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首屆潮州文化論壇暨潮州文化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在韓山師範學院開幕。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平原發表專題演講《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古城》,下文整理自陳平原的演講,未經作者本人審閱。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平原發表專題演講《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古城》。陳淑曼 攝
古城的概念不確定,可大可小,伸縮性很強。我心目中的古城不包括今天人口千萬的特大城市,應是歷史文化遺存眾多的原地級市或縣級市。
如今形成了從古都、古城、古鎮到古村落這樣一套保護體系。原本被蔑視的“古”因文化自信和旅遊業的助推,成了世人眼中的香餑餑。
潮州古城華燈初上時。 南方+ 肖燕菁 拍攝
為什麼需要古城?因為古城能夠讓歷史和現實對話,讓傳統能夠活在今天。網上有網友問,陳平原教授說“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你出門一抬頭就是一個唐代的古寺,一上街碰到的是一口宋代的古井,一轉身便看到一座古代建築,你會感受到你是和歷史融為一體的”,這是不是真的?這話我確實說過。
第一次認真地談古城,是在2008年3月。旅遊發展的階段,初期看熱鬧,中期看仿造,後期看門道。熱鬧主要是大自然景觀,比如張家界、九寨溝,別的地方想要也要不到。仿造主要靠投資,最典型的是華僑城的瑞士小鎮,乍一看確實很像,但卻是仿造的。諸如此類的專案在初期階段會得到很多人的歡迎。但在國門大開後,很多人能走出去看真正歐洲的小鎮,就不會去華僑城看。最難的其實是第三個階段,即看門道。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是需要本錢的。當初提到幾點:第一,不能為了招商引資而整治環境,整治的目的是提升當地民眾的生活品質;第二,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給人住的,不是給人看的,不能喧賓奪主,不能讓遊客的眼光來決定城市的風貌;第三,要準確定位潮州到底往哪個地方走;第四,切忌拆破舊的真古董,建華麗的假古董,那樣的話一時好看,為害千秋。
那些說古城保護和發展經濟沒有任何矛盾的高調,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二者是有矛盾的,而且矛盾很大,只有做實際工作的人知道二者之間協調的難處。建設新城容易,保護古城難。潮州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大潮興起時,主要在城外另謀發展,包括建設各種行政大樓、商業機構等。因此,古城內部格局沒動,保留下來了,這些年,隨著維修工程的逐步推進,這小城變得越來越可愛。
回過頭來再說古城的定義。古城一般是指擁有百年以上歷史、至現代仍儲存完好或經修繕基本恢復原貌的大規模古代建築的城市聚落。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雲南麗江、四川閬中、安徽歙縣、山西平遙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四個地方我都看過了,我承認就古城的保護以及建築的完整而言,潮州確實不如這四大古城,但潮州也不錯。韓文公祠、海陽縣儒學宮、牌坊街,我們有很多這一類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
對於古城,有人注重歷史溯源,有人強調建築形式,有人讚賞人文精神,而我特別強調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我經常說潮州是一個活著的古城,其重要指標是它沒有成為純粹的旅遊景觀。
麗江、平遙等已經是純粹的旅遊景點,原來的居民都撤出來了,商家住在那裡經營,那是經營的古城,而潮州是活著的古城。潮州這種活著的古城,城裡面的居民還是原來的居民,大媽還是大媽,大叔還是大叔,他們還在那裡生活,這才是活著的古城。我覺得潮州這個風格不能變,而且這是我們日後能夠往前走得更遠的一個最有潛力的地方。
兩年前我自告奮勇帶領北京一個資深的文化旅遊團到潮州,他們年齡偏大,喜歡文藝,財務自由。在團員的遊記文章裡,我發現他們對潮州的飲食非常欣賞,可是欣賞的角度跟我們不一樣。我帶他們到一家百年老店去吃牛肉粿條,他們欣賞的不是物美價廉,而是人間煙火味。
文章如下:“老闆娘的操作檯就與食客面對面,煮粉蒸騰起的水煙瀰漫在店面和街角。這樣一家店,沒有行家帶領估計很容易走過路過,因為它看上去實在過於簡樸,30個人坐不下,大家排隊輪流吃。我想起陳老師講座中說的,在大城市生活,到潮州會一下子不太適應,街道窄,鋪子小,但這是一座活著的小城,是宋代遺存,城裡有10萬原住民。這和旅遊景點不一樣,它沒有變成博物館城,居民是原來的居民,大媽是原來的大媽,他們還在這裡生活,他們有他們的需求。”
他們顯然接受我的觀點:小城發展要顧及當地民眾的利益。團員對於因我的指點,看到一般遊客看不到的地方,很是得意。他們寫“潮州最值得賞玩的是潮人的日常生活。團員走在街巷中深刻地感受到陳平原用來形容潮人的四個詞:清淡、平實、精緻、文雅。街上四處有長椅,花衣花褲的大媽三三兩兩坐著搖蒲扇嘮嗑,街頭巷尾隨處有人品著工夫茶,那份悠閒讓久居京城的團員美慕不已”。
陳平原認為,美食仍然是潮州旅遊的強項。 南方+ 肖燕菁 拍攝
那一次十日遊包含級潮州和泉州,因此讓我可以仔細觀察這兩個文化性格不一樣但有很大聯絡的城市。我認真對比了團員撰寫的潮州和泉州兩個城市的遊記,兼及我平時的考察思考,替作為旅遊城市的潮州打分,美食A+,城市景觀A,交通住宿A-,文娛生活B+,其中兩城差距最大在夜生活。
潮州的夜生活給人印象深的只有“鳳城之光”燈光秀。而在泉州,第一天晚上在古厝茶坊茶敘、聽泉州歷史,第二天晚上看提線木偶戲,第三天晚上聽南音、欣賞梨園戲,第四天聽高甲戲、打城戲。在泉州的四個晚上,夜生活很豐富,而潮州的夜生活遠遠不夠。
如何補上潮州旅遊的短板?如今,潮州的城市景觀、交通住宿在不斷提升,最大的問題是文娛生活。對於遊客來說,若住上三五天,沒有好的夜生活,會很失望的。對於遊客來說,陶瓷、刺繡、木雕只是購物,缺乏參與感。在這方面可以參考烏鎮。
我注意到年輕人尤其是文青對烏鎮的熱愛和對阿那亞的追逐。浙江嘉興烏鎮本來就是著名水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5A級旅遊景區,如今透過烏鎮戲劇節,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等成為中國發展旅遊的成功典範。阿那亞從一個失敗的房地產專案轉型,經過一系列的升級,如今因為劇場、影院、酒吧、書店、網紅景觀以及特殊的社群管理,成為華北乃至全中國,可以說無數文青口口相傳的神奇的“詩和遠方”。
“弦詩雅韻又重溫,落雁寒鴉久不聞,猶記巷頭集長幼,樂聲如水漫山村。——近日重聽潮州音樂《平沙落雁》《寒鴉戲水》等,憶及當年山村插隊,每晚均有村民自娛自樂的演奏。”這是我的一幅書法作品,描述的是我當年在鄉下看到的場景,詢問家鄉父老,這種生活方式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城市、鄉村都有。我的建議是,以潮州音樂為貫穿線索,兼及潮劇、大鑼鼓與工藝美術,加上各種閱讀、潮玩、服飾、燈謎、小吃、微電影、博物館、燈光秀等,設計到潮州非看不可的“潮” 文化集萃。
我覺得必須理解今天年輕人他們想看什麼,他們心目中的旅遊是什麼。今天30歲前後的這些年輕人在技術革命推動下,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的性格更加獨立,消費傾向更新潮,更關注人生體驗,也更會花錢,而且更強調自己的口味和體驗,同時懂得發掘最好的價值和服務。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說法,Z時代的人數約是兩個億,這是日後整個旅遊業發展必須關注的物件。
【整理】肖燕菁 陳淑曼
【作者】 肖燕菁;陳淑曼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