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簡稱F1),是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A)舉辦的最高等級的年度系列場地賽車比賽,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賽車比賽,與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並稱為“世界三大體育盛事”。F1,是地表最強的速度機器與世界最優秀的車手的結合,是高科技、團隊精神、車手智慧與勇氣的集合體。
從1950年在英國銀石賽道舉行首屆F1賽事至今,F1已經走過了七十餘年的歷史,在七十年的時光裡,無數的汽車新技術在此首秀,亦有無數優秀的車手在此上演飛馳人生的傳奇故事。
本期,我們把目光放在這些車手身上,來看看哪些車手可以位列F1史上最偉大車手Top 5。
對於廣大車迷來說,無論什麼排名都一定是會有爭議的。有些車迷在早期就入坑喜歡法拉利,那可能會提名邁克爾·舒馬赫;有些車迷更年輕,可能會選擇劉易斯·漢密爾頓、馬克斯·維斯塔潘;還有一些車迷比較懷舊,可能會選擇普羅斯特、塞納或方吉奧。
今天,我們以香香的視角,來看看是哪五位車手,憑藉怎樣的實力成為F1史上五虎將?
TOP5:駕駛機器——阿蘭·普羅斯特
冠軍次數:1985、1986、1989、1993
職業生涯:
阿蘭·普羅斯特十四歲時發現了自己在賽車方面的天分,在他19歲前贏得了好幾個卡丁車賽事冠軍,在1974的時候,他離開了學校,成為一名職業賽車手。
普羅斯特在1977年贏得了雷諾方程式錦標賽冠軍,並且在1978年加入三級方程式賽事。在1979年他贏得了法國和歐洲三級方程式錦標賽的總冠軍,在那段時間他收到多個F1車隊的招攬。1980年,在他25歲時簽約邁凱倫車隊,正式加入一級方程式賽事。
在他首次參加F1賽事中,就獲得了分站積分,而一年後,他轉會雷諾車隊,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個F1分站賽冠軍,重返邁凱倫車隊後,於1985年獲得了第一個年度總冠軍。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共獲得51個分站賽冠軍和四次總冠軍,其中51個分站賽冠軍的紀錄在多年後才被邁克爾·舒馬赫打破。
阿蘭·普羅斯特於1993年退役,服役生涯中曾為邁凱倫車隊、雷諾車隊、法拉利車隊及威廉姆斯車隊效力。
賽車風格:
傳奇的F1車手,多是激情四溢型的。唯獨有一個例外,就是人稱“賽車教授”的法國人阿蘭·普羅斯特。
作為一個賽車手,普羅斯特的個性極為冷靜沉穩,他的駕車風格不像以激情聞名的法國人,反倒是像理性的德國人。注重車輛的精細操控與線路選擇,精準地規劃每一步行動,從不冒險。精密的計算進站與換胎的節奏,在比賽的最後一刻才釋放出全部的激情,逆轉戰局而取勝,這種猶如駕駛機器一樣的冷靜精確構成了普羅斯特比賽的獨特魅力。
TOP4:浴火重生——尼基·勞達
冠軍次數:1975、1977、1984
職業生涯:
尼基·勞達是七八十年代最著名的F1車手之一,但他最被人記住的卻並不是三次獲得總冠軍的榮耀,而是從被醫生宣告職業生涯終結後從噩運中重新站起。
尼基·勞達出生在奧地利一個富裕而保守的天主教家庭,但卻不顧家庭的反對,選擇了以職業賽車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於1972年加入F1賽事,為March車隊效力,但他的F1職業生涯開局並不理想,直到1974年轉會法拉利車隊後才獲得了轉機。
1974年在西班牙大獎賽上,勞達獲得了第一個分站賽冠軍,這也是長期低迷30個月的法拉利車隊所獲得的第一個冠軍。轉年的1975年,在加入F1三年之後,勞達獲得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總冠軍。
1976賽季開局,作為衛冕冠軍的勞達一路順風,至第六站結束,已經取得了四站第一、兩站第二的巨大優勢,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即將創造連冠的紀錄。然而就在隨後的德國站紐伯格林賽道上,勞達的賽車突發後懸故障,撞牆後燃起熊熊大火,被困在車內的勞達嚴重燒傷陷入昏迷,醫療組的牧師甚至已經開始為他做臨終祈禱。
然而勞達卻重新站了起來,僅用六週的恢復時間就帶著大片的燒傷傷疤回到了賽道上,最終在少賽兩站的情況下僅以一分之差獲得了年度亞軍。
1977年,勞達在發揮不佳的情況下(只獲得了三站分站賽冠軍),憑藉遠超對手的完賽率獲得了第二個總冠軍,隨後,已經厭倦了“開車繞圈”的勞達在1979年第一次退役。
1982年,尼基·勞達重回F1賽場,在與普羅斯特等一眾晚輩的競爭中,勞達於1984年獲得了第三個年度總冠軍。隨後在1985年永遠地告別了賽場。
尼基·勞達在13年的職業生涯中,曾為March、BRM、法拉利、布蘭漢姆、邁凱倫等車隊效力。
賽車風格:
和F1歷史上的眾多傳奇人物不同,尼基·勞達開車並不“快”。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排位賽和分站賽的成績經常平平。但他的特點在於驚人的堅定與穩健,擁有歷史上最高水平之一的完賽率,正如他浴火重生的堅毅。2013年,導演朗·霍華德根據尼基·勞達的故事為藍本,創造了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賽車題材電影《極速風流》,這是對這位F1賽車史上最堅強的賽車手的最高表彰。
TOP3:遠古大神——胡安·曼紐爾·範吉奧
冠軍次數:1951、1954、1955、1956、1957
職業生涯:
胡安·曼紐爾·範吉奧,對於新生代的賽車迷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但這個名字,是F1賽車最初的傳奇。
範吉奧在20世紀30年代的家鄉阿根廷開始賽車生涯,1948年來到歐洲,1950年,投身於剛剛創立的F1賽事。
F1賽車最初的八年,就是範吉奧的八年,在他這全部八年的參賽生涯中,除1952年因傷休息一年外,共獲得了五次總冠軍和兩次亞軍。在全部51站比賽中贏得了24站的勝利。五次冠軍更是分別代表阿爾法·羅密歐、瑪莎拉蒂、賓士和法拉利五支不同的車隊出戰獲得,可以說,車輛技術的優勢對於他的影響微乎其微,他是真正意義上的“車手冠軍”。
1958年,範吉奧突然宣佈退役,原因是他認為自己的競技狀態已經開始下滑,這個決定使得他沒有像同時代的很多著名車手在早期危機四伏的F1賽場上死於非命,成為他傳奇一生最完美的總結。
賽車風格:
範吉奧初次參加F1比賽時已是38歲高齡,最後一次獲得總冠軍時則已是46歲的“老人”,在後世很多車手早已退役的年齡依然能夠獲得總冠軍,範吉奧堪稱是老當益壯的遠古傳奇。他冷靜理性、不受賽車狀態影響的驚人駕駛技巧,在後世也很少有車手能夠相比。
TOP2:賽道王者——邁克爾·舒馬赫
冠軍次數:1994、1995、2000、2001、2002、2003、2004
職業生涯:
“車王”邁克爾·舒馬赫,應該是最廣為人知的F1賽車手,甚至是F1賽車的象徵。
1991年,年僅22歲的舒馬赫首次踏上F1的賽道。但作為喬丹車隊測試車手出場的他,首秀並不露臉——由於賽車離合器故障,首圈就被迫退出了賽道。
1992年,轉會貝納通車隊的舒馬赫,第一次登上了分站賽的領獎臺,這一年結束時,他以53分的總積分榮登季軍寶座。
1994年,在贏得了九個分站的勝利後,舒馬赫獲得了人生第一個F1總冠軍。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七冠王”征程——
1995年,舒馬赫代表貝納通車隊獲得了第二個年度總冠軍;
2000年,轉會法拉利的舒馬赫,在經歷了三年多磕磕絆絆的磨合後,為法拉利獲得了時隔21年的第一個車手總冠軍,並開始了“舒馬赫+法拉利”王朝的統治;
2001年,舒馬赫創造奇蹟的一年,在這一年裡,舒馬赫創造紀錄無數,在倒數第四站匈牙利站,即提前三站鎖定年度總冠軍的獎盃,這一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2002年、2003年,舒馬赫連續獲得年度總冠軍;
2004年,舒馬赫再創奇蹟,除年度總冠軍外,在總計18場分站賽中獲得13場勝利,並在前13場比賽中獲得12場冠軍。
舒馬赫於2012年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退役,服役生涯曾效力於喬丹車隊、貝納通車隊、法拉利車隊、梅賽德斯車隊。
賽車風格:
舒馬赫的戰績,是F1歷史上空前,也許是絕後的傳奇。統治賽道的“七冠王”名副其實。而他的駕駛風格也充滿了王霸之氣。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車王的賽道表現,那就是——咄咄逼人。他是賽道上的天使,可以將賽車的效能逼到極限,將自己的天賦也發揮到極致,讓賽車的咆哮變成一首精美的音樂;他也是賽道上的魔鬼,面對對手不顧一切、不擇手段。維倫紐夫、哈基寧、希爾等同時代的高手都曾被他蠻不講理地逼搶逼上絕境甚至撞出賽道,受害者名單中甚至包括他的親弟弟拉爾夫·舒馬赫。切線發車、緊逼對手、誓不讓步、不惜同歸於盡等等,都給世人留下了指責車王的口實。
逼對手、逼座駕、逼自己,將一切逼到極致,成就了車王的榮耀,也造就了舒米身上的無數爭議。
TOP1:永遠的車神,唯一的塞納
冠軍次數:1988、1990、1991
職業生涯:
出生在巴西的埃爾頓·塞納從4歲開始練習卡丁車,13歲開始參加卡丁車比賽。1984年,24歲的他加入杜爾曼車隊,開始了F1賽車的生涯。
1988年,塞納轉會邁凱倫車隊,當年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個年度總冠軍。這一年,他與普羅斯特首次搭檔,也開始了兩人“既生瑜何生亮”的恩恩怨怨。
1989年,在邁凱倫車隊已經穩獲冠軍的情況下,身為隊友的塞納和普羅斯特為個人冠軍爭奪而失和,最終在鈴鹿賽道兩人相撞後,普羅斯特獲得了本年度的冠軍。
1990年,同樣倒數第二站,同樣的鈴鹿賽道,已經轉投法拉利車隊的普羅斯特再次和塞納相撞,這一次塞納獲得了年度的冠軍。
1991年,塞納獲得了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年度冠軍。隨後,對錶現不佳的邁凱倫賽車不滿的他於1993年賽季結束後轉會威廉姆斯車隊。
1994年5月1日,歷史終於來到了這個悲傷的日子,14時18分,聖馬利諾大獎賽伊莫拉賽道第七圈tamburello彎道,塞納所駕駛的時速三百公里賓士中的威廉姆斯FW16賽車突然間脫離了既定軌道,在一聲沉重的巨響中撞擊在混凝土護牆上支離瓦解。經過四個小時的搶救,埃爾頓·塞納於18點40分被宣告死亡。賽車失控的原因公佈為方向盤柱折斷,但至今相關調查的全部真相依然未公佈於眾。
埃爾頓·塞納,F1服役生涯十年,效力於杜爾曼、蓮花、邁凱倫、威廉姆斯車隊。
賽車風格:
如果說邁克爾·舒馬赫是賽車場上的王,那麼埃爾頓·塞納就是賽車場上的神!
由於英年早逝,塞納的賽績看起來並非那麼驚人,三次年度總冠軍,41站分站賽冠軍,比不了舒馬赫的七次+91次,也比不了老對手普羅斯特的四次+51次。然而只有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才瞭解,對於同時代其他車手而言(或許除了普羅斯特),塞納的存在,是多麼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遙遠。
和精於計算和判斷的普羅斯特、激情十足勇往直前(當然也有人稱之為不擇手段)的舒馬赫不同,比賽中的塞納,幾乎完全是用身體的本能在開車,他總是能以不可思議的操作完成無法實現的動作,彷彿並不是他在駕馭賽車,而是賽車就是他的一部分。
在塞納的賽車生涯中,無論是他全盛時所開的邁凱倫賽車還是送了他命的威廉姆斯賽車,都不是同時代最出色的座駕,然而塞納總是能用血肉之軀的超人發揮彌補賽車硬體的不足,讓二流的賽車爆發出超一流的賽道統治力。他的隊友,1996年總冠軍達蒙·希爾曾經如此評論——“我難以相信塞納竟然能夠把這部車開得這麼快,我的車和他的是一樣的,可我覺得這傢伙根本無法駕馭!”
如何評價唯一的塞納呢?也許老前輩尼基·勞達的話是對塞納最合適的蓋棺論定——“任何想要在賽道上擊垮塞納的人,只有必須重新發明賽車運動!”
當然,F1七十年曆史中的傳奇,並不只有這五位,像“後舒馬赫時代”的雙雄,七次總冠軍的劉易斯·漢密爾頓和四次總冠軍的塞巴斯蒂安·維特爾;塞納和普羅斯特統治車壇時,唯一從他們手中奪走1987年總冠軍的三冠老將尼爾森·皮奎特;F1歷史上第一個身兼冠軍車手和車隊工程師二職的傳奇人物傑克·布拉漢姆,他們也都各自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
這些傳奇故事裡,既有舒馬赫和範吉奧一樣的輝煌,也有塞納和勞達一樣的悲傷,然而賽車的魅力就在於此。遊走於掌控和失控之間,這應該正是這些駕馭速度機器的車手們的嚮往,也是廣大F1愛好者們的嚮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