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鬚生是京劇老生行在觀眾心目中能夠卓然一家,技藝高出同儕的藝人合稱,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具體所指也有所變化。前四大鬚生,指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他們最初都以“宗譚”為號召,結果卻是都自成風格,為人稱道,是清末民初年間,繼“後三鼎甲”而起的京中老生行翹楚。
餘叔巖
餘叔巖,最初藝名“小小余三勝”,1818年,用餘叔巖為藝名,譚鑫培入室弟子,陳德霖女婿。祖父余三勝,父親餘紫雲,一門三代三宗師,可謂梨園奇觀。與楊小樓、梅蘭芳成為老生、武生、旦行的代表人物,被譽為“三大賢”。曾自組勝雲社,和楊小樓共組雙勝社,1928年後,因健康原因極少登臺。有唱片18張半存世,是後人學習“餘派”的圭臬,弟子有楊寶忠、王少樓和李少春、孟小冬。
餘叔巖《四郎探母》劇照
言菊朋
言菊朋,蒙古族,民國初年曾在蒙藏院、財政部任職,以“潭派名票”為業內人士欣賞。1924年,以“言君菊朋”之名隨梅蘭芳赴滬,除生旦對兒戲外,還主演了潭派戲,回京後被革職,於是以藝名言菊朋下海。1939年,自組春元社,與子少朋,女慧珠同臺合演,人稱“言家班”。“言派”傳人有奚嘯伯、湯志鵬和兒媳張少樓等。
言菊朋《寧武關》劇照
高慶奎
高慶奎,父高士傑,同光年間名醜。幼年習老生,曾為譚鑫培配演娃娃生。變聲後,在宗譚基礎上博採眾長,以老生戲“三斬一碰”(《斬黃袍》《斬馬謖》《轅門斬子》《碰碑》)等聞名,並能演出紅生戲、黑頭戲、老旦戲及武生戲,時人稱為“高雜拌”。1919年,隨梅蘭芳赴日本演出,1929年,組慶盛社,與郝壽臣長期合作。“高派”傳人有白家麟、王斌芬、虞仲衡、範鈞宏和女婿李盛藻等。
高慶奎《珠簾寨》劇照
馬連良
馬連良,回族,八歲入富連成,排連字,名良。初習武生,十歲改演老生,1919年,以譚派老生身份開始搭班演出,20世紀20年代,已經和餘叔巖、高慶奎齊名。1824年,在上海和周信芳首次合作,“南麒北馬”漸為人知。1930年,組扶風社,還與合作者共建“新新大戲院”,1937年落成,期以為扶風社演出基地。馬連良舞臺活動時期較長,“後四大鬚生”中仍然名列其中。“馬派”弟子有李慕良、王和霖、言少朋、遲金聲、馬長禮、張學津等。
馬連良、王玉蓉《武家坡》劇照
文字參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組織編寫的《老北京述聞——戲曲曲藝》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