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其實是個很無奈的話題。你是怎麼發現自己開始衰老的呢?
也許是不經意的某一天,鏡子中的自己鬢角出現了白髮;也許是站在孩子身邊的時候,發現他/她的個子已經高到與你並肩;也許是曾經一口氣爬好幾層樓梯的身體,如今需要爬到一半就需要休息...
總之,衰老是每個人躲不掉的宿命。
衰老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們應該如何減緩衰老?
人從中年開始衰老
研究證實,我們人的一生有三個年齡階段,是衰老的轉折點。
2019年,刊發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衰老並不是勻速發生的,可能存在突然的“量變到質變”的生理轉折點,也就是34歲、60歲、78歲。
在這3個時間點,你可能突然一瞬覺得自己老了!
研究人員透過對血液中蛋白質含量變化的研究,發現衰老相關蛋白的數目並不是隨年齡的增加平穩地改變,而是呈波動變化,並在34歲、60歲和78歲年齡段出現極峰。
而在其他時期,這些蛋白質的水平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的恆定,這說明,人體衰老,從34歲開始。
如何減緩衰老?
衰老雖然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透過鍛鍊來減緩衰老的速度!
大腦衰老克星——勤用大腦
感覺大腦反應越來越慢?記憶力也越來越差?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也在下降?
可能是大腦衰老了!所謂大腦衰老,其實和我們生活壓力大、長期熬夜、晚睡、大腦疲勞等亞健康問題有關。
大腦是一個用進廢退的器官,經常用腦會使腦血管多處呈擴張狀態,腦組織有足夠的血液、營養供給,從而為延緩大腦衰老提供了物質基礎。
而且跑步也可以減緩大腦的衰老,經常跑步能為大腦帶來更多的氧氣,促進血液迴圈,刺激中樞新細胞的生長,讓大腦萎縮更慢。
骨骼衰老克星——多曬太陽
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與基礎骨量積累和年齡增大後骨量流失密切相關。如果年輕能積累好骨量基礎,年長時少流失一些,骨頭自然也就牢固一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徐海林2020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保骨量離不開補鈣補維生素D曬太陽。
尤其是女性在絕經之後,雌激素分泌減少,容易骨質疏鬆,此時,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地服用維生素D和補鈣的藥物以保持正常骨量。
另一種預防骨質疏鬆的簡便方法是曬太陽,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助於維生素D3的合成,從而促進骨骼的生成。
另外,塗防曬並不會影響維生素D3的合成,所以,該塗還是要塗。
肌肉衰老克星——適量運動
肌肉遵循“用進廢退”原則,因此,長時間不運動、久坐久臥,會出現肌肉流失、萎縮、功能退化,這也是年輕人肌肉不足的主要原因。
保持肌肉不流失,首先要適當運動,進行有氧運動加抗阻訓練,如啞鈴、拉力帶等力量訓練,但一定要量力而行,避免拉傷。
同時調整飲食,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的攝入。
6個動作,測試身體是否年輕!
你知道自己的身體素質如何?來試試以下6個經典動作,只需一分鐘的測試就知道自己老沒老!
動作1:俯臥撐
俯臥撐是一項大眾化運動,它是一個比較全面的鍛鍊方式,可以鍛鍊我們的肱三頭肌、腹肌、胸大肌、背肌等等。俯臥撐要求身體保持平直,使腰背肌、腹肌、腿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
操作方法:一個標準的俯臥撐,要讓身體保持從肩膀到腳踝成一條直線,雙臂放在胸部位置,兩手相距略寬於肩膀。
年輕人應按照標準要求完成動作,60歲以上老人不可採取支撐式的半俯臥撐,即扶著牆或桌椅等支撐物進行。超過70歲就不建議做俯臥撐了。
測試結果:
20~30歲:成年男性1分鐘能完成17~29個,女性做12~22個,說明身體素質基本合格;如果能做30個左右,說明身體強健;若少於17個或感覺痛苦疲勞,則說明上肢力量減退嚴重。
30~45歲:男性1分鐘完成13~24個,女性做10~20個;
45~59歲:男性做11~20個,女性做8~20個,都可視為達標。
專家建議:有些人做俯臥撐時兩腿無法併攏或身體彎曲,說明腹肌或者腰背肌力量差。建議年輕人每天做2~3組俯臥撐,持之以恆,可維持並增強上肢力量。
動作:2:平衡下蹲
人們蹲的姿勢與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非常相像,這是人類尋求舒適和庇護的本能姿勢。“蹲”既能讓我們身體放鬆,又能給予內心足夠的安全感,竟然還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下蹲可增強腰、髖、膝和踝關節的活動範圍,增強膝關節的靈活性,延緩關節的老化。
人在下蹲的時候,心肺血流量相對充沛,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下蹲還能加大胸腔和肺的活動範圍,從而改善我們的心肺功能。下蹲練習是下肢力量的“觀測點”,可檢測髖關節、膝關節、臀大肌等的力量。下蹲運動簡單易行,看電視、刷牙、看書時都可以進行。
操作方法:年輕人可雙腳平直站立,雙手展開與肩同寬,慢慢彎曲膝蓋,直到大腿與地面平行,再慢慢回到起初的位置。50歲以上中年人可採用半蹲,讓大腿和地面呈100~120度角。60歲以上老人可坐在椅子上進行測試。
測試結果:
20~35歲:男性完成20~30次,女性15~25次,說明下肢力量優秀。
30~45歲:男性完成15~20個,女性12~18個,說明下肢健康。
50歲以後:做半蹲能完成上述數量,說明身體基本合格。
60歲以上:在沒有攙扶或支撐的情況下,60歲以上老人若能在椅子上來回下蹲6~10次,說明腿部力量較強。如果蹲下去起不來,說明你老了;如果能蹲下去並能迅速起來,還能反覆做很多次,說明你還很年輕。
專家建議:大家每天做2~3組下蹲練習,每組30個,對增強腿部力量有好處。
動作3:握力強度
手部力量的確能體現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握力是生命力的一種象徵。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曾刊文指出,握力不夠的人更可能患心臟病或中風。
操作方法:我們可以買一個小型握力器在家測試,觀察握力指數,根據公式計算:握力體重指數=握力(公斤)/體重(公斤)×100,即可測試握力情況。
測試結果:20~35歲:男性的平均握力應達到30~45公斤,女性應為20~30公斤,臂力和手部力量強健的人可達70公斤以上。
35~50歲:男性的握力應達到20~40公斤,女性為16~35公斤。
專家建議:握力每增加1公斤,死亡風險減少3%。中老年人更需注意增強握力訓練,如果力量不夠可以握核桃或養生球,逐漸增加負荷。握力訓練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工作效率也有提高。
動作4:走路速度
肺功能的減弱也是從20歲開始的,控制呼吸的肌肉和胸腔逐漸變得僵硬起來,使得肺的運轉更困難,肺的殘氣量也有所增加。這就是很多人40歲後,有時走路會變得氣喘吁吁的原因之一。
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發現,走路速度是壽命長短的“預警器”,走路快的老人比走路慢的死亡率更低。走路快的人死亡風險減少3倍,心血管系統的狀況更好。
測試結果:以1分鐘為限,每步75釐米為標準,25~35歲的成年人的步數應為90~120步。36~50歲、60~70歲年齡段人群可依次減少10步左右。
專家建議:一般來說,走得快的人,心臟、肌肉、骨骼等各方面機能都比常人強,平衡、協調能力也比較好,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對意外事故的防範能力更佳;如果走路速度慢且心率變化大,則說明身體機能減退,衰老加快。因此,人們平時需要多走動,有意識地加快速度。
動作5:彎腰雙手觸地
人的身體構造具有非常高的柔軟度,經常活動和牽拉都能增強柔韌性,但經常不動就會“生鏽”。彎腰雙手觸地可鍛鍊腰腹肌肉,更能拉伸很少能活動到的背部肌肉和韌帶。做動作時注意腿直立,腰部往下彎,手臂及頭部下垂,懸在空中,嘗試雙手觸地,如果做不到也不必勉強。
操作方法:做動作時注意腿直立,腰部往下彎,手臂及頭部下垂,懸在空中,嘗試雙手觸地,如果做不到也不必勉強。
測試結果:20~35歲:這個年齡的人雙手至少要摸到地面,身體柔韌性強的人甚至可以緊抱雙腿,臉貼在小腿上;
36~50歲:這個年齡的人至少要摸到踝關節;
50歲以上:至少要摸到小腿位置。
通常情況下,女性的柔韌性要比男性好。彎腰有助於腰肌、肘部和膝關節鍛鍊,使肌肉伸拉,腿筋拉長。柔韌性反映身體的軟度,軟度越好,身體素質和生命力越強,越硬則說明衰老越快。
專家建議:要想改善背部及腿部的肌肉和腰腹柔韌性,可以每天練習該動作3次,每次3組,連續2~3個月就能改善身體柔韌性。
動作6:閉眼單腳站立
人越老,平衡能力下降越快,也就不得不拄柺杖。這個動作能測出平衡能力強弱和全身狀況。單腳站立能有效鍛鍊大腦的協調性,每天堅持可有效預防老年痴呆。
平衡力提高後,不僅能防止我們在運動中跌倒損傷,還能改善全身的血液迴圈,提高免疫力。
閉眼單腳站立”能測試出反應肌力與平衡的功能,有助於判斷人體老化程度,閉眼單腳站立時間>9秒,你可能更“年輕。
根據不同性別和年齡,動作時間長短的判斷標準如下:
20~35歲:閉眼1分鐘以上,不暈不倒,說明平衡能力正常。如果堅持不了1分鐘,則需要加強鍛鍊。
36~50歲:閉目時間應達到40~70秒。
50~60歲:保持30秒左右。
60~70歲:如果能堅持1分鐘,說明平衡狀態很“年輕”。
專家建議:在我國,跌倒死亡是65歲以上老人因傷害致死的第一位原因。老年人跌倒後骨折的機率很大,60歲後積極做些平衡鍛鍊,能減少跌倒發生的機率。中老年人做這個動作時,可以先單足站立,隨後慢慢閉上眼睛;高齡老人最好靠著牆或扶著東西。
為了健康長壽,保持活力,我們只要經常訓練以上6個簡單的小動作,可以幫助大家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今日話題:以上6個動作你能做到幾個?
衰老,其實是個很無奈的話題。你是怎麼發現自己開始衰老的呢?
也許是不經意的某一天,鏡子中的自己鬢角出現了白髮;也許是站在孩子身邊的時候,發現他/她的個子已經高到與你並肩;也許是曾經一口氣爬好幾層樓梯的身體,如今需要爬到一半就需要休息...
總之,衰老是每個人躲不掉的宿命。
衰老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們應該如何減緩衰老?
人從中年開始衰老
研究證實,我們人的一生有三個年齡階段,是衰老的轉折點。
2019年,刊發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衰老並不是勻速發生的,可能存在突然的“量變到質變”的生理轉折點,也就是34歲、60歲、78歲。
在這3個時間點,你可能突然一瞬覺得自己老了!
研究人員透過對血液中蛋白質含量變化的研究,發現衰老相關蛋白的數目並不是隨年齡的增加平穩地改變,而是呈波動變化,並在34歲、60歲和78歲年齡段出現極峰。
而在其他時期,這些蛋白質的水平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的恆定,這說明,人體衰老,從34歲開始。
如何減緩衰老?
衰老雖然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透過鍛鍊來減緩衰老的速度!
大腦衰老克星——勤用大腦
感覺大腦反應越來越慢?記憶力也越來越差?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也在下降?
可能是大腦衰老了!所謂大腦衰老,其實和我們生活壓力大、長期熬夜、晚睡、大腦疲勞等亞健康問題有關。
大腦是一個用進廢退的器官,經常用腦會使腦血管多處呈擴張狀態,腦組織有足夠的血液、營養供給,從而為延緩大腦衰老提供了物質基礎。
而且跑步也可以減緩大腦的衰老,經常跑步能為大腦帶來更多的氧氣,促進血液迴圈,刺激中樞新細胞的生長,讓大腦萎縮更慢。
骨骼衰老克星——多曬太陽
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與基礎骨量積累和年齡增大後骨量流失密切相關。如果年輕能積累好骨量基礎,年長時少流失一些,骨頭自然也就牢固一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徐海林2020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保骨量離不開補鈣補維生素D曬太陽。
尤其是女性在絕經之後,雌激素分泌減少,容易骨質疏鬆,此時,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地服用維生素D和補鈣的藥物以保持正常骨量。
另一種預防骨質疏鬆的簡便方法是曬太陽,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助於維生素D3的合成,從而促進骨骼的生成。
另外,塗防曬並不會影響維生素D3的合成,所以,該塗還是要塗。
肌肉衰老克星——適量運動
肌肉遵循“用進廢退”原則,因此,長時間不運動、久坐久臥,會出現肌肉流失、萎縮、功能退化,這也是年輕人肌肉不足的主要原因。
保持肌肉不流失,首先要適當運動,進行有氧運動加抗阻訓練,如啞鈴、拉力帶等力量訓練,但一定要量力而行,避免拉傷。
同時調整飲食,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的攝入。
6個動作,測試身體是否年輕!
你知道自己的身體素質如何?來試試以下6個經典動作,只需一分鐘的測試就知道自己老沒老!
動作1:俯臥撐
俯臥撐是一項大眾化運動,它是一個比較全面的鍛鍊方式,可以鍛鍊我們的肱三頭肌、腹肌、胸大肌、背肌等等。俯臥撐要求身體保持平直,使腰背肌、腹肌、腿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
操作方法:一個標準的俯臥撐,要讓身體保持從肩膀到腳踝成一條直線,雙臂放在胸部位置,兩手相距略寬於肩膀。
年輕人應按照標準要求完成動作,60歲以上老人不可採取支撐式的半俯臥撐,即扶著牆或桌椅等支撐物進行。超過70歲就不建議做俯臥撐了。
測試結果:
20~30歲:成年男性1分鐘能完成17~29個,女性做12~22個,說明身體素質基本合格;如果能做30個左右,說明身體強健;若少於17個或感覺痛苦疲勞,則說明上肢力量減退嚴重。
30~45歲:男性1分鐘完成13~24個,女性做10~20個;
45~59歲:男性做11~20個,女性做8~20個,都可視為達標。
專家建議:有些人做俯臥撐時兩腿無法併攏或身體彎曲,說明腹肌或者腰背肌力量差。建議年輕人每天做2~3組俯臥撐,持之以恆,可維持並增強上肢力量。
動作:2:平衡下蹲
人們蹲的姿勢與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非常相像,這是人類尋求舒適和庇護的本能姿勢。“蹲”既能讓我們身體放鬆,又能給予內心足夠的安全感,竟然還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下蹲可增強腰、髖、膝和踝關節的活動範圍,增強膝關節的靈活性,延緩關節的老化。
人在下蹲的時候,心肺血流量相對充沛,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下蹲還能加大胸腔和肺的活動範圍,從而改善我們的心肺功能。下蹲練習是下肢力量的“觀測點”,可檢測髖關節、膝關節、臀大肌等的力量。下蹲運動簡單易行,看電視、刷牙、看書時都可以進行。
操作方法:年輕人可雙腳平直站立,雙手展開與肩同寬,慢慢彎曲膝蓋,直到大腿與地面平行,再慢慢回到起初的位置。50歲以上中年人可採用半蹲,讓大腿和地面呈100~120度角。60歲以上老人可坐在椅子上進行測試。
測試結果:
20~35歲:男性完成20~30次,女性15~25次,說明下肢力量優秀。
30~45歲:男性完成15~20個,女性12~18個,說明下肢健康。
50歲以後:做半蹲能完成上述數量,說明身體基本合格。
60歲以上:在沒有攙扶或支撐的情況下,60歲以上老人若能在椅子上來回下蹲6~10次,說明腿部力量較強。如果蹲下去起不來,說明你老了;如果能蹲下去並能迅速起來,還能反覆做很多次,說明你還很年輕。
專家建議:大家每天做2~3組下蹲練習,每組30個,對增強腿部力量有好處。
動作3:握力強度
手部力量的確能體現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握力是生命力的一種象徵。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曾刊文指出,握力不夠的人更可能患心臟病或中風。
操作方法:我們可以買一個小型握力器在家測試,觀察握力指數,根據公式計算:握力體重指數=握力(公斤)/體重(公斤)×100,即可測試握力情況。
測試結果:20~35歲:男性的平均握力應達到30~45公斤,女性應為20~30公斤,臂力和手部力量強健的人可達70公斤以上。
35~50歲:男性的握力應達到20~40公斤,女性為16~35公斤。
專家建議:握力每增加1公斤,死亡風險減少3%。中老年人更需注意增強握力訓練,如果力量不夠可以握核桃或養生球,逐漸增加負荷。握力訓練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工作效率也有提高。
動作4:走路速度
肺功能的減弱也是從20歲開始的,控制呼吸的肌肉和胸腔逐漸變得僵硬起來,使得肺的運轉更困難,肺的殘氣量也有所增加。這就是很多人40歲後,有時走路會變得氣喘吁吁的原因之一。
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發現,走路速度是壽命長短的“預警器”,走路快的老人比走路慢的死亡率更低。走路快的人死亡風險減少3倍,心血管系統的狀況更好。
測試結果:以1分鐘為限,每步75釐米為標準,25~35歲的成年人的步數應為90~120步。36~50歲、60~70歲年齡段人群可依次減少10步左右。
專家建議:一般來說,走得快的人,心臟、肌肉、骨骼等各方面機能都比常人強,平衡、協調能力也比較好,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對意外事故的防範能力更佳;如果走路速度慢且心率變化大,則說明身體機能減退,衰老加快。因此,人們平時需要多走動,有意識地加快速度。
動作5:彎腰雙手觸地
人的身體構造具有非常高的柔軟度,經常活動和牽拉都能增強柔韌性,但經常不動就會“生鏽”。彎腰雙手觸地可鍛鍊腰腹肌肉,更能拉伸很少能活動到的背部肌肉和韌帶。做動作時注意腿直立,腰部往下彎,手臂及頭部下垂,懸在空中,嘗試雙手觸地,如果做不到也不必勉強。
操作方法:做動作時注意腿直立,腰部往下彎,手臂及頭部下垂,懸在空中,嘗試雙手觸地,如果做不到也不必勉強。
測試結果:20~35歲:這個年齡的人雙手至少要摸到地面,身體柔韌性強的人甚至可以緊抱雙腿,臉貼在小腿上;
36~50歲:這個年齡的人至少要摸到踝關節;
50歲以上:至少要摸到小腿位置。
通常情況下,女性的柔韌性要比男性好。彎腰有助於腰肌、肘部和膝關節鍛鍊,使肌肉伸拉,腿筋拉長。柔韌性反映身體的軟度,軟度越好,身體素質和生命力越強,越硬則說明衰老越快。
專家建議:要想改善背部及腿部的肌肉和腰腹柔韌性,可以每天練習該動作3次,每次3組,連續2~3個月就能改善身體柔韌性。
動作6:閉眼單腳站立
人越老,平衡能力下降越快,也就不得不拄柺杖。這個動作能測出平衡能力強弱和全身狀況。單腳站立能有效鍛鍊大腦的協調性,每天堅持可有效預防老年痴呆。
平衡力提高後,不僅能防止我們在運動中跌倒損傷,還能改善全身的血液迴圈,提高免疫力。
閉眼單腳站立”能測試出反應肌力與平衡的功能,有助於判斷人體老化程度,閉眼單腳站立時間>9秒,你可能更“年輕。
根據不同性別和年齡,動作時間長短的判斷標準如下:
20~35歲:閉眼1分鐘以上,不暈不倒,說明平衡能力正常。如果堅持不了1分鐘,則需要加強鍛鍊。
36~50歲:閉目時間應達到40~70秒。
50~60歲:保持30秒左右。
60~70歲:如果能堅持1分鐘,說明平衡狀態很“年輕”。
專家建議:在我國,跌倒死亡是65歲以上老人因傷害致死的第一位原因。老年人跌倒後骨折的機率很大,60歲後積極做些平衡鍛鍊,能減少跌倒發生的機率。中老年人做這個動作時,可以先單足站立,隨後慢慢閉上眼睛;高齡老人最好靠著牆或扶著東西。
為了健康長壽,保持活力,我們只要經常訓練以上6個簡單的小動作,可以幫助大家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今日話題:以上6個動作你能做到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