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郎中:中醫醫案/醫話/學中醫學臨床的參考文章
導讀:今天談談補肺法。
2
補肺法
肺主氣,司呼吸,為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肺又為“水之上源”,與腎水相生互濟,故而肺體常宜濡潤。
肺宣發肅降的功能,是以肺氣充盛和肺體濡潤為基礎,因此肺臟的生理特點是以氣、陰為主體,其虛證主要表現在氣虛、陰虛兩個方面。
一、補肺氣
肺居上焦,稟受宗氣的充貫。
宗氣是由水谷之氣上抵胸中與自然之氣相合而成,因水谷之氣是脾胃化谷布精所產生,故宗氣實為肺氣的本源(即“土生金”)。
且肺腎同主呼吸,吸入之氣下抵丹田,以實真元之氣,由於腎之納氣保障了自然之氣的攝入,故腎有“氣之根”之稱,實為肺氣的根基。
蓋脾為肺氣之母,腎為肺氣之根,脾腎充實是肺氣充足的根本條件,若脾腎虧虛則肺氣生化無源,反之,肺氣耗損也必然傷及脾腎。
肺氣虛乏則肅降失職,臨床表現除見脾肺氣虛證(氣短倦怠、自汗惡風、易感外邪)外,每以咳嗽喘息為主症。
補肺之法,當尊《難經》“損其肺者,益其氣”之旨,首宜參、芪甘溫益氣為君,直補脾肺已虛之氣,充水谷,實宗氣則肺氣生化有源(即“補土生金”法);
輔用地黃、阿膠之輩補腎填精以化氣,補下以充上,兼以壯水潤肺,濟上源之虛燥,從而使肺得以潤降,則呼吸暢利無逆;
因其虛燥咳逆,故宜用五味子、紫菀等斂肺潤燥諸品,以鎮咳平喘為佐使。
補肺氣以補脾益腎為要點,同時應助以潤燥為上法,切勿溫燥太過復伐其陰。
代表方劑如《永類鈐方》的補肺湯(人參、黃芪、地黃、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炙甘草)。
二、補肺陽
肺之陽氣是上焦氣化的動力,其宣發肅降的功能(包括行呼吸、布津液、充衛御外、通調水道等),皆依靠肺陽的主持,肺陽的旺盛,賴以宗氣——胸中陽氣的充養與煦育。
因此肺氣虛,則陽亦弱,肺陽虛乏,則陰濁寒飲上逆為患。
肺陽虛的臨床見症,一般多是肺氣虛日久所導致的肺寒證,以咳逆哮喘、痰液清稀起泡為特徵。
故補肺陽之法,當以參、芪補益肺氣為主,輔以乾薑、肉桂等溫振陽氣、散寒平逆,五味子斂肺定喘為佐,兼防溫燥之品耗傷肺陰。
代表方如《醫宗必讀》拯陽理勞湯(人參、黃芪、白朮、炙甘草、陳皮、肉桂、五味子)。
歷代先賢對肺陽的論述較少,補肺陽的專方尤為難求。究其原因,主要與肺的病理特點相關。
肺虛日久陽氣不振,上焦宣發失其溫化,水津不得布降反聚為陰濁之邪,壅塞於肺,肺氣不降而致陰濁上逆;
或素體陽虛,下焦伏飲,寒水乘肺虛泛逆於上而致肺脹喘哮,總以標急為主候。
故多冠以“肺寒”、“肺中冷”之名,治以溫肺化飲為法,仲景立甘草乾薑湯、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標本兼治之劑,後世多從之。
三、補肺陰
肺陰的實質是濡潤肺體的津液。
其來源有三:
一為脾胃化谷上輸的津氣,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二為肺自身氣化所產生的津液(包括肺液——涕),在宣發肅降過程中,使衛氣和津液輸布全身,完成濡潤臟腑及肌表的功用,如《靈樞·決氣篇》:“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所指。
三是指腎陽蒸化腎陰,升騰濡養肺的津液(即“金水相生”之理)。
肺陰不足主要表現為上燥證,如口燥咽乾、鼻幹涕少、乾咳咯血,痰稀少難出等症,以虛燥證為基本特徵(邪熱未盡者,不宜補法)。
因此補肺陰之法,原則上以滋陰潤肺為主,再根據損傷的程度及累及之臟腑而定。
一般陰傷較輕者,多兼胃傷之損,當兼以養胃生津為法,可用沙參麥冬湯主之;
陰虛甚者,必累傷及腎,又當壯水滋液,宜用百合固金湯之類;
若氣陰兩傷,則當脾肺同治,麥門冬湯、生脈散、拯陰理勞湯等皆為補氣潤肺之劑。
3
補心法
未完待續......
注:本文選摘自《高忠英驗案精選》,鄒志東、金麗傑等編,學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