖王的格言至論進行梳理整合,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最厲害之處,就在於把中國上古、中古的聖賢彙集在《六經》裡,這叫“述而不作”。倘若沒有孔子的話,中華文化萬古如長夜。孔子的偉大就是把這些精華匯合,以教導學生。如果沒有孔子作《十翼》的話,我們後人怎麼能聽得懂《周易》的卦爻辭義?孔子晚年喜好《易》,並對《周易》進行註解,把前人對《周易》的研究精華匯聚於此。
在這一點上,朱熹無疑是忠實履行孔子的“述而不作”。朱熹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前人最優秀的基礎上的創作。舉例來說,《朱子家訓》的原作是誰寫的?是程顥,即明道先生的《程氏家訓》。但朱子就把天賦極高的程顥寫的《程氏家訓》潤飾之後,就變成了《朱子家訓》。再舉個例子,我專攻的《近思錄》也不是朱子一個人獨立完成的,亦由“東南三賢”之一的張栻整理。再比如說,二程最傑出的弟子楊時的《二程粹言》。朱熹看到《二程粹言》還不夠,應該要把其他弟子記載的彙總過來,而且還要擴大到他的老師周敦頤,他們最傑出的學生,就是他的表叔張載,就編成了《近思錄》,這些都體現了朱熹“述而不作”。
尤其更重要的《四書集註》,費了朱熹一輩子的心血。《四書》是怎麼來的?也是從二程而得,二程就講,如果你能夠把《論語》《孟子》讀通的話,那麼六經也就通了。他說之後還要讀《大學》,最後還要讀《中庸》。所以朱子就是按照二程留下來的,把《論語》《孟子》,然後與《禮記》中第三十一篇《中庸》,第四十二篇《大學》合在一起,這就是《四書》。然後一輩子就在為《四書》作集註,在理學家裡很少有經學家,顯然,朱子已達到經學家的水平,所以這也是“述而不作”
說到這裡,我想說一說王陽明,王陽明當然也是聖人,但我認為他不是合格的學問家。因為他在引述經典時,十分任性、隨意,常常錯引、漏引、誤引或亂引,這個問題很嚴重。王陽明是思想家,但絕不是合格的學問家。他只集中在《大學》,他的學問怎麼去和朱子比?王陽明對朱子是最矛盾的、最糾結的,又崇拜他又想要超越他。可以這樣講,沒有朱子學就絕對沒有陽明學。在今天,學陽明學的人,如果把重點放在陽明與朱子的岐異,這是不可取的。我認為,學陽明學一定要先站在這個認識上,陽明和朱子均為儒學大家,要從他們的共通處入手,才會發現他們的不同,只有研究他們的異同,才能看出陽明傑出的地方。
我認為朱子是孔子以後書讀得最好,學問做得最好,也是最能全面闡揚孔子思想的人。說到孔子與朱子的精髓到底是什麼?這也是我長期思考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文明能夠數千年延綿不絕?這與儒家思想是分不開的,我總結為三個字:第一個字就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仁愛的“仁”;第二個是中庸的“中”;第三個是家庭的“家”。
孔子的中心思想“仁”,“克己復禮曰仁”。這個“仁”一定要兩個人才叫“仁”,所謂“孺子將入於井”。西方人喜歡講個人主義,中國人不講個人主義,一定要兩個人,所以才有五倫,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一定是人與人的關係。
第二個字“中”,《論語》最後一篇《堯曰》,《論語》一直講“子曰”,為何最後是“堯曰”?堯至少要比孔子早一千六、七百年,這作何解?這與《論語》的編撰者有關?二程就指出這一點,《論語》應該是曾參和有若的弟子編的。孔子去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就說,有若長得最像孔子,我們應該把有若像老師一樣的尊敬。那曾參呢,公認曾參是最魯鈍的,但真正得到孔子真傳的卻是曾參,曾參又把他學到的傳給孔子的孫子孔伋。《論語》中每次提到曾參、有若,一定稱“有子”或“曾子”。縱觀《論語》,首篇《學而》,第二章就是“有子曰”,第四章就是“曾子曰”,其實這個已經在暗示《論語》是曾子與有子的弟子所編。子思是曾子最傑出的弟子,無疑在編纂《論語》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子思在參與編輯中,最後總要交代一下“堯曰”。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論語·堯曰》)意思是說堯把天下讓給大舜的時候說,大舜啊!天命現在輪到你身上了,你從現在開始要信守中道,做什麼事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都要做得恰到好處,不這樣做的話,四海困窮,上天給你的俸祿就沒了。這一段話也記載在《尚書·大禹謨》。後來大舜也把這些話傳給大禹,《論語》最後一篇就講這個。這個“中”,後來周文王被商紂王關押在羑里,他在為《周易》系卦爻辭時,《周易》第六十一卦就中孚卦,怎麼信守中道,不只如此,他把卦爻裡第二爻與第五爻作說明,第二爻就是內卦的中爻,第五爻是外卦的中爻,用孔子的話講“二多譽,五多功”,“中”始終貫穿到六十四卦之中,只要中就是好。現在河南人不講好不好?都講中不中,這就是孔子留下來的。我們常常講“大道”,也就是中道。
最後我講“家”,很多人在分析中華文化為什麼會復興?因為從來沒有人像中國人這樣,家庭觀念那麼強。父母親再辛苦,包括現在在海外都一樣,就是為了讓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父母犧牲休假的時間,加班,重視子女的教育,這都是儒家教導我們的。孟子講了一句話最具代表性,“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就是家。中國的家文化是全世界最豐富的,家屬的稱謂最完整,沒有小家,何來大家?沒有了家,就沒有了希望。
所以說,仁、中、家,這三個核心概念我認為是中華文化之所以五千年能夠延綿不絕的最根本因素。今天講復興中華文化,一定要弘揚孔子“仁”的思想,仁就兩個人,以同理心來對待對方,像我們現在一帶一路就是同理心,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理性的表現,絕對不是以鄰為壑。“中”告誡我們不走極端,中國人做什麼事都不走極端,不偏不倚最好。最後是“家”,一切迴歸到家了,只有齊家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
新時代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強基礎、補短板?
我們現在要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恢復儒學的地位。那麼,儒學的載體是什麼?我認為就是四書五經。今天在這談非常有意義,孔子的《六經》,《樂經》已流失,變成五經,都是他總結在孔子以前的這些前古聖王的教誨。那朱子呢,他也是述而不作,畢生的精力放在《四書章句集註》上。當然,後來四書的地位就超過五經了,為什麼?因為朱熹代表新儒學,他以孔孟思想為基礎,凸顯了《大學》《中庸》和《易傳》的重要性,來彌補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罕言性、命、天道”的缺憾,這些在《中庸》《易傳》裡面講得很清楚,然後又吸收佛、道兩家的長處。現在我們在中國信的佛教跟原始的佛教很不同,早就中國化、儒學化了,禪宗就是典型代表。《六祖壇經》是佛經唯一的中文原著,而且還由“不識字”的六祖惠能所作,非常神奇。
今天要復興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強基礎、補短板,就是要把傳統文化的載體(即經學)補強,亦即把四書五經學好。過去這二十年來,吹起一股“歪風”,要小孩去背誦經典。我親自看了,背過《論語》和能完整地把《論語》背下來,那是兩回事。你光會背,從不理解,那是沒用的。尤其去背《易經》,對《易經》而言,不說我可以倒背如流,至少可以說得上是跳背如流。讓小孩子讀《易經》意義何在?這是我們要重視與考慮的。我認為,只要達到一定年齡,即使沒人教也自然會懂,我極力反對讓小孩去背《易經》。
《論語》倒可以背,因為你大概到十七、八歲就會懂的。我講個小插曲,高一的時候,我最痛恨的人就是孔子,那時想重要就是把數學、英語學好,其餘根本不想管。到高一下學期遇到了一個挫折,突然想到孔子講過的一句話,我覺得這個有道理,我才恍然大悟,把過去讀過的重新跟自己的生命結合起來讀。我從高一下學期,每天下課,總有七八個同學圍著我,要我把當天老師講的《論語》講給他們聽。讀《論語》一定要與個人的生命體驗結合在一起,光會背是沒用的,你要讀懂它的義理,然後要把這些義理作為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這樣大道就與我們緊密結合,才可以學以致用。所以說,經典不是叫你去背誦,死背經典沒有任何意義。
其實孔子的說理性是很強的,朱子的說理性也很強。我向來也遵守述而不作,我最重要的著作《近思錄通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傳通解》《傳習錄通解》,都是述而不作。哪有那麼多新東西好講啊,你把人家過去講的搞清楚就不錯啦。所以說補短板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一定要精通一經,至少也要熟練掌握一門經典。《論語》、《中庸》、《大學》、《近思錄》,等等,都可以。先精通一經,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之前,首先要明確你自己的身份是什麼?作為中國人,至少要有儒學的基礎,才有可能與基督教、回教等對話。遺憾的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多是思想上的文盲,不知道孔子在講什麼。1980年,我剛到德國的時候,要上三個月的語言班,我們班上就有一個美國來的牧師。他就講《聖經》,我說對不起,在中國這不算聖經,《易經》才叫聖經。你們那個是傳說。創世紀,說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就創造了亞當,把亞當的第二根肋骨拿出來就創造了夏娃,這叫人類的起源。我說這是低等的傳說啊!我就問他,如果亞當跟夏娃是人類的起源的話,他們怎麼繁衍後代呢?將來不是兄妹結婚,就是兒子跟媽媽,或是女兒跟爸爸,這就違反了進化論,近親繁殖越來越倒退,對不對?他講這個都違反科學常識,不通的,我說這算什麼聖經,我問他答不出來。我說我們中國,怎麼講的?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你們怎麼把“禮義廉恥”都丟掉了?所以說,中國人不會去搞一元論、上帝之類。我從來就不信,但現在你如果是思想文盲的話,就很容易被基督教拉走了。所以說,我們要大力振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才能夠防止西方的“文化侵略”,也只有復興傳統文化,我們才有資格與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其他各民族的文化進行對等的交流、對話,這是第二點。
第三,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只停留在儒學的範圍。一般來講,孔子開創的儒學,開創了中華文明第一週期。然後天下大亂四百年,從黃巾起義到隋朝統一天下這四百多年,人心浮動,要安心立命只好依賴於佛教,道教起來跟它對抗,儒學被邊緣化。從韓愈到北宋五子出現,再到朱熹才能集大成。朱熹是非常了不起的,沒有讀過朱熹,你就講不過儒家。
我們今天邁進新時代,中國完成了工業化,進入工業社會。儒家畢竟是小農社會的產物,不是成熟的社會。現在先進國家,80%以上的人都住在城裡,中國快速城鎮化了,所以說,工業革命最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經濟思想,一定要與儒學融合,這樣才能開創出中華文明的第三週期。第二週期是因為佛教引進,然後把它吸納、超越。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工業文明,經歷了一百七、八十年的苦,我們工業文明學回來了。不僅如此,還要與傳統結合,只要我們能夠把儒學跟西方最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那就可以開創出璀璨的第三週期的中華文明,那時候西方人真的要好好向中國來學習了。
文章來源:鳳凰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