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蘋果在新品釋出會上正式推出了基於ARM架構的M1 Pro/M1 Max兩款晶片,再次創下了品牌晶片史上的效能之“最”。與Intel、AMD的同類競品相比,其在同CPU功耗下能達成更高的執行效率;同性能表現下,也能實現更低的功耗。
可以說,經歷1年的沉澱,“蘋果芯”更強悍了。同時,它也用自身的成長經歷為國產CPU提供了榜樣:藉助ARM而非Wintel聯盟,產品同樣可以做到比Intel、AMD更強。
Wintel聯盟,即Windows與Intel形成的聯盟。自上世紀80年代起,微軟、英特爾“強強聯合”的模式使得兩者在PC產業內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巨頭品牌如聯想、惠普、宏碁、戴爾等都身處Wintel聯盟,其PC產品基於英特爾的CPU執行,並搭載Windows作業系統。
與以上品牌不同,蘋果打造的MacBook筆記本產品,搭載的是獨立的MacOS作業系統,但此前十餘年,仍選用了英特爾的處理器方案。而品牌之所以最終選擇拋棄多年的“老夥計”,一是因為英特爾CPU效能等的升級長期“擠牙膏”,絆住了蘋果的腳;二是基於英特爾X86架構處理器的MacBook,無法與基於ARM架構的iOS、iPadOS實現互聯互通。
問題是,蘋果拋棄英特爾方案,為何顯得如此輕鬆?據業內人士分析,與聯想等不同,蘋果能完全不依靠Wintel聯盟,實現“快速轉型”的背後,最重要的原因還屬品牌自有一套成熟的MacOS作業系統,沒有“需要相容Windows系統”的包袱。自誕生以來,憑藉流暢的使用體驗和穩定的執行表現,這一作業系統迅速在全球作業系統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截至2020年,其累計從Windows口中搶下了8%以上的市場份額,著實不易。
國產廠商如何破局?
相對於蘋果,作業系統一直是國內廠商的軟肋。目前,國內已形成統信UOS、深度(Deepin)、中標麒麟、紅旗Linux和優麒麟等基於Linux打造的桌面作業系統方案。不過,對比Windows和MacOS,其著重強調本地化、安全性優勢,主要面向政企使用者,在消費者市場鮮有聲量。
一方面,從使用體驗、軟硬體適配等方面看,以上方案與Windows等有明顯差距;另一方面,由於系統預裝少、使用者心理牴觸等因素,其也很難被推廣到大眾市場。根據網站通訊流量監測機構StatCounter統計,在2021年7月桌面作業系統的全球份額中,Windows和OS X(Mac OS)份額合計超過88%。相比之下,Linux份額僅有2.38%,仍有些微不足道。
不過,國產作業系統並非全無機會。自數年前“稜鏡門”事件曝光後,我國就進一步強化了保障國家安全、自主研發作業系統的戰略部署,再次強調“資料不出境”。2014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呼籲下,國內迅速成立了相關作業系統產業聯盟,並表示“如果不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系統的後門鑰匙始終掌握在別人手裡,那麼我國的資訊保安就沒有保障,客觀上也為’稜鏡門’之類的監控計劃留下了機會。”
也就是說,在安全性、本土化方面,國產作業系統佔據先天優勢。儘管短期內由於效能競爭力不足等因素,無法在大眾消費者市場與Windows、MacOS等有一戰之力,但在對娛樂、遊戲功能需求較弱,對安全、穩定性要求更高的國內政企市場,將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東興證券曾預計,黨政機關的電腦保有量在2000萬臺左右,如果以每臺作業系統500元計算,那麼整體的自主可控作業系統的市場規模會在100億元人民幣上下。如果在三年內部署完畢,那麼每年的市場規模在30億-40億元之間。
先從政企業務入手,不斷最佳化體驗和效能,再逐漸發力大眾市場。這或許能成為幫助國產作業系統“破局”的其中一種思路。
【記者】許雋
【作者】 許雋
南方產業觀察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