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俄羅斯地理學會會長兼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提議將首都遷往西伯利亞。紹伊古提出要在西伯利亞地區建設5個百萬人口的衛星城:每個城市都要有明確的產業分工,從而組成一個大型的“科學-工業經濟中心”。根據俄羅斯SuperJob招聘網站公佈的最新調查資料顯示:超過20%的受訪者支援將首都從莫斯科遷至西伯利亞的某個城市,然而也有30%左右的受訪者對此表達了反對意見。
俄羅斯廣袤的國土有四分之三左右都分佈在亞洲,歐洲部分只佔俄羅斯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這麼看來俄羅斯似乎應該是一個亞洲國家啊,然而事情卻並沒這麼簡單: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工業基地也位於歐洲,首都莫斯科以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佈在歐洲。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國。
13世紀蒙古西征時期莫斯科大公國成為了蒙古金帳汗國統治下的一個附庸小國。莫斯科大公國透過為蒙古可汗徵收貢賦和征討不聽號令的公國而取悅於蒙古金帳汗廷。莫斯科大公國趁機利用蒙古人的威勢趁機削平群雄,從而得以逐漸完成了羅斯諸公國的統一。1378年夏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率領羅斯諸公國在沃扎河和金帳汗國大打出手,戰後莫斯科大公國從蒙古人的統治下贏得了獨立。
然而在1383年金帳汗國的脫脫迷失再次入侵莫斯科。1480年日漸強大起來的莫斯科大公國徹底擺脫了蒙古的統治。到16世紀初莫斯科大公國已兼併了特維爾、普斯科夫和里亞贊等羅斯公國,又從立陶宛人手中收復了斯摩稜斯克。至此一個北起白海、南至奧卡河、東臨烏拉爾山、西達第聶伯河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宣告誕生,然而這僅僅只是俄羅斯民族擴張史的開始。
俄羅斯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上是佔地球陸地表面積六分之一左右的龐然大物。俄羅斯廣袤的國土在地形上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俄羅斯的國土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視為是一大塊平坦的平原區。即使是通常意義上被視為俄羅斯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界線的烏拉爾山也只是一道最高點不足2000米的山脈。要知道我國西嶽華山的最高峰也高達2154.9米,也就是說作為歐亞分界線的烏拉爾山還沒我國的華山高。
即使在春秋戰國時代華山也沒能成為阻擋諸侯列國兼併擴張的天塹,那麼烏拉爾山在高度上顯然並不能構成阻擋俄羅斯人擴張的地理屏障。況且烏拉爾山逶迤南下到北緯51度左右就不再延伸了,因此留下了一塊伸展到裡海的寬闊平坦的缺口。這意味著俄羅斯人的擴張在地理上並不存在難以逾越的天然地理阻礙,同時這也意味著別人要進攻俄羅斯同樣不存在難以逾越的天然地理阻礙。
俄羅斯的國土幾乎就是一塊無險可守的大平原。在俄羅斯歷史的早期階段由於自身尚不強大,所以這種地理結構上的缺陷就導致俄羅斯始終缺乏安全感。既然缺乏天然的地理屏障作為防禦外敵入侵的依託,那麼俄羅斯就試圖透過不斷擴張領土延長自己可迴旋的戰略縱深。這時俄羅斯的自然地理結構就顯示出了獨特的兩面性:一方面無險可守的大平原的確方便外敵入侵,但另一方面這種地形也便利了俄羅斯人的擴張。
俄羅斯的領土擴張不僅存在地形上的便利,而且還存在氣候和自然環境方面的便利。中國古代王朝為什麼始終沒越過漠北向西伯利亞地區擴張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農耕民族很難適應當地嚴寒的氣候。相比之下如今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領土與西伯利亞實際上都屬於同樣的大陸性氣候:夏季短暫炎熱、冬季漫長酷寒。因此俄羅斯人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不會感覺有氣候上的不適應。
俄羅斯的歐洲部分不僅與西伯利亞在地形上、氣候上高度相似,而且土壤型別、植被型別也高度相似。當俄羅斯人向東方的西伯利亞地區擴張時他們完全可以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一直向東推進到太平洋。俄羅斯在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之初其實是同時面對向東方和向西方的兩個擴張方向的,然而相比之下俄國在東方的擴張推進速度遠比在西方要順利得多。
歷史上波蘭、瑞典都曾是俄國向西擴張的強勁對手。當時的歐洲第一大國可不是俄羅斯,而是國土面積達到100萬平方公里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那時的波蘭可是拳打俄羅斯、腳踩德意志,號稱平獨鎮露大波波。那時的瑞典也是佔據著如今的芬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歐洲一大列強。從1558年起俄國為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就與波蘭、瑞典、丹麥等國反覆爭奪,然而直到1721年大北方戰爭結束後俄國才實現這一夙願。
俄國用了163年才實現為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這一夙願,同一時期俄國向東推進的速度可比這快多了。沙俄在向東方擴張的早期階段所面臨的主要對手是由蒙古金帳汗國分化出來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國、西伯利亞汗國這幾個遊牧汗國。然而這幾個遊牧汗國內部都相當鬆散:西伯利亞汗國6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看著挺大,可實際上卻只有不到20萬人口。
西伯利亞汗國事實上只有可汗所在的都城過渡到了城邦國家文明階段,而其他名義上同樣歸屬西伯利亞汗國的地區其實仍處於原始的氏族部落文明階段。當地分散居住的漁獵部落在組織力動員力上遠遠不及俄國,加之俄國從歐洲引入的火繩槍等先進裝備進一步放大了雙方的差距。1552年沙俄攻佔了喀山汗國,4年後又吞併了阿斯特拉罕國,1598年沙皇俄國征服了失必兒汗國。
失必兒汗國被征服後俄國人已越過作為亞歐分界線的烏拉爾山進入到西西伯利亞平原。這時的西伯利亞並沒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原始部族。俄國人用火繩槍征服了這些西伯利亞的原始部族。截至1637年俄國人已推進到鄂霍次克海一帶。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東擴張的歷史,然而這也給俄羅斯造成了一種意想不到的困惑。
俄羅斯究竟是一個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這個問題連俄羅斯人自己說不清楚。早在19世紀俄國著名思想家赫爾岑就把俄國究竟是走西方式道路還是東方式道路稱為俄國曆史發展的斯芬克斯之謎。俄羅斯的國徽上繪製的是一隻雙頭鷹,寓示著俄羅斯地跨東西方兩大洲的地理格局。實際上正是這種地跨東西的獨特地緣區位塑造了俄羅斯人獨特的民族精神。
事實上你很難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方國家,因為其種族、宗教、歷史、文化中的東方基因都是極其微小的;可你也很難說俄羅斯就是一個純粹的西方國家。出自斯拉夫族系、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種族、語言、宗教、文化上都顯得格格不入。曾被蒙古人統治的經歷以及俄羅斯持續向東擴張的歷史都使其在西方國家眼中被打上了深刻的東方烙印。
三百多年前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實行過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羅斯獨特的地緣區位和人文歷史使其在歐洲一直保持著獨立獨行的狀態,以致於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國家將俄羅斯視為具有蒙古血統的“白色韃靼”,更何況彼此之間還存在著現實利益層面的糾葛。北約和歐盟的東擴不斷蠶食著俄羅斯在東歐的傳統戰略空間,如今西方國家的勢力已逼近到俄羅斯的家門口。
既然俄羅斯在西部面向歐洲的領土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圍堵,那麼俄羅斯為什麼不嘗試大力開發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呢?事實上紹伊古的遷都提議正是這樣一種心態的真實寫照。紹伊古認為幅員遼闊的俄羅斯東西跨度極大,而首都莫斯科所在的位置過於偏西,所以不利於統籌全域性。遷都西伯利亞後大量人口、產業隨之東移將大大縮短了東部與西部交流的距離,也能就地取材利用西伯利亞豐富的資源發展經濟。
紹伊古的遷都提議除了經濟層面的考量之外也有國防安全上的考慮:莫斯科距離波蘭邊境線不足1000公里,戰鬥轟炸機無需空中加油或轉場就能往返一次,所以莫斯科事實上已處於北約的戰術打擊範圍之內。另外烏克蘭表現出越來越親近西方的傾向,因此黑海地區已實際成為交戰區,而莫斯科則已陷入兩面受敵的局面。如果遷都西伯利亞將大大緩解俄羅斯面臨的國防壓力。
廣袤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廣人稀、資源豐富。這塊地廣人稀的土地之下蘊藏著佔俄羅斯全國已探明的各種礦物資源總量的80%以上的寶貴資源!在這其中煤炭和淡水資源超過全俄總量的1/3,其他礦產資源如石油、金礦、銀礦、銅礦、鐵礦、鉑礦的總價值超過25萬億美元。事實上單單是這一地區廣袤的土地就為俄羅斯提供了遼闊的戰略縱深。
遠東地區最東端的楚科奇半島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只有一海之隔,兩地直線距離不到40公里,而楚科奇半島上卻又無數導彈瞄向美國,這自然是對作為俄羅斯戰略對手的美國一個極大的牽制。位於遠東地區南部的海參崴作為俄羅斯在遠東地區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約1000萬噸,與此同時這裡也是俄羅斯海軍第二大艦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由此可見遠東地區在經濟上、軍事上都對俄羅斯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緊鄰的中、日、韓三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勢頭都相對良好。尤其是中國已與俄羅斯達成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非常友好的戰略伙伴。俄羅斯遷都西伯利亞有利於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絡,對振興本國經濟有重大利好。如果俄羅斯在遠東擁有一個經濟中心,那麼就可以透過向東亞各國賣油氣大賺一筆,又可以較為便利地從東亞各國購入工業原材料。
那麼屆時就能以遠東經濟中心帶動全俄經濟發展,也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歐洲方向的戰略圍堵。由此可見遷都東部地區是俄羅斯緩解戰略壓力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方案。然而俄羅斯高層也有一種擔心:遷都不是國內政策問題,而是國際地緣政治問題。遷都東部意味著俄羅斯放棄了在歐洲發展、放棄了世界級大國地位,這對俄羅斯乃至對國際政治地緣的負面影響都是難以估量的。
從彼得大帝起三百多年來俄羅斯的奮鬥目標一直是融入西方主流體系。儘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始終將俄羅斯排擠在西方主流體系之外,可俄羅斯自己在屢屢受挫之後也始終沒放棄過“脫亞入歐”的夢想。無論是在蘇聯時代還是現在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博弈重點始終是在歐洲。如今要反其道“脫歐入亞”意味著對俄羅斯之前奮鬥了三百多年的目標進行否定。
在一部分俄羅斯人心目中這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懦夫行為:歷史上俄羅斯儘管被西方國家孤立遏制,但從未放棄過融入歐洲主流體系的目標。即使屢屢受挫之後俄羅斯仍主動發起戰略反擊。如今卻要為躲避西方國家的戰略威脅而遷都到亞洲。這令一些俄羅斯人無法邁過心理情感的那道坎。當然也有一些俄羅斯人並不認為這是逃避,而是為了休養生息積攢實力捍衛俄羅斯的大國尊嚴。
除了這種地緣戰略、心理情感方面的因素之外俄羅斯要遷都西伯利亞也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中國東北地區和鄰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在南方人眼中都屬於寒冷地帶,然而俄羅斯遠東地區比起中國東北要加一個“更”字。北冰洋沿岸、東西伯利亞地勢較高地區和楚克奇半島地區都屬於寒帶苔原氣候: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和,加之降水較少使植物難以生長。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夏季平均氣溫在10℃左右,冬季在零下二三十度都是稀鬆平常。早在1954年到1958年期間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經濟政策下政府就投入了67億盧布並動員了數十萬志願者到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開墾了4000萬公頃的土地。然而儘管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地域遼闊、土地肥沃,可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墾荒所實現的糧食增產不僅極為有限,更糟的是導致了當地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惡化。
到60年代初隨著墾荒區風沙侵蝕的日益嚴重使幾十萬公頃新開墾的土地遭到了破壞。如今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一江之隔的中國東北早已由昔日的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相比之下面積4倍於中國東北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所開墾的耕地卻遠遠不及中國東北多。除了自然環境的惡劣之外人口稀少也是制約俄羅斯遠東地區耕地開發的主要因素。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農業需要大量的人,而機械作業的全自動農業則需要大量資金。
這兩項條件恰恰都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所不具備的。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實際上就相當於闖關東之前的中國東北地區:由於人力資源實在是有限,所以自然會存在大量沒人去開墾的荒地。由於長期吸引不到優質的資本與勞動力,所以開發建設也就始終無從談起。如今東北地區已是我國一大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然而緊挨著中國東北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大部分割槽域都是森林和凍土帶。
目前為止俄羅斯遠東地區已開發的耕地面積遠不及中國東北。事實證明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儘管地域面積廣大、土地肥沃,但當地的氣候條件其實是不利於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如果當地的自然條件不適宜發展工農業生產,那麼利用當地豐富的油氣資源做轉口貿易能否把遠東打造成為俄羅斯一個新的經濟中心呢?事實上俄羅斯早就在考慮這個問題了。
2015年9月3日—5日俄羅斯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市舉行了第一屆東方經濟論壇。俄羅斯舉辦該論壇就是為了擴大俄羅斯遠東地區開放程度,從而吸引外國資本注入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在此之後俄羅斯又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陸續舉辦了第二屆至第五屆東方經濟論壇。事實上俄羅斯早就感受到了東亞經濟的崛起,同時俄羅斯本身也想搭乘東亞經濟騰飛的便車。
2011年俄羅斯創辦了“遠東和貝加爾地區發展基金”,次年又成立了遠東發展部並在符拉迪沃斯託克舉辦了APEC峰會。隨著烏克蘭危機以及西方制裁的形勢愈演愈烈進一步助長了俄羅斯這種戰略東移的傾向。普京在2015年的首屆東方經濟論壇講話中將遠東表述為俄羅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中心之一。由此不難看出以普京為核心的俄羅斯決策層其實很想以振興遠東經濟的方式打破俄羅斯被西方國家孤立排擠的狀態。
然而真要發展遠東、建設遠東對俄羅斯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俄羅斯儘管是一個地跨歐亞的大國,然而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帶畢竟主要分佈在歐洲,位於遠東地區的符拉迪沃斯託克距離俄羅斯的核心地帶實在過於偏遠,所以對俄羅斯國家整體經濟的幫助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也需要衡量花大力氣去建設一個遠離本國戰略中心的地區是否值得這樣一個問題。
儘管長期以來俄羅斯始終被西方國家排擠,然而在俄羅斯的民族意識中仍把自己視為是一個歐洲國家。其實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的掌控是相對比較薄弱的。俄羅斯歐洲部分和遠東的聯絡幾乎完全依靠沙俄時代修建的長度9300公里的西伯利亞鐵路這唯一的大動脈聯絡,二戰時蘇聯就極為擔心日本趁蘇德戰爭之機出兵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從而導致自己的歐洲領土與遠東地區首尾不能相顧。
如今西伯利亞鐵路仍被視為是俄羅斯維持自己在遠東的力量存在的重要生命線。鐵路運輸在俄羅斯這個國土面積廣袤的國家一直髮揮著維繫各地區聯絡的重要作用。目前俄羅斯1/4的鐵路路段已實現電氣化。俄羅斯電氣化鐵路的總長度目前位居全球首位。然而俄羅斯密集的鐵路網路幾乎都集中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這些鐵路不僅承擔著俄羅斯國內主要的運輸業務,而且還承擔著俄羅斯與歐洲及周邊國家的陸上運輸任務。
相比之下遠東地區的鐵路運輸能力就要比歐洲部分落後得多——除了西伯利亞鐵路這條唯一的大動脈之外遠東地區幾乎再沒其他任何與外界聯絡的通道。氣候嚴寒、環境惡劣的遠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跡罕至之地。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的莫斯科大公國,儘管透過自西向東的擴張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但這些地區的開發時間都相對較晚。
俄羅斯的工農業佈局整體上是傾向於歐洲部分的,因此迄今為止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的開發程度仍是相對較低的。佔俄羅斯國土面積四分之三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只分布著俄羅斯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稀疏的人口密度和漫長的東西跨度使俄羅斯始終無法擺脫基礎建設和物流運輸的惡夢。在上下游配套過程中的天量運費足以把俄羅斯一切依賴自由競爭的工商業扼殺到賠本破產。
迄今為止遠離首都莫斯科的遠東地區仍是俄羅斯經濟發展中的”凹陷地區“。現在的俄羅斯就像是一個窮小子打腫臉充胖子住了500平的豪華別墅,可結果天天為物業費、採暖費、家政費這些成本糟心。窮小子住豪宅發現裝修的錢都不夠,只好找了幾間採光通風好的屋子草草收拾一下,剩下的屋子只好大門一鎖,堆點雜物或乾脆就不管了,然而卻需要為此開支大筆的維護費用。
事實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就類似於雜物間。這裡一直都是俄羅斯國土開發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住豪宅的窮小子覺得物業費太貴可以出租、可以轉讓,然而對一個國家而言:“出租”意味著引進移民,“轉讓”意味著割讓國土。後者顯然是萬萬不可取的——儘管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開發程度有限,但換個角度思考也恰恰說明這一地區的開發潛力還相當巨大。
正如普京所言”俄羅斯國土雖大,卻沒一寸是多餘的“。既然”轉讓“之舉不可行,那麼”出租“(引入移民)可行嗎?事實上俄羅斯對此一直都是相當糾結的。目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開發建設其實在相當程度是有賴於在當地生活或經商的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然而另一方面俄羅斯對這種狀況也始終心懷疑慮:遠東地區不僅地廣人稀,實際上當地有限的人口還存在持續流失現象。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遠東地區由於缺少國家的系統性扶持導致發展緩慢。從1911年到2011年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口已減少了大約22%。在2013年之前俄羅斯的八大聯邦管區中只有中央聯邦區、南方聯邦區和北高加索區3個區的人口略有增長,而其餘5個區的人口均呈下降趨勢。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恰恰正是人口下降現象嚴重的區域。1991年到2011年期間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口大約減少了22%。
如今位於俄羅斯東北部的苔原地帶的人口密度甚至降到連每平方公里1個人都達不到。當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口持續下降時來自東亞中、日、韓三國的農民和商人開始湧入這一地區。十多年前普京就曾告誡遠東地區的俄羅斯政府官員:”如果在不久的將來再不採取實際措施發展遠東,那麼再過幾十年後遠東的俄羅斯人口也許將只會說中國話、日本話和韓國話了“。由此可見遠東地區的發展已成為困擾俄羅斯的一大難題。