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選關注“裝個好房子”哦~
每天為你帶來裝修乾貨、改造新靈感與美好生活故事
探尋美好居住方式,我們值得更好的生活!
----------------------------------------------
「祝您長命百歲!」
這句話在很多人看來,是後輩對老年人真誠又美好的祝福。
但,在一些老齡化嚴重的國家,這個祝福卻似乎成為了一種惡毒的詛咒,而究其原因無非四個字——
「因老致窮。」
據BBC news報道,日本69歲的高田敏夫剛剛被刑滿釋放,卻又迫不及待地想要繼續回去坐牢,他說:
「因為貧窮,無法養活自己,所以故意犯法去蹲監獄,這樣就可以得到“免費的養老生活。」
同樣,在“不養閒人”的新加坡,你能隨處看到一群年紀普遍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從事著的哥、服務員的工作。
他們之中,有些是因為堅持自食其力,而有些則是因為退休金不夠生活,所以即便滿頭白髮、顫顫巍巍,也會不停地工作。
在我國臺灣省,也有一群這樣的老人——他們明明有兒有女,卻無人養老送終,擠在2m²的出租屋裡、穴居不見天日的地下,甚至一住就是三十年。
這其中的辛酸與眼淚,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83歲蝸居2m²雅房:
能住能活,已是萬幸。
若不是親眼所見,你無法想象在看起來繁華無比的臺灣省臺北市,居然有人正過著如此辛酸的晚年生活。
這位行動不便的老人,名叫吳鎮村。
他的生活到底有多不便呢?
比如簡簡單單的回個家,就能讓他喘上半個小時的粗氣——必須先顫顫巍巍的站起來,扶著牆將輪椅單手抬起來,再推著輪椅穿過狹窄的走廊。
整個過程需要1分多鐘,才能來到自己的租房門口。彼時的吳阿公,已經累到氣喘吁吁。
而這所謂的“回家”,回到的也只是一處僅有2m²大的雅房(出租屋)。
房門不能完全推開,因為門背後放著吳阿公的坐便器,每次進門,他都只能側著身子從門縫中擠進去。
房門右邊,靠牆塞著一張小桌子,上面放著電風扇、電飯鍋、水壺、水杯、飯碗等各種雜物,剩下可以靈活使用的面積少之又少。
平時吳阿公吃飯時,只能將食物放在桌子的一個角落,坐在床上用餐。
除了這張桌子外,2m²雅房裡唯一的傢俱就是床了。床上放著塑膠置物架,用來收納吳阿公的各種藥物,因為質量和年份,形狀都已經變得歪歪扭扭。
床品只有一個花枕頭、一床紅棉被,陪伴吳阿公度過了每一個春夏秋冬。而常穿的衣物,要麼堆在置物架上,要麼就掛在床頭邊。
沒有廚房、沒有廁所,生活在環境如此惡劣的2m²出租房裡,吳阿公每月需要承擔的房租居然還要5000臺幣(約合人民幣1148元)。
你是不是也和房君一樣,感到不可思議?
可吳阿公卻覺得這間雅房,是來之不易,需要感謝的,畢竟在臺北,鮮少有房東願意將自己的房子租給沒有子女照看的高齡獨居老人。
房東的擔心,也是情理之中——為了拿柺杖,吳阿公在這間出租屋裡一個月曾摔倒八次,卻無人知曉。
雖然生存環境如此惡劣,兒孫也常年不在身旁,但人到暮年的吳阿公卻沒有遺憾,想著多活一天便是福報,他目光清澈的說:
“人啊,要想得開,歡喜就好。”
穴居地下的鰥孤老人:
有兒有女,卻撿垃圾當家具?
除了蝸居在廁所一般大的雅房裡之外,還有一群“穴居”在地下的鰥孤老人。
順著破敗的樓梯走下去,撲面而來的是地下室沉悶渾濁的溼氣,其中還夾雜著一股令人難以忍受的臭味。
昏暗的燈光、斑駁龜裂的牆面、密密麻麻的蜘蛛網……你難以相信在環境如此惡劣的地下室裡,生活著20多位獨居老人,他們的年齡平均在80歲以上,自理能力低下。
其中一位92歲高齡的林爺爺,耳朵已經聽不清了,助聽器壞了也沒錢修理,無法與人正常交談。
他穴居在面積不到20m²的雅房裡,燈光幽暗、空氣悶熱,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擺在低矮的木櫃子上。
沒有浴室,洗澡只能在樓道里燒水,然後提進房間倒在地上的盆裡,將就著洗。
這樣艱難“穴居”地下的日子,林爺爺已經度過26年了。
他老伴走得早,僅有的親人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因為她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沒有多餘的精力照顧老人,林爺爺只能孤身一人生活。
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林爺爺對面的雅房內的一位81歲鰥孤老人陳阿伯身上,而他的生活環境比林爺爺更加惡劣。
推開房門就是客廳,所有的傢俱都是陳阿伯翻垃圾撿回來的——脫皮的沙發、生鏽的鐵架、看不清指標的鬧鐘……
唯一的休閒區域就是這張發黴的床墊,老人每晚只能佝僂著身子睡在這裡。
房間裡也沒有窗戶,透氣性極差,床邊上的牆面因過於潮溼而掉皮、發黑。
當問起陳阿伯的兒子在哪時,他避開了話題,只留下一句輕飄飄的:“我都丟掉了,沒有了。”
關愛下流老人:
跨代同居、抱團養老。
沒有親人贍養、沒有收入來源、沒有安身之所,像吳阿公、林爺爺、陳阿伯這樣的老人,其實在日本十分常見,他們甚至給這類群體起了一個專門的稱呼——「下流老人」。
這不是在罵人,而是形容那些一天只吃得起一頓飯,三餐難以實現溫飽;拿不出醫藥費,生病了只能吃藥,病死家中也無人救助的老人。
當生命的走到盡頭時,只剩「孤獨」二字。
如今,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國家,養老難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不管是無人贍養的鰥寡老人,還是居無定所的穴居老人,他們悲慘的晚年生活,都難免讓人鼻頭一酸。
在日本,老人們為了排解老去後無人陪伴的孤獨感,開始「自救」。他們提出新的養老形式——「跨代同居」。
這是一種,獨居老人用低廉的價格,將家裡的空房間租給年輕人,從而一起分擔家務,卻又不互相打擾的新型住房形式。
就比如76歲的宮本幸,和21歲的荒川遼太郎,就過著這樣的跨代同居生活。
宮本幸的父母、妻子離世後,孩子們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居住的二層小獨棟開始變得空蕩蕩、沒有生活氣。
為了緩解年老後的孤獨,補貼日常的開銷,他把自家空房間低價租給了21歲就讀於早稻田大學的荒川遼太郎,宮本住一樓,荒川住二樓。
同居的日子裡,兩人互不打擾、約法三章:
彼此不可擅自進入對方房間。
家裡的電器共用、公共區域一起清潔。
每週共進一次晚餐,小酌一杯、聊聊人生。
這樣的居住模式,優點也不少——
於老人而言:
有了說話聊天的人;
身體不適時有人可以幫忙叫救護車,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預防孤獨老死的情況出現;
還可以透過和年輕人交流來融入現代社會。
於年輕人而言:
租金低廉,減輕租房的負擔;
與跨代老人交流,也有意外的知識收穫;
共同分擔家務,改善生活質量。
當前,我國也仍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危機與挑戰。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預計在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每100個人中,至少有30位老人。
尤其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結婚生子當成人生的必選項,這也意味著,獨居到老的人會越來越多。
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家也從居住層面做了不少應對措施,比如更加註重安全性和便利性的“老少居”、“老人房”、“養老公寓”,還有房君之前介紹過多次的抱團養老。
體面老去,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
只不過,除了對「老年居住生活」的重視,更重要的是,年輕時候的我們就要學會合理規劃收入與支出,懂得開源節流,為老年生活儲備更充裕的資金,避免晚年“因老致窮”,而過上“下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