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寶年間的某個重陽日,大詩人李白登上長安城的制高點樂遊原,遙望城外,撫今追昔。
他看到遠處渭水北岸的西漢帝陵一字排開,昔日蔚為壯觀的漢家陵園,如今卻只剩下處處殘闕。這位浪漫主義者頓起懷古傷情之心,於是寫下了著名的《憶秦娥·簫聲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流傳千年的名篇,讓我們知道了一種古老的建築形制:闕。
如今又過去千年,漢闕卻幾乎成了我們唯一能看見的漢代地面建築,講述著漢家天下的榮光和帝國落幕之後的悲涼。
01.什 麼 是 闕 ?
闕,也叫做門觀,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構成要件。
在古代,“闕”與“缺”同義,從字面上看,闕就是指道路兩側建築遙相對應,從而形成了一處缺口。中間的缺口,可以通車馬行人。
晉人崔豹所撰寫的《古今注》中,對闕作了相當詳細的解釋:
“闕,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其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也,故謂之觀。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
這段註解,揭開了門闕多重意義的一角。
闕往往出現在宮殿、都城、陵墓大門的兩側,用來以彰顯主人威儀。在整個建築群當中,闕有著重要的界限表示作用,它提醒前來的人:透過這裡,就將要進入一處富麗堂皇的建築中。
對於建築的主人來說,登上闕頂便可憑欄遠眺,觀望遠道而來者,因此它也被稱為“觀”。同時,由於“缺”的諧音,人臣經過時可聯想到“常思己過”,這又是闕的精神與政治意義。
02.闕的功能與意義演變
在漫長的歷史中,闕的功能與意義,經歷了相當複雜的變化。
史前時期:實用的城防設施
早在新石器時代,部落聚邑為了便於出入與守衛,常在牆門豁口兩側建設防禦性崗樓,這就是闕的雛形。這時它還具有相當的實用性。這種屬性在歷史時期的闕中仍有保留,也就是“觀”的作用。
周秦時代:大型建築的標識物
到周代,真正意義上的闕就已經出現了。那時,人們已經可以築造大型的城門,所以闕的防禦屬性大大削弱,逐漸演變成門外的威儀性建築。
闕的象徵性,也就成為它多重功能中的主旋律。文獻中最早關於闕的記載見於《詩經·鄭風》:“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桃兮達兮,在城闕兮。”說明當時起碼已出現了建於城門兩側的城闕。
秦統一天下後,整合了三代以來的各種制度,以闕來標識重要建築的習慣被保留下來。
同時,我們在秦始皇陵裡也發現了陵闕,這說明闕已經與古人的喪葬活動產生聯絡,但鑑於秦始皇陵被視為其“死後國家”的營建理念,這裡的陵闕仍應被看作標識其疆域領土的標誌物。
兩漢時代:政治符號與精神性建築
在漢代,闕被賦予了重大的政治意義。漢初,蕭何營建未央宮時,就修造了壯麗的北闕和東闕,其中尤以北闕最為重要。
顏師古曰:“未央殿雖南向,而當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北焉。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於西南兩面,無門闕矣。”
未央宮坐北朝南,北門為正門,官員上書、謁見皆由此處透過,這裡的闕也最為富麗。
西漢時,北闕成為吏民上書、請願、庭爭、請罪之處,皇帝甚至常將敵酋之首懸於北闕以昭示武功。在這種加持下,闕逐漸成為一種政治符號。闕庭、天闕,成為朝廷的代名詞。長安城中達官顯貴的聚居區靠近北闕,也被稱為“北闕甲第”。
巫鴻先生在《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一文中,提到了兩漢建築除其實用功能外,還富含相當的精神屬性的觀點。
這實際是在提示我們去關注中國古建築中象徵意義。在討論闕的部分,他認為與三代不同,兩漢的闕已不是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一種獨立的“紀念碑性”建築,透過裝飾在闕上的榜題、畫像,彰顯出建造者所擁有的種種功業與美德。
這種意味在兩漢的墓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一方面,漢代透過比較明確的用闕制度,來彰顯墓主的身份地位。班固在《白虎通》中寫道:“門必有闕者何?闕者,所以飾門,別尊卑也”。漢代甚至規定了明確的用闕制度,如今學者一般認為:“普通官員用一對單闕,二千石以上的官員用一對二出闕,皇帝用三出闕。”
據考古發掘,漢景帝的陽陵中,東闕門即為三出闕。觀諸史料,西漢宣帝、成帝、東漢桓帝的陵墓中也明確記載有闕。《漢書》曾記載大將軍霍光死後其陵園起了“三出闕”,即闕上有三重屋簷,主闕最高,主闕外側兩重子闕的屋頂次第降低。這種尊貴的闕制只合天子使用,因此霍光的三出闕在當時被斥為逾制。
另一方面,漢闕的銘文與浮雕影象中往往頗具社會道德意涵。
如四川王子雅闕的銘文中所記載道:“先君生我姊妹,無男兄弟,今當安神玄宅,翳靈后土,冥冥絕後,何以彰吾君之德?各出錢五百萬,一女築墓,二女建樓,以表孝思。”
也就是說,王子雅膝下無兒,但他的三個女兒各出五百錢為他修建了華麗墓園。這段事蹟被記錄在墓闕上被過往路人檢視,這樣一來,墓闕表面上是王子雅墓的標誌物,實際上則成了這三位女兒孝行的紀念碑。
雅安高頤墓石闕 法國謝閣蘭(Victor Segalen)1914年 攝
03.現存漢闕,哪裡看?
經過兩千年的風霜洗禮,漢代高大巍峨的城闕、宮闕早已不存。據統計,現存的漢闕大多是東漢遺存,以墓闕、祠闕為主,主要分佈在四川、山東、河南、重慶、北京和甘肅六個省市,共計35處。
漢闕,也是我們如今所能見到為數不多的漢代地面建築,其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烏楊闕,四川達州市渠縣漢闕群、四川綿陽市平陽府君闕、四川雅安縣高頤闕,河南登封縣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山東濟寧市嘉祥武氏闕,是儲存情況較好的幾處漢闕。
此外,在漢代墓葬壁畫中,也時常出現闕的身影,漢畫中的闕常見單闕、子母闕,而無三出闕。很多闕上還繪有鳳鳥,這應是受武帝時建章宮“鳳闕”的影響。
除了寫實描繪城闕、宮闕、墓闕外,由於“陰宅”的特殊語境和繪畫的廣闊藝術創作空間,出現在墓葬中的闕往往被賦予神秘主義的意涵。這些闕則能夠幫助我們瞭解漢人的生死觀。
兩漢時期人們對精神世界的暢想,被今人統稱為“神仙思想”。這實際是各種五花八門的原始宗教觀的雜糅。
各家對人們最終去向的解釋不盡相同,如有人信仰西王母,渴望肉體長生不老,有人認為尋找到蓬萊仙島便可永生極樂,有人認為肉體隕滅後靈魂可出竅昇仙。
河南鄭州的打虎亭漢墓極其結構圖,極為複雜的漢畫像磚裝飾了整個墓地的牆面、地板和大門
也就是說,漢代人自己也不確定死後將去往何方,如此一來,他們只得為自己做好“萬全準備”。如考慮到自己死後可能繼續在墓穴中生活,於是便將冥宅建造的與生前宅邸別無二致。
而在壁畫中出現的闕,則是他們為另一種可能所做的準備。在四川簡陽出土的一幅畫像石中兩闕與大門相連,闕上分別立一鳳鳥,並有“天門”的榜題。觀諸其他考古發現,在闕上題刻“天門”字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也就是說,漢代人想象,自己死後靈魂將脫出軀殼,透過壁畫中的天門前往天界。由於闕具有宏偉建築標誌物的功能,被化作天人兩界的分割點也在情理之中。
04.結 語
闕這種獨特的建築構件,原本被設計為簡單的城防設施,在兩漢時期卻被時人賦予豐富的精神屬性。
西漢之初,蕭何用採用闕標識宮門以彰顯皇家威嚴,後來逐漸應用於全國的大型建築群中。到西漢中後期,其使用範圍終於延及墓葬,由陰宅大門演變為“神道”最終成為畫像中通往仙境的天門。
這也提醒我們,在欣賞中國古代建築時不僅要注意其形態之美,更要體味其意涵之深。因為前人留給我們的物質遺產,實際也是一個個文化符號,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正是由這些符號層累堆疊而成的。
參考文獻:
王相臣《山東平邑縣皇聖卿闕功曹闕》,《華夏考古》2003年第3期
劉灝《漢闕的建築藝術特點及精神性功能》,《文物世界》2011年第2期
李大地《重慶忠縣烏楊闕的初步認識》,《四川文物》2012年第4期
宋豔萍《從闕到天門漢闕的神秘化歷程》,《四川文物》2016年第5期
羅二虎《重慶忠縣漢代烏楊闕再研究》,《考古》2016年第8期
秦臻《圖畫天地_沈府君闕的視覺程式與象徵結構》,《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四輯)
-END-
撰文|藝旅文化 衷寒
設計|霂白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